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1)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比如美人鱼之于丹麦哥本哈根,自由女神像之于美国纽约,鱼尾狮之于新加坡,不莱梅的音乐家之于德国不莱梅……一座“合适”的城雕作品一定是恰如其分的,一定是融入到了城市的血脉中,一定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美感的提升。在美丽的滨海城市,我们的青岛,海天交接处, 《天地间》傲然伫立,《世纪长廊》篆刻着文化乐章;小青岛上,《琴女》用琴声为爱人导航;中山公园的《儿童嬉水》雕塑喷泉早已融入青岛人的记忆中。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青岛早已浸染了欧洲的艺术气息,福山路曾经伫立着许多怪里怪气的半人半神像,是青岛最早的“雕塑一条街”。源于1978年的四方雕塑小组则是关联了过去与未来,是众多本土雕塑家们最初萌芽的地方。关于城雕的众多过往和故事,让我们慢慢道来。

福山路,百年前的“雕塑一条街”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2)

1910年的青岛“胜利大道”,当年的雕塑一条街

那是1907年,是德国占领胶州湾十周年,为了以资“纪念”,建筑师弗朗茨·伊克萨维尔·毛利(Franz Xaver Mauerer)突发奇想,要在自己位于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畔“别墅区”克里斯特街的地块上设计建造一座观景台式的纪念碑——即所谓的“胜利大道”。

“正版” 的“胜利大道”是德国首都柏林著名的景点,那条长约750米的林荫大道两侧,是雕塑家贝加斯(Reinhold Begas)与他的27名学生,自1896年开始,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92座普鲁士历代国王的雕像,大道的尽头是著名的象征着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胜利女神纪念柱。

毛利的“胜利大道”实际上也是一座纪念碑,但却并不是柏林胜利大道的“山寨版”,除了借鉴这个名字和其具有的纪念性意义外,他的设计思路与布置和柏林的胜利大道完全不同。

从历史图片上看,毛利的胜利大道位于阿达尔贝特亲王大街(今栖霞路)与克里斯特街(今福山路)之间的山坡上,沿着山坡的走势,毛利设计了三个递层而上的平台,平台与平台之间各有笔直的石阶相连。在石阶尽头是“大道”主出入口,两边设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观景台的围栏以入口为中心向东西伸展,两边依次排开9根石柱,在每根柱子之上都有一只神兽,这种狮子和鹰鹫结合的神话动物,在德国被称为Leogryph。

毛利在《告青岛居民书》中写道:“入口西侧,九个伫立有狮鹫的柱子一字排开,他们充满力量的前爪中握有象征德意志的徽标。柱子下面的说明文字刻有历任德国总督或他们代理人的名字、任期以及他们的圣骑士。东侧同样矗立着九根柱子,上面刻着十年以来山东巡抚及其代表的名字、任期以及胶州和即墨的地方官。每个底座上都有三个名字,即总督本人以及两位在其主政期间起过重大作用的人士。”1907年11月14日,“胜利大道“正式揭幕。

如今,其原址福山路16号,已被一座1930年代风格的近代公寓式建筑所取代,当年的雕塑已经无迹可寻,但不可否认,那是青岛最早的城雕。

四方雕塑小组:源自热爱的创作

发生于1978年初的四方雕塑小组成立事件,就像一个业余的兴趣活动小组缔结于四方区文化馆,它诞生于青岛雕塑热闹过后的寂寥时期。

青岛的雕塑曾经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时期,敬塑主席像、泥塑收租院、搞阶级教育展、泥塑打倒新沙皇等政治任务着实让岛城的雕塑红火了十几年。于家骧曾撰文回忆说:“我们这些雕塑爱好者经常被光荣地抽调到市里来搞‘突击任务’,那一段堪称岛城雕塑的‘夏天’。随着文革的结束,‘夏天’过去了,没有革命雕塑可做,也没有人关心雕塑了,甚至综合美展也没有雕塑这个画种了。留给我们的只有难耐的寂寞和对雕塑艺术矢志不渝的热爱。我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地方让我们再凑一起做雕塑啊。”1978年1月,于家骧在四方地区文艺座谈会上反映了这个情况,并提出在四方文化馆组建雕塑创作组的建议,得到了赵培桴馆长的支持。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3)

