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次性走完元朝历史(每晚一个历史常识)(1)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第四百三十七夜 十三翼之战(公元1190年)

-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役之一。1189年,被各部推举为首领的铁木真与札木合发生军事冲突。次年,札木合集合三万人进犯。铁木真将自己所属三万人分为十三翼,迎战于答阑巴勒主惕。这次战役铁木真虽然失败,但因札木合残杀俘虏,引起部下不满,并归附铁木真,反而增强了他的实力。

- 战役过程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时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12世纪末,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乞颜部迅速发展壮大,引起札达兰部首领札木合的不满。金明昌元年(即1190年),札木合以其弟弟跆察儿劫掠铁木真马群,被铁木真部下所杀为借口,联合泰赤乌部等十三部共三万人,向铁木真发起进攻。铁木真得到札木合部下亦乞列思人的报告后,集结部众三万人,组成十三个「翼」(有指「翼」即是「营」)迎敌。铁木真和母亲诃额仑各分统一翼军,其馀各翼多由乞颜部贵族统领。双方大战于答兰版朱思(今蒙古温都尔罕西北),铁木真战败,退避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源狭地,札木合也领军还本部。战后,札木合将俘虏分七十大锅煮杀,史称「七十锅惨案」。因而引起了各部的不满,纷纷归心于铁木真。此战铁木真败而得众,使其军力得以迅速恢复和壮大。

第四百三十八夜 蒙古攻西辽之战(公元1218年)

- 蒙古攻西辽之战,1218年起,成吉思汗为控制通往中亚及西亚商贸路线:丝路,在击败西夏、征服回鹘部后掌握丝路东段,继而攻击曾经护卫回鹘的西辽国,掌握丝路中段贸易财富;此战由大将哲别仅领蒙军铁骑两万多即达成战胜任务;亦可视作蒙古第一次西征前哨战之序幕。

第四百三十九夜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公元1219年-1221年)

-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战争爆发在1219年至1221年,它标示著蒙古与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贸易失败的结果,也是「蒙古西征」的开始。当时雄踞中亚的花剌子模的国境面积相当于印度次大陆的大小。

- 侵略「花剌子模王国」并非是成吉思汗最初的计划。《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曾经写信给花剌子模最高统治者阿拉乌丁·摩诃末苏丹,以平等温和的用词之礼问候摩诃末,成吉思汗口述:「摩诃末可汗你统治日落地方,我统治日升地方」,言明且以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彼此。当时成吉思汗方与西夏言和、正与他眼中的世仇也是强敌的金国交战于满洲及华北。西方有研究学者认为,土库曼与其他游牧民族,彼此多少皆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只要贸易顺利,在尊重政治及文化的自主性之惯例下,至多纳为附庸。该研究也分析,甚至在蒙古侵略中原时,就其观点视之,早先游牧民族侵略金国、宋朝都会有流血事端,花剌子模原本不会有这样的遗憾出现。(此例并未演变成往后蒙古择君的惯例)。成吉思汗犹在世时,曾召四子,说明「折一枝箭,好折;折一把箭,难折」训诫「团结」道理。朮赤在封地位于西方的前提下,率军到钦察拓展领土。朮赤的继承人拔都及金帐汗国别儿哥汗,在东俄罗斯地区经过蒙古第二次西征及朮赤一脉(有俄罗斯诸公协助)的三代经营下,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钦察汗国也稳固了东欧霸主的地位,直至四百年后沙俄崛起,朮赤一系才在东欧政治史上全然退出。

- 兄弟阋墙 1260年埃及马木留克君主,于史上别具光荣意义的阿音札鲁特战役,击败了当时留驻西亚的少数蒙古军后,曾于1258年攻佔并掠夺巴格达的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汗,未派兵为败战的蒙古军复仇,否则历史可能将改变:即非洲埃及也许会成为蒙古帝国一部份。主因是,其皈依伊斯兰教的堂兄弟别儿哥汗在高加索一带,向旭烈兀发起进攻。此时别儿哥是伊斯兰教徒,而旭烈兀则不是,两者严重的分歧,导致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两汗国之间的战争。几乎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其胞弟阿里不哥也因争夺汗位而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这些战争是蒙古皇族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其实,在蒙古征服花剌子模、第二代父执辈争夺大汗宝座时,已埋下远因。

