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三篇 谋攻篇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孙子兵法兵势篇对学习生活的启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孙子兵法兵势篇对学习生活的启示(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笔记)

孙子兵法兵势篇对学习生活的启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 谋攻篇序)

我今天开始学习孙子兵法谋攻篇,本篇主要论述尽量不发动战争,而是从谋略上战胜敌人,而达到没有发生战争,而利益又全部得到,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是用兵的最佳方法,战争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 《謀攻篇》原文

孫子曰:凣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

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脩艪轒輼,具噐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坿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燬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週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慾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

下面是我学习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原文逐字逐句的学习笔记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解说: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国,指国都、城市,此句意谓,保全敌人的城邑,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破敌人的城邑为下策。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军,泛指军队。是为作战编制单位,古代一般来说,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此句意谓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军为下策。

旅,旅古代编制一般为五百人。卒,卒古代编制一般为一百人。伍,伍古代编制一般为五人,还可解释为百人以下为伍。

原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解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解说:

上兵伐谋:上兵意为用兵作战的上策,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

其次伐交:交,是指结交、外交,翻译过来意思是,再者就是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间的结盟,扩大已方的盟国,孤立敌国,使之屈服。

其次伐兵:再次就是打败敌人的军队,

其下攻城:下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原文: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解说: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打城池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

修橹轒辒:橹,是大楯。轒辒,是攻城的车具。具器械,准备飞楼云梯之类的器械

三月而后成:三代表几个月,不是准数,翻译过来就是几个月才能完成。

距闉,又三月而后已:闉,可解释为积土为山。距闉:可解释为积土为山,而接近城墙。又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原文: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解说: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领控制不了自已的情绪,蚁附之,使士卒象蚂蚁一样爬城而上。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士卒伤亡三分之一。拔,破城则取之曰拔;不拔,城池没有攻克。这就是攻城的灾难。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解说: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使敌人屈服而不是打仗。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占领敌人城池而不是攻打的。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摧毁敌国不是靠久战。

必以全争于天下:即言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所以军队损耗很小利益全部得到。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解说:

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围困敌人。

五则围之: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攻打敌人。

倍则战之: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战胜敌人。

敌则能分之: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

少则能守之,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坚壁自守

不若则能避之:实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原文: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解说:

坚,指坚持、固执之义,这句意思是兵力弱小,不逃不避,不宜战而坚战,不当守而固守,皆难免为大敌所擒的。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解说:

辅,是指辅木、辅车,辅为外表,车为内骨,是辅与车必相依持而行。周,是周密的意思。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解说:

前两句可以直接译过来,很容易理解。縻军:解释为束缚军队。

原文: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解说:

此句意思是,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物,而去干预军队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

原文: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解说:

此句意思是不知三军权谋之道,而使之居将帅之任。则军士疑虑。

原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解说:

三军既惑且疑:军队即迷惑又疑虑。

则诸侯之难至矣: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

是谓乱军引胜:引胜非指引致胜利,是指自取灭亡。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解说:

翻译为预知胜利有五种,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道多兵力和少兵力的运用的方法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欲,是指意愿,这句指君主与民众同心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备也,这句意思是以已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御,驾驭,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解说: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殆,危的意思,知彼并且知已,为百战百胜或每战必胜而无危殆。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是除了有战争立与不败之地的真地外,在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如果达到了知彼知已最佳状态,也可使我们个人达到心想事成的目的,随有时不能达到相要目的,但可以及时止损,而使自已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在实际长期接触中,智力和水平都不算高,但在做事中,判断力、决断力都远超过一般人,在于信息的单向透明,对事情的本质了如执撑,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如后面第十三篇《用间篇》中有这么一段。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不知彼不知已,或胜或负,无必胜把握。

下一节,我学习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