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注释】:四季相对,说的是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轮回反转,时光流逝。暮鼓晨钟正是成语,指的是寺院用以提示时间,早课前的钟声和熄灯前的击鼓,后来引用来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或力量。出自唐朝李咸用的《山中》一诗:“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注释】:观山玩水,不只是上山下海旅游去,《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有智慧的人喜好水,因为有智慧的人乐意运用他的才智来治理世事,如同水之川流不息。有仁德的人喜好山,因为山安稳坚固,是万民所瞻仰的,山不动而草木自然生长,万物因此繁盛。有智慧的人每天都积极进取,所以是动态的,有仁德的人没有贪欲,所以是静态的。

绿竹苍松,是两种最常用以譬喻君子的植物,是诗词书画中的常客。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师徒观山玩水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qióng)。

【译文】:冯妇空手搏击老虎,叶公并非喜欢真龙。飞舞的蝴蝶和鸣叫的蟋蟀相对。

【注释】:这句话说的是两个典故。冯妇:人名,出自《孟子·尽心下》,冯妇擅长搏虎,以此为业,后来不再杀虎,被称为善士。有一次在野外偶遇众人逐虎,不觉技痒,又卷起袖子下车打虎,遭到士人的取笑。后代便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者。

叶公:出自《庄子》,叶公子高自称喜欢龙,房屋四处都雕刻彩绘上各种龙的图形。天龙听说后便现身于他家,叶公看见后吓得魂飞魄散。后代便以“叶公”代指表面爱好而并非真正爱好的人。

这两个典故的对应,冯妇对于打虎是真心爱好,难以舍弃。叶公对于爱龙,却只是浮于表象的喜欢,其实未必。一正一反一强一弱,不但在韵律上各成相对,在典故中,也更有深意。

蛩:古代蝗虫、蝉、蟋蟀等类的小昆虫都可叫蛩,此处指蟋蟀,以两只翅膀摩擦发声。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蝶舞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译文】:一对紫燕正忙着衔泥筑巢,几只黄蜂正忙着采集花蜜。

【注释】:紫燕: 燕子的一种,多栖息于江南,故也称越燕。雀形目,体小而善鸣,颔下呈紫色,在门楣上筑巢。杜甫曾作《燕子来舟中作》一诗:“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课:此处是“为……而劳作”的意思,“课蜜”即采蜜。“课”本指收税,古人经常“课”、“役”连用,故“课”也就带有“役(劳作)”的意思了。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紫燕和黄蜂,在色彩上互为补色。二者又都是特别勤劳,特别有责任感的动物,这就是二者对应的异同之妙。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4)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

【译文】:春天园中黄莺恰恰啼叫,秋天塞外大雁雍雍鸣叫。

【注释】:恰恰:像声词,黄莺和谐的鸣叫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雍雍:像声词,大雁互相应和而鸣的声音。《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有“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大雁雍雍地鸣叫,旭日东升光闪耀)。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5)

秦岭云横,迢(tiáo)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cuō)峨十二危峰。

【译文】:秦岭连绵起伏,遥遥八千里路远,巫山常被雨水洗刷,十二座高峰山势高峻。

【解释】:秦岭云横: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秦岭在陕西境内的一段叫终南山,山势雄伟,云烟飘逸,迢递无际。迢递,指的是路途遥远的样子。

巫山:《广舆记》:巫山在夔州府巫山县大江之滨,形如巫字,有二峰。嵯峨:山势高险的样子。危:高。

这两句,前者是表达路途艰险的漫长,后者表达的则是山势高险的巍峨。同是高山,一则用云表示山高云雾飘渺,一则用雨洗说明天高水秀。八千远路遥对十二危峰。壮丽山景,秀美江河。一句诗文,尽在其中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6)

云横秦岭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