第四百四十夜 窝阔台攻宋之战(公元1235年-1241年)

- 窝阔台攻宋之战(1235年-1241年)是蒙古帝国漫长45年三阶段侵略南宋的第一阶段战争。1234年正月蒙古与南宋合力灭金;但是宋相郑清之令宋将赵葵、赵范趁势收复洛阳汴京,才甫光复汴洛又遭蒙兵夺回,史称端平入洛。窝阔台汗以「背盟」为借口,1235年决定征服南宋。至1236年,蒙兵攻佔襄阳呈州(今钟祥)和成都,幸当时蒙兵分兵西征没有全力攻宋,宋失土先后于1241年前孟珙等宋将战胜光复。

带你一次性走完元朝历史(每晚一个历史常识)(2)

第四百四十一夜 蒙古侵略欧洲(公元1235—1242年)

- 蒙古侵略欧洲又名长子西征,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其后还有一次西征,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领)。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历时约8年,因由各族宗王长子或长孙(朮赤长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这场战争,名义上由拔都担任总帅,实际上由速不台领军,统领军队总数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摧毁了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公国等东斯拉夫列国,并在蒂萨河之战灭匈牙利王国,在列格尼卡战役灭了分裂中的中世纪的波兰。1235年春,在遣阔出南征的同时,窝阔台汗又遣拔都、贵由、蒙哥、不里西征。打从13世纪,历史学家都在争论蒙古人对东欧用兵在宏观历史的重要性。大多数军事史家都认为,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扩充蒙古帝国的西部疆域,并透过对波兰及匈牙利带来致命性的攻击,令西欧诸国震慑,从而确保蒙古帝国在罗斯的领土安全。

- 攻灭不里阿耳(bulghars) 1235年,窝阔台汗命令拔都征服俄罗斯。西征军的主力由拔都、蒙哥及贵由牵头。1236年春,贵由、蒙哥率军西向,历夏迄秋,进抵不里阿耳之域,与前来的朮赤家族的拔都、唐古等会合。保加尔人早期居住于黑海以北及高加索一带,似为芬种、斯拉夫种和突厥种的混合部落。七世纪,在可萨人的打击下,分两支逃亡。一支留居在亦的勒河(Itil,又作也的里河,即今伏尔加河)上游卡玛河汇流处;令一支西走多瑙河上。蒙古军猛攻袭取了「以阵地坚固和资源丰富而闻名全世的不里阿耳城」,大加屠杀,然后焚毁了这座城市。其冬,蒙古军循河而下。居于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玉里伯里山(Ilberi)的钦察部(为突厥种氏族)主忽鲁速蛮先已遣使归款于蒙古,至是,其子班都察举族迎降。另一部落首领八赤蛮(batchman)坚持抵抗,他们隐伏在伏尔加左岸的丛林中,不时对蒙古军袭击。1237年初春,蒙古军以猎圈形进行搜索,八赤蛮被迫逃至宽田吉思海(里海)的一个小岛上。蒙哥率军乘风破浪,生擒八赤蛮。附近的阿兰部(Asut)、哈赤儿兀库剌(Qachir Ukula)亦被征服。不里阿耳与钦察部的征服,使西进斡罗思的门户大开。蒙古军队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起强大多的远征。

