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在位于福建罗源中华鲎人工繁育试验项目基地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实现了人工繁育,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华鲎实现人工繁育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中华鲎实现人工繁育吗(中华鲎实现人工繁育)

中华鲎实现人工繁育吗

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在位于福建罗源中华鲎人工繁育试验项目基地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实现了人工繁育。

鲎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生物,有“海洋活化石”之称,它蓝色的血液更是重要的试剂制品的来源。近年来,因为环境变化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中华鲎急剧减少,在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出于保护和利用中华鲎资源的目的,2020年,福建淡水水产研究所对23对中华鲎进行了人工繁育。经过两年多研究和实验,项目已初步实现中华鲎在人工环境中的自然产卵和高质量孵化。

中华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古老生物?生存数亿年,为何如今濒临灭绝?中华鲎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需要注意什么?

不折不扣的“海洋活化石”

中华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属于肢口纲螯肢亚门动物,被称为“海洋活化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翁朝红介绍,全世界的鲎只有4种,一种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其余三种均分布在亚洲。我国只有两种,其中,中华鲎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圆尾鲎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南的海域。

中华鲎一生需要三种生活环境。在夏季,母鲎会背着公鲎来到高潮区的海滩产卵,这些鲎成对出现,被称为“夫妻鲎”。卵孵化后,中华鲎幼体则到潮间带的泥沙里蜕皮成长,一生需要蜕皮16~17次,生长发育过程相当漫长。长大以后,中华鲎才会到浅海中生活。

鲎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期间经历了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顽强生存了下来。一方面,鲎又称“钢盔鱼”,骨骼坚硬,其形态特点对自身起保护作用,即使是卵,也有一层厚厚的卵壳。另一方面,鲎的生长活动缓慢,需要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蜕皮生长,是相对长寿的物种。其次,鲎大部分时间隐遁到泥沙里,只有在退潮时幼鲎才会出来觅食,很少受到天敌的威胁。

生存数亿年的它为何如今濒临灭绝?

这样一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生物,如今在我国种群数量却急剧减少,翁朝红介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栖息地破坏严重。中华鲎对栖息地环境有一定要求,必须要在含沙的高潮区海滩里产卵,也必须在泥沙比例适当的潮间带生活,这样的环境一般分布在沿岸的内湾里,但如今几乎被填海、围海等人类活动破坏殆尽。

其次,中华鲎的过度捕捞现象严重。一方面,沿海都有吃中华鲎的历史,将其作为一种海鲜。虽然中华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隐蔽性捕捞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中华鲎蓝色血液中的一种特殊细胞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凝集反应,且反应尤为强烈。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将鲎的血细胞制成鲎试剂,这是国际范围内标准的内毒素检测试剂,“鲎试剂”的出现与使用也是鲎被大量地捕捞的原因之一。

增殖放流 别想的太简单

要保护这样一个濒危物种,既要保护好栖息地,也要进行人工的增殖放流。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志介绍,中华鲎的人工繁育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水质、水温、饵料三者缺一不可,罗源能成为新的繁育基地,不仅是因为近年来养殖退养,沙场多、水质好,更为关键的两点在于:罗源本地养殖的贝类和沙蚕能够为中华鲎的养殖提供持续的饵料来源,且水温能够控制在28~30℃,制造恒温环境。

人工繁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将其放归大自然。翁朝红介绍,放流也需要遵守科学规律:一是放流动物要合适。比如圆尾鲎生活在南部海区,因此在福建只能放归中华鲎而不能放归圆尾鲎;二是发育阶段要合适。比如,要放哪一个阶段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是否能够放流?三是放流地点要合适。比如,幼体阶段的中华鲎生活在潮间带,因此不能放生到大海中;四是放流时间要合适。比如,冬季温度低于18℃时,中华鲎会进入冬眠状态,只能等到春夏水温升高时才能放流。放也不能选在涨潮时,而应该在退潮前后两小时进行。

目前,罗源实现中华鲎人工繁育孵化率可达60%。陈志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优化人工繁育,开展中华鲎种质资源恢复技术的研究,做好中华鲎栖息地的调查工作,并联合政府、科研院所等开展公益宣传,提高大众保护中华鲎的意识。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杨扬

编辑:罗江 彭毓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