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小聪

“我永远不会为自己怎样努力过而道歉。”

前些年,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即使再努力也都是徒劳。”

我知道我脑子笨,不够聪明,别人听一遍就会的题,我有可能要听上三遍、四遍才能完全掌握。

可那又怎样?别人越是不看好,我越要努力,那不看好的人生,我要打它一个绝地反击。

而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则是我看过《爆裂鼓手》后,从男主角安德鲁身上学到的。每个人都是具有潜力的,我们不该被所谓的天赋或是别人的看法而限制。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1)

毕竟不是天赋决定人的命运,而应是自己,有没有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爆裂鼓手》这部影片所讲的故事很简单。

美国一流音乐学院的学生安德鲁立志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他在魔鬼老师弗莱彻的侮辱、打骂、淘汰等压力下,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2)

人物的性格走向和最后的结局我们是可以猜到的,但足以让我有感触的,是电影中老师与学生相互折磨的过程,它让人看到的不仅是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了传统励志故事背后的残酷真相。

接下来我想从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基于影片中安德鲁的人物经历谈谈我的几点现实思考。

一、高压式教育——面对学生的天赋和才能,老师残忍偏执的教育方式是他走向成功的首要阶段

在这部影片中,导师弗莱彻的教育观非常明确:

“我不是在那儿指挥乐队的,随便哪个人都能指挥。我是逼他们突破极限的,我认为那是绝对不可少的。”

他认为教育学生,棍棒底下出英才,只有不断刺激和打骂,才能逼迫出一个人最大的潜力;而鼓励制的教育只会让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后活成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

成长过程中,一个人能否成为人上人,我想离不开老师这两种教育方式:

1、注重人格教育

在影片里,老师弗莱彻一直骂他,十几岁的安德鲁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时常会怼过去。甚至最严重的,在一次比赛中,安德鲁出车祸后依旧要参加比赛,因手部受伤,导致演出失败。

安德鲁本就对弗莱彻一肚子怨恨,外加这次比赛失误,他无法控制自己,当着台下师生的面,对弗莱彻大打出手。

看到这时,我想起两年前网上疯传的名为”男子20年后拦路狂扇老师“的视频,一个高大男子拦下骑电车的中年男性后对其拳脚相加。

“你知道你以前是怎么当老师的吗?”

“以前你怎么打我,现在你记不记得了?”

老师都没反应过来这是谁,就开始低声下气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当年老师希望他能进步、优秀,于是以打骂的行为刺激他,希望他能变得更好。如今学生不领情,居然用如此粗鲁的方式报复老师,这则是人格教育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一味只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要多多关注他的人格教育。

完整的人格,能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即便最后不优秀,但也足以受人尊重。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3)

2、严师出高徒

影片里,弗莱彻为了把安德鲁练就成最伟大的乐手,在教学中,他用尽所有手段:辱骂、嘲笑、扇耳光、甚至拿凳子砸安德鲁;过程很煎熬。

弗莱彻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质疑:打压和刺激确实能让一个人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可有时候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而言,难免会接受不了。

他其实对这点很清楚,有一次,他在上课之前,曾说到自己亲手培养过一个出色乐手肖恩,但后来因车祸去世了,其实肖恩并不是车祸去世,而是因为他的刺激而患上了抑郁症,自杀身亡。

弗莱彻跟学生们讲起他时,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他对肖恩的愧疚。但是比起这种愧疚,他更希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老师。

我上中学时,数学老师很严厉,全校出了名的魔鬼教师,魔鬼到什么程度?好比每次做练习题,只要因为粗心而做错,老师总会当着全班师生的面给那个人一耳光,同时还要说句很伤自尊的话。

最严重的时候,是每次考完试发卷子,老师的规则是:离满分差多少分,拿戒尺打多少下手,那时候我没少吃打,但挨打的同时,成绩也上去了,高考数学差8分满分。

反正我的中学时代,老师给学生们施加的压力远比弗莱彻的手段丰富,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严格管教之下,被逼迫着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练就属于自己的学习机制。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今的教育让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孩子不如成年人明事理,必须受到管教和惩戒。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全社会都在让步,将来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将来的社会也是很可怕的。老师不管,孩子就学不好;老师太温柔,孩子就不学好。

但凡有远见的老师,为了孩子好,都会狠心逼他们一把。

古语道:“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人最大的潜能往往是需要借助很大外力才能激发出来。

想必正是弗莱彻始终坚定这个信念,才有了影片结尾时安德鲁那场巅峰表演。

二、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放弃爱情,拒绝外界一切诱惑,甘愿与孤独相处,这是他能逆袭的第二阶段

影片中,有一段安德鲁与他女朋友分手的对话:

“我会一直追求我所追求的,所以练鼓时间越来越多,能陪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当我陪你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练鼓,爵士跟乐谱,所以你迟早也会讨厌我。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分手吧,因为我想更优秀。”

“你还不优秀么?”