- 斡罗思(Orus)的征服 1237年秋,各王子一起集会,决定从东北斡罗思乘冬直入,穿过莫尔多瓦人地区。1237年12月,抵达位于今日俄罗斯中部梁赞州、奥卡河中流的也烈赞侯国。蒙古遣使谕其出降纳贡:无论高低贵贱,缴纳其所有财富之十分之一。被也烈赞人拒绝。蒙古军围城,五天激战,1237年12月21日,苏兹达尔城陷。1238年,进逼莫斯科,焚毁了这一城市。莫斯科的佔领不仅完成了对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侧翼包围,同时也直接威胁包括诺伏哥罗德公国的北部斡罗思全境。2月进围弗拉基米尔城,蒙哥亲率主力大军猛攻,六天后,1238年2月8日,破城。全境的其他城市相继攻下。接著,由孛栾台率领的蒙古大军立即向北推进。3月4日,尤里二世大公在昔迪河地区被蒙古军全歼。由于担心春天将至,冰雪融解,道路泥泞难行,蒙古军撤军径直向南。在途经小城科泽尔斯克时,蒙古军以为城小易取,发起攻击,却遭到了意料之外的顽强抵抗,城中军民拚死拒守,直至最后一批抵抗者都英勇牺牲。蒙古军被阻滞城下达七个星期,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蒙古军撤至顿河下游盆地进行休整。1239年间,蒙哥进攻阿速,围其都城,历时三月攻下(1240年1月)。又攻切尔克斯人,杀其国主秃哈儿。昔班、不里等进掠克里米亚半岛,别儿哥则大掠钦察部。其年秋,贵由、蒙哥奉诏东还。1240年,蒙古军经过休整后重事西进。秋,进毁别列阿思拉瓦和契尔尼果瓦二城,直趋乞瓦,先遣使谕降,使者被杀。蒙古军攻城,数日后(12月6日)城破,屠杀毁城。继续西进,乌克兰右岸一些低级公爵全部臣服于蒙古。

- 进掠波兰与匈牙利 1241年春,蒙古军兵分两路,主力由拔都及其诸兄弟、骁将速不台率领入侵匈牙利,另一支由拜答儿、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率领入侵波兰,藉以消除主力军在匈牙利行动时可能来自右翼的威胁。2月,蒙古军渡河进至克剌可瓦附近,大掠而退。3月,蒙古军再攻,大败波兰军,焚毁克剌可瓦,进入西里西亚。西里西亚大公亨利,集结了西里西亚以及波兰的军队,还有日耳曼与条顿骑士团共三万人,分作五路。蒙古军舍不勒思老,进迫列格尼资,亦分五路迎击。4月9日,两军大战,波兰军大败,亨利被杀。胜利者从每一具敌尸上割下一只耳朵,据载共计有九大包。由此折而向南,蒙古军侵入莫拉维亚,一路焚烧杀掠,直达波西米亚与奥地利边境。波西米亚骁将雅罗思拉瓦镇守斡勒木兹。蒙古军久攻不下,乃分遣数军残其附近。雅罗思拉瓦见围城蒙古军稍有懈意,6月24日乘夜出袭。蒙古军伤亡惨重。三日后,这支军队解围退往匈牙利,与拔都部主力会合。拔都所率主力分三路入侵匈牙利。昔班自北取波兰与莫剌维亚之间,合丹由东面摩剌达维亚,拔都则由加里西亚分道突进。蒙古军进迫布达思城。4月别剌徵集马扎儿援军六万人出战,蒙古军不战而退。别剌进至撒岳河,结营于西岸,以千人扼桥而守。其夜,蒙古军以拔都猛攻夺桥,速不台涉水而渡,包围匈牙利军营。别剌全军被歼,他单身脱走。蒙古军进陷布达思城,纵火焚烧,尽屠其民。其年夏秋,蒙古军驻营多瑙河以东,分兵四掠。蒙古军大掠斯帕拉托、卡塔罗,别剌走避于亚德里亚海中一小岛。这时,窝阔台在1241年12月去世的消息已经传来,拔都由于内部汗位继承的问题而急于撤军东还。合丹军也取道塞尔维亚与拔都会合,徐徐东返,1243年初,抵达伏尔加河下游拔都的驻营地。

第四百四十二夜 旭烈兀西征(公元1251年—1259年)

- 旭烈兀西征,又称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领,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长子西征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西征。这次西征蒙古佔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 战事起因 自从蒙古帝国消灭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东欧各国之后,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中亚和东欧。1251年,蒙哥继承帝位后,为了扩展领土,照祖父成吉思汗的遗愿,展开第三次西征。因蒙哥集中征服南宋,因而由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征战中东。而且当时位于伊朗的木剌夷国不肯对蒙古称臣和朝贡,因此蒙古籍此发起第三次西征。