四方雕塑小组创作即景

由老雕塑家李珂民当顾问,于家骧任组长,组员有吴尚民、刘克文、周世亮、王宁,后来又加入了方恒、李遂、隋建国等。他们自己动手拉来泥,搬来雕塑架,请来模特,腾出画室一角,雕塑小组就这样开始活动了。

小组创作不断,创作了众多不受功利干扰的优秀作品,并且活跃在青岛市的综合美展、雕塑展以及山东省和全国城市雕塑等多次重要展览中,获得众多奖项。在这其间的创作,有的后来被放大置于青岛市公共区域,比如于家骧的作品《欣慰》被放置于贮水山儿童公园。

四方雕塑小组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2年。它连接了中国四代雕塑家:第一代,李珂民;第二代,于家骧;第三代,李秀勤、王安江、隋建国;第四代,于凡。

但是当以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为标志的雕塑的春天来临时,四方雕塑小组这簇迎春花却悄然逝去,留下的只有记忆中那淡淡的花香。

《儿童嬉水》喷泉,轰动一时

中山公园的花岗岩群雕《儿童嬉水》,已经陪伴青岛人度过了42个春秋,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一张在群雕前留影的照片。如今,它依然是青岛的标志性景观。

这组群雕创作于1973年,核心人物为雕塑家李珂民。有关这个雕塑,青岛市园林局原总工程师邸宗源说:“当年,它一亮相就轰动了整个岛城,那时候喷泉在国内也是刚刚兴起来,青岛还没有喷泉。只在全国的几个大城市有,也都是学习当时苏联的。经过考察决定建设喷泉。后来,考虑到光建喷泉太单调,又决定配合上雕塑。于是,就请了当时省内有名的雕塑家来创作了一个《儿童嬉水》的雕塑作品,用来寓意海洋和希望。 1974年,这座《儿童嬉水》雕塑喷泉投入使用,在岛城乃至省内都引起了轰动,很多城市的园林专家都来考察学习。”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4)

《儿童嬉水》群雕,始于1974年

2010年9月,青岛中山公园喷水池整修在即,位于喷水池中的群雕《儿童嬉水》由于历经年代的风化已经出现裂缝,在报道雕塑修复的同时,《青岛晚报》发起了“七小童雕塑原型”的追踪报道。随着报道的深入,当年作为雕塑原型的七个小童陆续浮出“水面”,作为雕塑设计人员之一的张建钢与李忠民虽然年事已高也在修复现场出现。可惜,李珂民早在1986年去世了。

在李轲民的遗稿中,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青岛城市雕塑十年规划方案》。李轲民在这个方案中写道:“从现在开始,逐年把青岛的历史人物,时代精神,革命业绩,美好形象,用城市雕塑的独特艺术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建立在青岛的街头、广场、园林、海滨等公共场所,以发扬革命传统,表彰优秀人物,装饰环境,美化生活,发挥永久的艺术魅力。”

其规划包括为以李慰农、王尽美等为代表的革命人物塑像,为以鲁迅、闻一多、萧红、老舍、王统照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塑像,为以童第周为代表的科学家塑像,还包括为田横、蒲松龄等历史名人塑纪念像;也包括在青岛路上建青岛城标雕塑,在小青岛上兴建琴岛传说雕像,在太平路沿海每隔百米建立雕塑长廊,在崂山北九水至潮音瀑沿途建立象形石雕等等。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这些规划,基本已经完成。

裸体《琴女》曾引发争议

一位身姿曼妙、婉约清丽的裸体少女站在青岛著名旅游景点小青岛上,她高举箜篌,踮脚眺望大海,“奏响了大海的协奏和城市的律动”。这就是1988年引起不小争议的青岛著名雕塑《琴女》。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5)

小青岛上的《琴女》用琴声为爱人导航

1986年,为鲁迅公园打造了标志雕塑《鲁迅》的张白涛承担起了小青岛标志雕塑的创作工作。其创作灵感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弹琴的仙女爱上了小渔村里一个善良的打渔小伙。她悄悄地来到人间,与小伙子相恋并结为夫妻。每当丈夫出海打渔,她就坐在小岛上弹琴,用琴声为爱人导航。玉皇大帝得知后欲捉琴女回去,琴女对爱至死不渝,殉情在小岛上,那琴声至今仍萦绕在小岛周围……