“我想成为最伟大的。”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4)

他想更快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和女朋友分手,这个举动我很能理解。

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最孤独的。只有能够忍受普通人无法忍受的孤独,才会收获比别人更多的荣耀和掌声。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神经学家,曾做过一个“体验孤独”的实验。

结果指出:

“在孤独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会更具创造力、领导力,并且有极大的概率能够激发新的思维方式。”

独处的时候,让我们更能认清自己;只有懂得享受孤独和坚持孤独,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下面我想说下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孤独?

第一,他们需要做很多事,从早忙到晚。他们想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把大把时间用在自我提升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忍受孤独。

第二,有想法的人,都喜欢独处。在交友方面,他们遵循“宁可高质量单身,也不低质量社交”的原则,所以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朋友,没有社交,这时候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就会产生。

第三,内心孤独。不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什么事情只装在心里,忍受了太多不堪和痛苦。

这些独自承受一切的人,在沉默中爆发,终会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三、不疯狂不成魔——渴望成功的欲望下,逼迫着一个人拼命努力,这是他完成华丽蜕变的重要阶段

安德鲁最初只是一个替补鼓手的身份。

他不甘心于一直当替补,于是在弗莱彻的刺激下,他一心投入练习,为了达到老师要求,安德鲁拼尽全力,手里的鼓槌已沾满鲜血,还是一刻都没停下来,创可贴一张接着一张,贴在他那血流不止的伤口之上。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5)

他自己知道,暂时的弱小并不说明什么,一旦燃烧起来定会让所有人看到自己的实力。

安德鲁为了实现当核心鼓手的目标,与女朋友分手,把全部时间用在练习上;为了得到演奏机会,哪怕出车祸还是要跑向舞台;被弗莱彻侮辱谩骂后,他并没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勇,完成了精彩的演出。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6)

他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他有的只是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和奋斗。

众所周知,幼年时期的曾国藩对于学习这种事没任何天赋,考试经常是班里最后几名。

但他之所以能成为晚清时期“四大名臣”之首,是因为他后天的努力,有的时候,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反对仅仅依靠天赋的成功学,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就是极有说服力的证据,少年天才仲永,因为缺乏后天的付出,而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因此,即使一个人有着过人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去努力,势必会成为“废材”。

最近看了由丹尼尔写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在这本书中,丹尼尔拜访了世界上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成为最厉害的人,你需要至少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

很多我们看起来天赋异禀的天才,背后都是经历过无数的摧残,所有精彩纷呈的亮相背后,都源自长久的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爆裂鼓手结局深度解析 从三个阶段分析少年安德鲁的人生蜕变(7)

四、基于影片中安德鲁的人物经历,我想谈谈我的两点现实思考。

1、和什么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魔鬼老师弗莱彻正是看中了安德鲁对音乐的极度热爱,所以才让他经历一些常人无法忍受的行为,以此来逼迫他的艺术细胞,让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如果当初安德鲁没成为弗莱彻的学生,也或许今天他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乐手。

你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选老师、好友、还是伴侣,多和正能量且志同道合的人接触,即使你刚开始很差,但在对方的影响下,你会越来越优秀。

韩寒曾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因此,不要排斥和比你厉害的人相处,你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厉害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只管做好自己

安德鲁弄丢了别人的乐谱,导致对方无法上台演出。因为这个事情,很多同学都在背后议论他,甚至当面直言喊道:以后你别碰我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听到一些来自身边人的嘲讽和诋毁,有的人很在意他人的评价,于是委屈求全讨好着每一个人,活成了一副自己不喜欢的模样。

而有的人选择不屑,你越说的厉害,我越是要活出个样子给你们看。

我很支持第二种做法,存在感是自己找寻的,我们要为自己而活,总在意别人说什么的人,一生都无法做回真正的自己。

该怎么说呢,那些杀不死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结语:

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多人思考:从理想到现实、从天赋到努力、从平庸到不平凡……这都跟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

透过电影,我们必须知道,人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中;那些你看起来相当厉害的人,背后势必经历了太多你想象不到的艰难和磨砺。

人生是一场真实而残酷的博弈,没有谁能一蹴而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永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