- 征战木剌夷国 1253年7月,旭烈兀命令将领怯的不花率12000人率先进攻,为主力军作准备。而旭烈兀则仍留在和林,继续筹建主力西征军,为长征作准备。1254年10月,旭烈兀率西征军出征。旭烈兀大军经过阿力麻里(即现今中国新疆霍城西北方的阿脱诺克),到达土耳其斯坦(一说为突厥斯坦,即现今土库曼斯坦)。1255年,西征军驻在土耳其斯坦。1256年9九月,西征军攻进撒麻耳干(即现今乌兹别克),驻留40日后,继续进军至铁门关(即现今乌兹别克南方),又在这里驻留了30日。六年春,西征军向木剌夷国(即现今伊朗北方)进军。当时的木剌夷国军队兵力约有100000人,在库希斯坦(即现今阿富汗和伊朗北部交接处)。由西征军将领怯的不花领先锋,进入木刺夷国境后,先攻陷几个城池,再后包围要邑古儿都苦。怯的不花部队消灭了木刺夷军一半兵力。后来西征军通过撒麻耳干,向木刺夷接近。后来西征军进入水干城,旭烈兀命令拜住带领主力军移往小亚细亚。之后,主力军进攻至撒瓦。旭烈兀派库喀伊尔喀支援怯的不花,攻打库希斯坦。而后与主力军聚合。主力军经过徒思,抵达尼沙不耳州哈不衫。旭烈兀见不能一时战胜,所以采用消耗战1256年6月,鲁克赖丁见到西征军进攻,便派弟沙歆沙投降,又把要塞拆掉。后来,旭烈兀觉得鲁克赖丁假意投降,便把西征军分为三部,向木刺夷都城麦门底司堡(即现今伊朗剑北部吉兰省内)进军。鲁克赖丁于11月19日投降。12月,西征军进入兰麻撒耳。当时塔亦儿不花军和波斯军攻打兰麻撤耳堡,并将兰麻撤耳攻克。至此,木剌夷国全部被旭烈兀佔领。

- 征战阿拔斯王朝 1257年9月21日,旭烈兀率军向阿拔斯王朝(即现今伊拉克)进攻。阿拔斯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宣战,建成7万军开战。旭烈兀首先派怯的不花率领骑兵,进入木刺夷和阿拔斯之间的山地,打开从哈马丹通往巴格达通道,接著,分三路进攻阿拔斯。11月,三军同时向阿拔斯国首都巴格达进军。中军攻破开尔曼沙,于12月18日,进军火勒完。这时,左军佔领罗耳之地;右军在塔克利特(即现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渡过底格里斯河,与阿拔斯军遇见,拜住用水淹阿拔斯军后歼灭阿拔斯军。穆斯台绥木后令增强巴格达的城墙,布置障碍防阵。于1258年1月,围攻东巴格达。2月,穆斯台绥木带领皇子、贵族和官员投降,阿拔斯国正式灭亡。

- 征战叙利亚阿尤布王朝 旭烈兀之后继续向西进攻。进入阿拉伯地区,战胜巴尔苏丹。1258年9月,大军进军叙利亚阿尤布王朝。叙利亚的军队约有100000人。蒙古分军为三进攻。至1259年3月21日,蒙古大军围攻大马士革。于4月6日大马士革投降。蒙古帝国佔领了叙利亚大部份国土。阿尤布王朝至此名存实亡,仅统治著哈马一隅。后来旭烈兀又继续进军小亚细亚并战胜巴尔干联军。旭烈兀命郭侃过海,攻陷富浪国(即现今赛普勒斯)。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众国均派使者与旭烈兀会面,有意联盟。旭烈兀后来准备进军埃及。但于9月,埃及的军队在大马士革南方阿音扎鲁特大败蒙古军,制止了蒙古帝国的扩张野心。同时,蒙哥于合州战死,怯的不花受旭烈兀命令,固守叙利亚,而旭烈兀则班师。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正式结束,蒙古三次西征亦正式完结。同年,旭烈兀于波斯等地建立伊儿汗国。

- 影响 蒙古第三次西征除了屠城、灭族,减少了世界人口外,亦有助伊斯兰世界、天主教世界及中国交流,这时的波斯天文学、西域医药便在此时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印刷术、火药,也经蒙古西征而传入欧洲。第三次西征也象徵了蒙古扩张的停止。

第四百四十三夜 蒙古四大汗国

- 蒙古四大汗国,简称四大汗国,是对蒙古帝国及其分裂后存在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儿汗国这四个蒙古汗国的合称,与当时东亚地区的拖雷汗国(大元)各自统治。