“琴岛”、“琴女”等凄美传说和故事给了张白涛最初的创作灵感,传说故事中少女苦苦守候的场景不时在他脑中闪现。

究竟是用写实还是符号来表现心中的构思?时年35岁的张白涛决定,采用人体语言来表现。张白涛说,裸体少女代表的是一种纯洁和美丽,通过健美肌肉的塑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代表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朝气。同时青岛又是一座音乐城市,结合传说故事,少女拉琴的形象跃入脑海中。然而在琴的选择上,张白涛颇费了一番心思:古琴过于死板,小提琴太过西洋化。后来他想到了中国古老乐器箜篌,具有历史感又有文化底蕴。

很快,他就拿出了设计方案,泥塑小稿完成。作品起初的名字并不叫《琴女》,张白涛给它起名《风之歌》,取自聂耳创作的第一首曲子。后来不知怎么传播演化,几乎没人记起这座雕塑最初的名字,人们给了它一个通俗而大众化的名字《琴女》。

历时6个月后,也就是1989年11月,高达2.8米的铸铜雕塑《琴女》竖立在小青岛广场中间。在竖立之前,不少人认为这部裸体作品“不符合国情”、“有伤风化”、“不健康”,有人提议用布或纱遮一遮“羞处”。然而《琴女》雕塑落成后,人们更多给予的是赞美和欣赏。青岛人的开放观念和对艺术的接纳程度也超出作者的意料。

《闻一多》头上有个疤

年过七十的雕塑家徐立忠创作了多件城雕作品,并撰写了一套重要文献《徐立忠文集》,这是徐立忠三十多年来在雕塑和美术之外的文学随笔结集,记录了他在创作雕塑作品时的一些日记和回忆。每件雕塑都有一个故事,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时代的影子。例如1980年代初在青岛栈桥海边三角地竖立起来的“海风”雕塑——一位修丽清纯的姑娘手里拿着一枚珍珠,这是青岛第一次由企业出资捐献给城市的公共雕塑。再如,青岛四方南山神话洞门口的《盘古开天辟地》大型浮雕,充满阳刚的力量之美,也体现了当代城市蓬勃的力量之源。

其实,对于我们这座城市来说,徐立忠的雕塑,更有影响的就是两位现代文人的雕塑,一座是海大老校区西北角一多楼前的《闻一多》,一座就是安徽路街心公园里的《老舍》。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6)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7)

关于雕塑《闻一多》的创作故事,徐立忠写道,从读中学读到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说》,到吴晗笔下的闻一多,就埋下了一个愿望的种子:将来为闻一多雕像。结果三十年后,真有了给闻一多雕像的机会,这让雕塑家喜出望外更有一种神圣感,雕塑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精神洗礼的过程。而闻一多雕像本身也诞生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比如,雕像打完了之后,在雕像头上发现了一处白色的花岗岩石芯,后来闻立鹏来揭纪念碑,他大吃一惊,说他父亲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头被打破了,正好有个疤。

无论是给文学家闻一多、老舍,还是给学者冯沅君、陆侃如夫妇,还是给海洋生物学家朱树屏雕像,每一次创作,都是作者对曾在青岛生活和工作过的这些前辈智者的膜拜和精神探寻。

《世纪长廊》是“未完成”之作

1998年世纪之交,青岛市政府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东部海滨修建的一条新旅游观光景区。共有11个园区、48组雕塑。每个雕塑都有其代表性及象征意义。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8)

《五月的风》,青岛的城市形象标志。

五四广场内高30米、直径27米的大型城市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是青岛最新的城市形象标志。它是借助青岛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这一历史背景,充分体现百年青岛的历史和民族荣辱兴衰的追忆,激励人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图强。

石老人海滨的《阳光·沙滩·海洋》、《蓝色的帆》,与大海的景观相得益彰,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大海里那尊古老传说中的石老人天然塑像,更是神话般奇妙与美丽。

