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天涯游子还是家乡守望的亲人,一想起过年,就会联想到爆竹声声,焰火纷纷,吉庆祥和的场景,就魂牵梦绕,心飞神驰。

相传年是一种食人怪兽,古人为了对付年,在每年的除夕夜晚点起篝火。以竹、木为燃料,噼噼啪啪的响声吓跑了年。这响声就是爆竹的雏形,而火光就是充当今日的烟花焰火吧。

不知年这种怪兽威胁着我们的祖先多少世代,只知道被驱逐以后,人们欢天喜地,每逢年终岁尾都要过年,以示庆祝。

可是每逢过年,无论哪代人回想起来,都有苦有乐,痛并快乐着。

不过,直到现代,每逢过年,家家户户没有像杨白劳和喜儿的遭遇,那是万恶的旧社会。如今每逢过年,富人富开心,穷人穷开心,总之过年就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可是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都知道年节好过,日子难过。即便是这样,年还是要过的,过年的象征不单单吃几顿好吃的,孩子要穿上新衣服,主要标志就是放鞭炮。

当时农村人常说:谁家过年不吃几顿饺子?有钱没钱也要过年,吃不起饺子也要放鞭炮。“过年没响,等于穷得叮叮当。”

于是人们宁肯不穿新衣服,少吃几顿饺子,也要买烟花爆竹,图的就是喜庆祥和,合家欢乐。

可见虽然怪兽年被驱走了,可是过年却成了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特别是孩子盼过年,盼的就是听个响,看个光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时的鞭炮只有二踢脚、小炮仗、小洋鞭。发光的不过是钻天猴、呲花。

每逢过年,即便是穷人家的孩子,哪怕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也要去燃放鞭炮。他们会笑得非常开心,嘴里嚼着爆米花,还高呼着“过年喽……”

吃过苦尝过甜转眼间就要过年了(爆竹声声里一年又一年)(1)


鞭炮、烟花的来历。据记载,唐朝有个叫李畋的发明了烟花爆竹(《唐史》)于是人们每逢过年过节,每逢喜事就有了尽兴好玩的东西。

烟花爆竹,至今已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不但形成了年的民俗,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代代传承,至今人们还情有独钟。

古人的聪明智慧令我们今人叹服,在公元前七世纪就有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丹炉发生燃烧爆炸,于是发现了火药。可惜的是到了14世纪,被西方人拿去制造了热兵器,而我们的祖先到了隋唐时期,才以火药代替少量的冷兵器。而烟花爆竹却利用火药大行其道,在唐宋时期盛行。

每逢过年或吉庆的日子,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渲染祥和气氛。缕缕硝烟,一串串响声伴着冲天火光,勾起大家哈哈一乐“真好玩儿!”

吃过苦尝过甜转眼间就要过年了(爆竹声声里一年又一年)(2)

起初过年燃放爆竹,是为了驱凶避邪,后来变成为了渲染气氛,只图一乐的精神享受。

到如今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了,精神和物质享受齐头并进。每逢过年不但胡吃海喝,这不是人们馋,肚子里没底儿,只是图的是气氛。单凭吃上说,我们已经天天过年了。

每逢过年在烟花爆竹的开销上,家家户户不惜重金购买,大包小包往家扛。掐指一算,每年在烟花爆竹的花销上,可能大家都心里有数,统计时恐怕都得把脚趾头算上。

我曾经嫉妒的说过一句话:SB放,你放炮仗我听响。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主人公的我有点丢人现眼。

那年腊月二十八,年关逼近,囊中羞涩,没钱买烟花爆竹。没办法,就去了当地采石场,跟一个朋友要了几个雷管。这件事放在现在,我都违反了治安管理法。又去当地铁匠铺借了一台电焊机,自己花十块钱买了一包电焊条,回到家里跟孩子老婆吹牛:今年过年让你们看不一样的焰火。

孩子老婆盼到了除夕夜,四面八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时,我拎起电焊机,爬到了院子里的大树上,举起了电焊钳子,火花四溅,飞流直下就像流星雨,孩子老婆欢天喜地,街坊邻居都跑来观看。还时不时的点燃雷管”砰——砰!呲啦!呲啦……

可是尽兴以后,有一位邻居跑来找我,说把她家孩子给吓着了,站在我家大门口骂大街。大过年的讨了一顿臭骂,闹得我经年不利。

这还不算,老婆孩子眼睛疼了一天一宿,弄得我连年都没过好。

吃过苦尝过甜转眼间就要过年了(爆竹声声里一年又一年)(3)

从那以后我发誓:有钱没钱,过年也要买炮仗买呲花,宁肯拉饥荒(举债)我也要和你们比着放。放!放!看谁钱厚。可是上了年纪以后,总觉得放烟花爆竹不过是听个响,看个光,然后就是哈哈一乐,除了精神享受,毫无益处。

对了,我再介绍一下爆竹的名字,后来演变成炮仗—鞭炮。烟花—焰火—礼花。品种花样从单一到繁多,威力也是从小到大。这能说是时代进步吗?

在过年是否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总是纠结,犹豫不决。不放吧,缺少年味儿,放吧,呛的人难受。如今有一些大城市禁放,该不该推广?

放,呼吸道难受。不放,心里难受。好玩儿的我们,真是左右为难。

最后请欣赏一首王安石有关爆竹的诗:

爆竹声声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今过年时,啤酒、国酒已经代替了屠苏,桃符早已被春联儿取代。春节登门拜年,已被微信祝福和微信红包取代。还有什么不能取代的呢?何况烟花爆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