- 历史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将大蒙古国的土地分给他的几个儿子。由于各个儿子则均听从成吉思汗的号令,故所封的汗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服从大汗的领导。不过,随著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大汗的去世,蒙古各派系对大汗的继承人存在争论,一度形成了危机。后来在西征领导人拔都的支持下,蒙哥继承汗位。作为对拔都的报答,蒙哥允许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蒙哥大汗于1259年在攻打四川时去世后,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于1260年集会称汗。随后身在中原汉地的忽必烈与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开始展开了为期四年的内战,最终忽必烈胜利,并于1271年在中原建立元朝。然而,由于忽必烈的自行即位及「行汉法」主张,引起蒙古大多数宗派的强烈不满,拒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原窝阔台和察合台派系在海都的带领下结盟反对忽必烈,逐渐形成独立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并联合早已实际上处于独立地位的金帐汗国多次与忽必烈的元军进行交战,互有胜负。唯一承认忽必烈汗位的是其负责西征的弟弟旭烈兀。他宣布承认忽必烈的汗位,以换取忽必烈支持他建立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名义上承认忽必烈建立的托雷汗国(大元)为正宗,直到忽必烈去世为止。其后,伊儿汗国不再奉托雷汗国(大元)为其正宗,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至此,托雷汗国(大元)与四大汗国已完全各自为政,互不隶属。

- 灭亡 四大汗国中最先灭亡的是窝阔台汗国。海都于1301年去世后,窝阔台汗国开始走下坡路,其领土不久后于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所瓜分,窝阔台汗国遂灭亡。而伊儿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则均在14世纪走向分裂,最终被帖木儿所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金帐汗国,其统治俄罗斯等地长达两个多世纪,俄罗斯直到1480年才摆脱蒙古人的统治独立。其后,金帐汗国分裂为几个小汗国,最终都被俄国所吞并。

第四百四十四夜 高丽蒙古战争(公元1231年—1273年)

- 高丽蒙古战争发生于1231年至1273年,蒙古对高丽发动了9次战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1273年蒙古军队佔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最终结束。高丽最终成为元朝的藩属国,一度受到元征东行省的控制;而济州岛也长期成为元朝政府的直接管辖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负责防倭和高丽海外侨民事务。

- 起初的战争 1219年,蒙古与高丽联手灭了窜入高丽的契丹反叛军队,并与高丽签订「两国约为兄弟,万事子孙无忘今日」的友好条约。1225年,蒙古帝国要求高丽向其朝贡。高丽予以回绝,蒙古使节抵达义州边境时,被高丽朝廷所害,但当时成吉思汗征西夏,并未顾及此事 。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撒礼塔率师攻高丽。蒙古打到了朝鲜半岛中部,洪福源率群众投降,高丽王弟怀安公王降。撒礼塔后在开城任命达鲁花赤等72人镇守,蒙古军暂时撤出高丽。

- 1232年,高丽王杀死开城驻守的达鲁花赤等72人,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防卫蒙古的再次入侵。得知此事后,蒙古立即第二次攻高丽。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鲜半岛的南端。不过蒙古却无法攻佔江华岛,在现在的光州附近败北。蒙古首领撒礼塔在龙仁中流矢亡(一说被一名高丽僧人暗杀)。蒙古副帅铁哥回师蒙古。后高丽王遣使节请罪,但并不肯臣服于蒙古并派兵攻陷已归附于蒙古的西京等处,劫夺了降将洪福源的家。

- 第三和第四次战争 1233年四月,窝阔台决定第三次伐高丽。1235年,蒙古入侵庆尚道和全罗道。高丽民间的抵抗非常强。高丽王室也在江华岛修筑工事。虽然高丽几度战胜入侵者,但还是无法抵挡蒙古大军(蒙军烧燬粮食企图逼降)。1238年,高丽高宗向蒙古请和。在高丽同意将高丽王室作蒙古人质后,蒙古撤军。不过高丽只送了一个与王室无关的人给蒙古人。蒙古大怒,要求高丽王室搬出江华岛到蒙古作人质并清除海上所有高丽舰船,交出反蒙古的官员。不过高丽只送去一个王子和10名贵族的孩子,拒绝了其它的要求。

