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历史由来简介(筷子的来历)(1)

忘记在哪儿读到的稗文,大抵说的是,倘若中国留学生偷得一闲,在吃腻了异国佳肴后,念及祖国的滋味,便容易“君子近庖厨”,烧得一席好菜。而此时,我大吃货国的美味,总在异国他乡的上空,肆无忌惮的诱惑着单纯的“歪果仁”(外国人),他们总是闻香而动,“流窜”于中国留学生的餐桌,并由此好好祭奠了自个儿的五脏庙。

中国的美食,闻名天下,自不必多言一二,且看舌尖上的中国便知了。只是这一则消息,初读依旧觉着有些许夸张。因而特地与在国外求学的众狐朋狗友们相询,以求真相。

他们的回答,却出奇统一,大抵是,这事儿真有,不过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他们,只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那一拨罢了。一次,又聊及此事,不知怎么的,便聊得伤感起来。

一个朋友说:“出国了,才知道什么是爱国,出国了,才知道,不是在米其林餐厅里,拿着刀叉,小心翼翼地切割着5成熟的牛排,叫做幸福,而是拿着筷子,夹一块热气腾腾,泛着油光的红烧肉,才是幸福。”

筷子的历史由来简介(筷子的来历)(2)

此语一出,竟徒惹出我几分心绪,我亦接着说:“是啊,刀叉比之筷子,于我们而言,总是冰冷刚硬的。”

我几乎忘记,自己是从何时起,从那个拿着勺子舀饭吃的奶娃娃,成了一个用筷子吃饭的中国糙汉。唯一依稀尚存的印象,便是长辈总在我把筷子拿的交叉时,一遍又一遍的纠正,从悉心教导到苦口婆心,再到无奈作罢,现如今,我依旧时而正确时而错误。

其实用筷子的礼仪太多,只是我们而今,已丢了大半,比如若将筷子长短不齐的置于桌上,便暗示着家中有“三长两短”。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身后之事,比之今日的简葬,要复杂繁多的多,而三长两短这一成语,最早便来自于丧礼中,有关棺材的环节。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除了三长两短,还有诸如“仙人指路”,意思就是在吃饭时拿着筷子指向他人,又或是拿着筷子在嘴巴里“啧啧”地嘬,被称为是“品箸留声”。使用筷子的规矩,原本自成一套,只是,我们在简约化用餐的同时,也为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礼节做了减法。基督教徒用餐前都要祷告,以感谢上帝赐予他们如此美味的食物。而我们,更多的时候,即便点上了烛光,也放不下手中的屏幕。一顿饭,在沉默中,吃得随便,而索然无味起来。不禁就怀念起了,在旧式的家庭里,长幼有序地坐着,用一颗郑重其事的心,去品味来之不易的佳肴。

筷子的历史由来简介(筷子的来历)(3)

话扯得有些远了。

朋友说,总觉得中国的菜肴,若不是用筷子,便少了一半的滋味。我亦点头称是,如何不是呢?

这一双筷子,从商朝伊始,便注定成了中国餐桌上的灵魂。爱好传说的先民们,怎肯放过,这一朝夕相见的“灵魂”。于是传说中便有了许多,关于筷子起源的说法。其中一种,说的是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的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当然,传说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已经证明,箸的出现,最晚不会迟于商代中期,早于妲己的年代。但纣王用箸进食,却是确有其事的。古籍《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曰:“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其中的“箸”便是今日的筷子,根据这两则记载,“箸”仍是属于奢侈品行列,于是臣子们因纣王的穷奢极欲,而感到恐慌。

更有传说,箸的产生,与我们熟悉的那位钓鱼老翁——姜子牙有着关系。一说他收到了神鸟的启示,为了防止嫌贫爱富的老婆在菜里下毒,发明了筷子。当然这便更不可信了,有神论无神论,咱们先搁置不论。只一点,姜子牙他老人家,终身无妻。又何来下毒的妇人呢?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大禹治水时,行路艰难,多风餐露宿,为了节省时间,常常烧热了食物就马上拿来吃,只是这食物颇为烫手,于是大禹就以竹子等枝条,夹着食物进食。这种说法,大抵符合了咱们现在宣扬的“劳动进化论”吧,同时,比起妲己用发簪做箸,也更符合“筯”这个字的字形。这里笔者需骄傲的插一句,现代人总觉得在西餐厅用刀叉显得高贵优雅,可是殊不知,早在箸被发明以前,我们智慧的先人们,除了像印度人一样,以手扒食(孔疏云:“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食始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也利用餐叉和餐匙用餐,直至箸这一灵活的用餐工具被发明,中国人的餐桌,被其彻底折服。而在最开始使用“箸”的那段日子里,人们总是将叉和箸并用,又或匕箸同用。到后来,匕以食饭,箸以夹菜。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复古”感受一下。

其实在明代以前,筷子统称为“箸”。在宋代高承所著的记述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中亦只有“箸”这一称呼的记载,直到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以及李豫亨的《推篷寤语》中记载到,下至平头百姓上至士族大夫,都有将“箸”称为“快儿”的习惯。

至于因何而改,大抵是因为民间的口忌。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就是说,吴中因地形多水泽,多行船往来,“箸”字与“住”同音,有翻船的忌讳,因而便改名为“快儿”,以求平安。

后来筷子飘扬过海,影响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诸多临国。诸如日本,韩国,越南等等,而他们的筷子,又根据自身饮食习惯的不同,而略有变化。

其实,无论筷子怎么变,无论是“箸”还是“筯”,我想,远在他乡的友人,不过是想,围坐一桌,执起这文化中特有的符号,缓缓而食,细细而品那遥远在彼岸的家乡滋味。那么,习以为常的我们呢?已丢失了用筷礼节太久的我们,是否也该“住”下,在融融的家常里……莫要再丢失,难得的相聚。

筷子的历史由来简介(筷子的来历)(4)

筷子的历史由来简介(筷子的来历)(5)

易采通APP

筷子的历史由来简介(筷子的来历)(6)

长按左侧二维码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