三浴旁的“天地间”,代表着手和脚,象征着力量。《世纪长廊》则以中华历史传统故事为素材,以12根高大雄伟的石柱表现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凝重的花岗岩质感和强烈的石柱造型与海天环境共同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记者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采访到《世纪长廊》的作者杜大恺,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杜大恺回忆,当初,为了验证这件雕塑创作与所在场景的吻合度,他和创作小组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雕塑的直径、高度、尺度以及材质的运用都进行了反复推敲,甚至不惜采取实地制作同比例模型的方式。这位始终对青岛怀有深深眷念的“老青岛”,生怕一点点细小的偏差打破了原本流畅的城市天际线。

时至今日,杜大恺对于这一经典城雕之作却存有一丝遗憾:“在今天来看,与周边建筑环境的规模扩张对照,雕塑当初选定的尺寸,特别是直径宽度还是略小了些,不够大气。”并且,当初共设计了24根柱子,计划是继续向东边延伸,但完成一半后,种种原因后面就不了了之了。

杜大恺告诉记者,每每与艺术家同事在青岛前海一线驱车,同事们都会发出感叹:“青岛是一座如此摩登的城市啊!”杜大恺说,这正是青岛的城市特质,与它的两段殖民史相关联,无法忽略地形成了青岛在全国城市格局中的独特风貌,公共艺术创作要尊重这样一种风格,除了回应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宁缺毋滥,拒绝“视觉垃圾”

采访期间,《四方水土——2015青岛国际陶瓷艺术展》正在青岛市雕塑馆展出,具有先锋色彩的瓷质电影、将陶瓷处理成布艺质感的装饰艺术,以及最终“幻化为虚无”的《大悲咒》等作品,诠释了陶瓷的众多可能性。“陶瓷仅作为一种材料出现,或者准确的说是一种介质。除少数实用性风格外,作品更多的是偏重设计感和纯粹观念、情感的表达。” 青岛市雕塑馆执行副馆长叶东炜介绍说。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9)

从雕塑馆出来,青岛雕塑园的海天相接的美景呈现于眼前,一座座具有海洋气息的雕塑错落其中,相得益彰。其中不乏大家之作,比如吴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刘大力的《海风》、张白涛的《聆》等,“这是近两年雕塑园收藏的17件雕塑作品。”叶东炜介绍说,作为公共艺术,城雕与环境、人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座城市的气质、周边环境的高度、开阔度都对雕塑的体量和题材作品有着内在的要求。城市雕塑最重要的并不是形式上审美,而是它与城市,与城市文化、历史、社会、艺术之间的综合关系,这种综合关系才是城雕成败的第一位的原因。“最基础的要求是城雕与环境实现一种和谐的美感,宁缺毋滥,拒绝视觉垃圾。”叶东炜坚定地说。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10)

《聆》,汉白玉材质,张白涛作品,青岛雕塑园。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11)

《海风》,刘大力作品,青岛雕塑园。

青岛雕塑园几经变迁。2000年前后是青岛雕塑园的辉煌时期,《中山装》、《眼镜》等雕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2002年由于产权变更,雕塑园管理不善,几近萧条。2006年底,青岛市政府收回雕塑园、雕塑馆管理权。2011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承前启后,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将雕塑园、雕塑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统筹规划,着手打造“一展、一馆、一园”的新格局,特别是将雕塑园、雕塑馆的重新恢复利用,响应了“恢复雕塑园、馆艺术功能,让雕塑尽快回家”的群众呼声。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12)

《划艇》,青岛雕塑园。

青岛小镇有个什么寺(青岛城雕凝望这座城)(13)

《溪山闻声》,青岛雕塑园。

除了雕塑园的重新打造,我们也期待更多吻合青岛城市气质的城雕精品出现。记者获悉2015年9月-12月,将举行《不朽的城雕》——2015青岛“文化之都”城市公共艺术主题活动,“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也将同期举行,约15位中外雕塑艺术家将集中来青采风,为城市创作新的城市公共雕塑作品。我们拭目以待。

撰文/贺中

摄影/于风亮 王凯 唐嘉琪

来源:青岛画报

综合编辑:精彩青岛

·

戳右下角"写评论"与精彩君互动吧。

精彩青岛jcqingdao

长按扫码和精彩君交朋友

↓↓↓戳左下「阅读原文」进入精彩君的音乐微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