- 第五和第六次战争 1247年,蒙古第五次入侵高丽,要求高丽王室搬出江华岛作蒙古人质。1248年,蒙古大汗贵由汗死,蒙古撤军。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继位,蒙古再次要求高丽王室做人质。高丽回绝后,蒙古于1253年大规模入侵高丽。高宗最后同意搬出江华岛并将世子安庆公交给蒙古。蒙古军随后撤退。

- 第七和第八次战争 后来蒙古得知高丽高官仍然停留在江华岛,并惩罚那些与蒙古讲和的人。于是在1253至1258年间,蒙古对高丽发动4次毁灭性的攻击。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当崔氏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蒙古的藩属国。保留高丽原有政府体系和传统文化,「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高丽高宗四十五(1258)年,高丽人赵晖、卓青杀都兵马使慎执平、录事全亮,投降蒙古,献和州。蒙古置双城总管府,以赵晖为总管、卓青为千户,子孙世袭。

- 第九次战争 1260年春,高丽高宗逝世,忽必烈派兵护送世子安庆公回国即位(后来的高丽元宗)。元宗即位后一直采取亲元立场,高丽朝也分化成亲元和反元两派。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八月,高丽反元派大臣林衍废元宗。后在忽必烈的干涉下,高丽元宗复位,并亲自再度赴元大都朝见忽必烈。1269年十月,高丽西京(今平壤)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高丽北部50城降元。两年后,忽必烈将高丽西京划归元帝国辽阳行中书省东宁府。这样高丽西京(今朝鲜平壤),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和济州岛等地从(1269年)后的半个世纪成为元帝国的直接管辖地辽阳行省的一部分,不在高丽国的征东行省境内。1275年,高丽忠烈王从元大都返回开城即位,将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高丽的庙号制度也从元宗后废止。陛下改为殿下,太子改为世子。奏改呈,赦为宥。

- 后续 崔忠献以来,高丽实际上是被崔氏政权所控制。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军队至1273年。对于与蒙古的和约,高丽皇室内部直到1270年一直存在分歧。从高丽元宗开始,高丽成为元朝藩属国。大约达80年。自从高丽元宗的世子忠烈王娶忽必烈的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为妻后,再他以后的高丽君主直到高丽恭悯王都是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高丽王室与蒙古人的长期通婚,使高丽在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最终导致新一代朝鲜王朝君主的产生。(在蒙古与高丽人战争后,忠烈王曾鼓励高丽人采纳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著蒙古装,留发辫,吃蒙古食物。)1280年,元帝国为攻打日本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在王京(今朝鲜开城)设达鲁花赤管理征东事务及监管高丽国政;高丽忠烈王王椹后成为第一个在元朝机构里兼任达鲁花赤的高丽国王。元朝后来渐渐的扩大了高丽国的自治权,1284年,忽必烈将耽罗(济州岛)归还高丽。1301年,元成宗撤销高丽征东行省的行省建置。今天北韩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于1355年也被高丽吞并。1363年,崔荣成功战胜残留在济州岛、平壤等地的蒙古军队,收复这些地区的主权。

第四百四十五夜 崖山海战(公元1279年)

- 厓门海战,又称厓门战役、厓门之役等,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馀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此次战役之后,宋朝也随之覆灭。厓门因东有厓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厓门。

- 宋帝南逃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著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是、广王赵炳)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进封赵是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炳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是登基成为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弟弟赵炳被加封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

- 元军追杀宋帝 赵是登基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张蒲二人不和,导致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自己并先驱前往,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朝,陈却都不返;他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直至死在那里。端宗病死后,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炳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屿山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炳逃到厓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生擒,文天祥作诗——《过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龙城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纪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母亦葬于九龙城,人称「金夫人墓」,后来由于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 厓山战事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炳朝廷。随后,攻佔广州不久的西夏后裔元军将领李恒也带领军队也加入战事。相传起初宋军兵力约有20万,战船千多艘;元军只有2万人,战船五十馀艘,北方人不习海战,多晕眩不支。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佔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炳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禦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砍柴的道路。宋军吃乾粮十馀日,口乾舌躁,许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脸部浮肿,大量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馀,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馀部十馀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炳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著8岁的赵炳跳海自杀。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后,十馀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炳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 影响 厓门海战之后,宋朝走向覆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说:「厓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 当代厓门 现今厓门战役的范围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公里,在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厓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的国母坟有可能是杨太后的陵墓。国母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宋朝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离厓山祠约4公里,屹立于厓门对开海面的厓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宋帝炳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元史·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厓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相传大明成化年间,御史徐瑁对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但因为存在争议最终没有刻成。建国后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由田汉题字于新石碑上,新碑文为「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

