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人君子是不会因为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所坚守的道德原则的,哪怕颠沛流离,也始终信守如一。唐代诗人杜牧在《自贻》一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坚守,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杜牧经典诗十首绝句(我愿用一生去坚守)(1)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我好想西汉的萧次君,很少升迁但却频频被免除官职。这是一首诗人写给自己的诗,在开篇,诗人点明自己的人生境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让他联想到了西汉的萧次君,自己也像萧次君那样因为坚守原则、为官正直而很少升迁,并被频频免官,可谓同病相怜。虽然两人相隔数百年,诗人却把萧次君引为知音,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人生感慨。

杜牧经典诗十首绝句(我愿用一生去坚守)(2)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在孤独落寞中坚持我的人生原则;这与那些坚守自己学说主张的古代圣贤有些相似。颔联承接首联,继而写自己在寂寞中的坚守。诗人宁愿在孤独落寞中坚守,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人生原则而求得一介官职。在现实生活中,名利之徒是多数,他们对不屑于了解诗人的坚守。于是,诗人是孤独的,但他依旧像古代的圣贤那样坚守着,哪怕此生再无实现人生价值的希望,也不愿放弃所坚守的人生原则。

杜牧经典诗十首绝句(我愿用一生去坚守)(3)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我没有用色彩艳丽的丝帛来装饰心灵;到老之后却依旧要风尘仆仆地奔波。诗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坚守,他愿效法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永远保持一颗最纯净的心灵,不愿屈心抑志,不愿违背本心。为此,诗人甘愿接受这样坚守的代价,在年迈之时,仍然要宦游四方,依旧要风尘仆仆地奔波。对诗人来讲,奔波劳碌是劳身,而“饰心彩缋”是劳心,虽劳苦,但心志依旧。

杜牧经典诗十首绝句(我愿用一生去坚守)(4)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我开始嫌弃自己像一匹白色的绢帛,任由刀尺裁剪却无法自己做主。如今,诗人老了,他坚守一生,却没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之人,更没能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伯乐”,用一生坚守却等不来一次施展平生抱负的机会,却在年老之后处处受制于人。于是,诗人想,既已如此,何不辞官归隐?为何还要屈居下僚,像一匹白色的绢帛任凭刀尺的裁剪呢?借此抒发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奈。

杜牧经典诗十首绝句(我愿用一生去坚守)(5)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震撼人的心灵,一是我心中崇高的道德,二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诗人心中正是有崇高的道德标准,他才能获得克服重重困难的力量,他才能不随波逐流,愿意用一生去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