带你一次性走完元朝历史(每晚一个历史常识)(3)

第四百四十六夜 蒙越战争

- 蒙越战争,或元越战争、蒙古越南战争、蒙古侵越战争、越南抗蒙战争,是指历史上蒙古(元)对越南陈朝的侵略战争。越南对抗蒙元的战争共有三次,分别发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在每次战争前后,双方均进行过外交活动。如今,越南视抗蒙战争为其历史上对外抗战最为光辉的一页。越南陈朝共有三代皇帝经历了此次战争,分别为:陈太宗、陈圣宗和陈仁宗。

- 蒙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那些打败过蒙古军的国家,要么像埃及那样有著较长的战线,要么就像日本、印尼那样得益于海洋,因为元军并不擅长水上作战。越南位于东亚大陆,与蒙元有著上千公里的边境线,即使这样,蒙元仍然没有取得胜利。一个地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始终没有征服南方一个较小的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的比较则更能显示出越南陈朝三次击退蒙元军的战功。和越南一样,印度、缅甸的蒲甘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也曾在1241年的时候战胜过蒙古军。

-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对蒙古帝国三战三退的原因作出分析:在第一次入侵中,蒙古军在越南逗留时间并不长,由于他们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从中国南方夹击南宋,令南宋早日就范,故而没必要久留越南。加上越南陈朝已主动向蒙古称臣纳贡及请罪内附,而蒙古军队又遇上皓热天气,未能以最佳状态应战,所以只好撤返。在第二次入侵中,越南陈朝朝野同心同德,一同抗敌,致使蒙古大军遭受重创,这是蒙古撤走的一因。另外,就是蒙古军再次遇上天气炎热,军中蔓延病疫,因而北退。至于第三次入侵,蒙古军同样因气候炎热,大批军士染病,于是撤军。而撤退途中,又遭遇越北各民族及陈兴道率领的越军所狙击而重创,但越人的行动「并不是蒙古军北撤的主要原因」。另外,蒙古撤军亦存在著国内因素,就是征越南的战争加重民困,特别是广东,便为此而群盗并起。这些民变,对元朝政府造成重大打击,从而支援了越南去进行抵抗。

- 西方方面的分析 西方学者对蒙越战争亦有所探讨,如多桑(C. d』Ohsson)所著的《蒙古史》,也提到天气因素:第一次入侵时,蒙古军由于「热不能堪,班师」[43];第二次入侵时「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退兵时又被「交兵追击之」。第三次入侵时又「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D.G..E. 霍尔(D.G..E Hall)认为,蒙古大军最终无法征服越南,与陈占要一同抗敌有关。忽必烈汗攻破南宋临安后,便遣使至占婆,招谕国王入贡。1280年代,又进军越南。这对越占两国都构成重大威胁,因而不能不共同抗敌。霍尔甚至认为,越占基于此次抗蒙战争的友谊,更促成了后来在1306年,陈仁宗将女儿玄珍公主嫁与占城王制旻和亲。

第四百四十七夜 元日战争(公元1274年、1281年)

-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禦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江户时代大日本史称为元寇。

- 忽必烈的两次侵略企图尽管均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蒙古帝国的持续扩张受挫,也成为日本作为国家概念形成的重要事件。由于两次侵略过程中元军的船只都遭遇风暴,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补给,在日本即产生了「神风」护祐其国土不受外敌侵佔的观念。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盟军攻打甚至佔领外,这两次失败的侵略,堪称日本历史上面临的最大外来威胁。

第四百四十八夜 海都之乱

- 海都,蒙古帝国窝阔台汗之孙,合失之子。窝阔台汗国的实际创立者。自拖雷后裔蒙哥当选蒙古大汗始,窝阔台后裔渐失势,海都即于此时分封至蒙古以西的海押力。蒙哥汗死后,海都支持新汗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终告失败。但海都希冀大汗之位属于窝阔台后代,遂积蓄实力,联合钦察汗国,图谋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成吉思汗曾经说出,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因此他不断反忽必烈。

- 有鉴于此,忽必烈遂派察合台后嗣八剌返察合台汗国争夺汗位,企求引起西部诸王内乱,以便其集中精力灭南宋的战争。令忽必烈意外的是,海都虽然与八剌初亦激战,但旋即和好。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开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并商议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称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对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次年,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4年),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未料,那木罕部将昔里吉等于次年底发动兵变,将安童抓获后交予海都。不久,八剌死去,海都扶立笃哇任察合台汗国君王,两汗挥师东进蒙古本部。土土哈把他赶出漠北祖宗大帐。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机会,一度发兵佔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四十,再度进兵蒙古,最后在和林被元武宗海山击败,于归途中,伤重不治。

第四百四十九夜 延祐复科

- 延祐复科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将王约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本次科举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第四百五十夜 至正新政

- 至正新政元朝末年元顺帝至正年间的改革措施。

- 背景 元顺帝初期,伯颜当政,倒行逆施,使元朝尽失民心。1340年,元顺帝联合伯颜的侄子脱脱,发动政变,伯颜倒台。

- 脱脱更化 1341年,脱脱上台,开始脱脱更化。主要内容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允许民间养马,减盐税。编辽史、金史、宋史。

- 元顺帝亲政 伯颜倒台后,元顺帝下令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宫女、宦官,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至正条格》。次年颁布,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派遣使臣在各地巡行,考察地方发展状况,查办地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裁减僧尼。

- 评价 至正新政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并未触及社会矛盾的核心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解决财政困难。因此没有能拯救元朝。

第四百五十一夜 元朝农民起义(公元1276-1367年)

- 元朝农民起义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元统治中国时期所发生的民变。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

带你一次性走完元朝历史(每晚一个历史常识)(4)

第四百五十二夜 鄱阳湖之战(公元1263年)

- 鄱阳湖之战(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国元朝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朱元璋在此役击败并杀死强敌陈友谅,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 背景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陈朱双方在集庆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不巧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守将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出身原元军水师叛军的陈友谅于是撤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

- 战役过程 才九天明军舰队大军自南京出发便抵达南昌救援,明军舰队分成11队,大船队在中央,馀小船队载步兵至南昌登陆支援南昌守军,七月二十日(8月29日)两军主力在鄱阳湖对峙,次日(8月30日)黎明开始大战,前三天明军船小兵少处劣势,汉军「楼船」居高放炮石攻低处明军船舰,朱元璋座舰也中弹攻毁几乎被汉军俘虏,幸赖锦衣卫数船奔赴救出朱元璋。后来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投石机,第四天(9月2日)起烧毁陈军二十几艘楼船舰船,汉军伤亡惨重,至少两万五千名汉军战殁,陈友谅哥哥阵亡,陈友谅更悲痛不已,陈军愤而于阵前杀明军俘虏,导致明军自觉退无可退、非背水一战不可;之后陈军形势开始不利:鄱阳湖因为秋阳久晒导致水位降低,汉军楼船大重却吃水深慢甚至搁浅、不敢靠岸,反观明军船小速快可利攻击,也可以靠岸扎水寨作持久战;八月下旬,明军陆军克复南昌,部份明军舰队撤出至赣江、长江,仅留部份舰队与陈续战,等待明步军来援完成水陆包围。到了八月二十六日(10月4日),陈军企图突围退回武昌,在湖口受到明军岸上步兵万箭遮天连发阻截,陈友谅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死,陈军于此再丧两万士卒,馀五十万残部溃散逃败。陈友谅之子陈理被残部拥立继位,后降朱元璋。

第四百五十三夜 亦思巴奚兵乱(公元1357年-1366年)

- 亦思巴奚兵乱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在兵乱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佔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个派别参加的大规模混战,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后被元朝将领陈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兴化等地,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兵乱期间和过后还发生了宗教和民族仇杀,它重创了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更导致当时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极一时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泉州的伊斯兰教也渐渐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