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秋风起,蟹脚痒,
到了十月,
上海人家的一件大事
就是吃蟹!
上海人吃蟹不仅吃出花样,
还吃出了一门上海市级非遗手艺
——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
上海人与蟹的不解之缘
螃蟹自古以来作为珍馐佳肴,在史书上均有记载。有史书可考的吃蟹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汲冢周书》。
据书中记载:“四千年前周成王时期,海阳献蟹入贡”,说明当时已将螃蟹列为御膳了。
明代文学家张岱就曾说食大闸蟹“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到了清代,文人雅士更将啖蟹视为至乐。每到秋风送爽季节,持螯、饮酒、赏菊便成为我国江南一带的一大趣事。
乃至于到后来,还有了分门别类的吃蟹工具。明代初创的“蟹八件”为:锤、镦、钳、铲、匙、叉、刮、针,亦即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八件。从明代到清代,一直到民初,在此基础上,又精简为三件,即鼎、签子、锤。也有四件、六件、十件、十二件的,最多为六十四件。
清代上海士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九十团尖膏满筐,老饕筵佐醋和姜。无肠牵挂成和尚,蝴蝶双粘壁上僵。”
丰子恺在《吃螃蟹》一文中提到: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上海人和大闸蟹的情分,就像东北人和酸菜粉条、四川人和水煮鱼一样,难舍难分。上海历来就有食蟹的习俗,讲究精致生活的上海人,总要仔细品尝或者痛痛快快地吃上几次大闸蟹,谓之曰“蟹季”。
把蟹吃成一种非遗
品蟹的风靡催生了众多制作蟹菜的酒家,王宝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制作蟹宴的集大成者。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 年),上海小东门咸瓜街开了一家名叫王宝和的酒馆。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五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咸丰二年(公元1852 年),酒家迁至今天的南京路山西路一带,1936年又迁至福州路浙江路口现址,更名为王宝和酒家。以专营“王宝和老酒”、清水河蟹闻名于世,素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
王宝和酒家在经营清水大河蟹传统方法的基础上,1979年10月推陈出新独创了“菊花蟹宴”。以锦绣全盘的大冷盘开导,有三色蟹卷、色拉、油爆虾和鱼鲞,中间衬上一朵用蛋丝拼制的菊花,五彩缤纷,接着上桌的是雌雄各半的大河蟹,雄的每只足有四两以上,雌的三两左右,每位顾客可吃到一雌一雄。然后,上桌的是刚刚炒好的芙蓉蟹粉、炒虾蟹等热菜、大菜,最后以蟹粉两面黄作点心,宴席的每道菜都离不开“蟹”。
蟹宴:无人能抵的美味
王宝和的蟹宴,是好几代上海人的回忆。这个蟹宴可用“一菜一格”来形容,即不同部位的蟹肉烹饪出不同的菜,加之与不同的调料相匹配更加突现出蟹的魅力,彰显大闸蟹各部分之本味。当然,这对蟹的要求也很高。
阳澄湖巴城镇出产的大闸蟹被赞为“蟹中之王”。每年蟹季,王宝和都派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定点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选蟹,以保证选用的每一只蟹都是“土生土长”,有机、纯正。所有进入王宝和的大闸蟹必须经由专家亲手严格挑选。在水质优良的湖泊中,清水大闸蟹的喂养采用的是栗米、南瓜、活小鱼、蚬仔、螺仔等天然饲料代替人工饲料,保证个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蟹黄肥厚、滋味鲜甜。
王宝和蟹宴具有“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色彩淡雅,口味清淡,嫩滑可口,原汁原味”的特点。蟹点心不仅鲜美无比,而且造型独特,色香味形俱全,让人不忍下箸。
菊花对蟹形、蟹粉明虾卷、蟹黄牡丹虾、蟹膏银皮雪等,是王宝和蟹宴的经典菜。
这道菊花对蟹形是王宝和招牌功夫菜,制作时需将蟹肉和蟹黄细细拨出,再拼接还原成蟹形。丰腴的蟹粉经过王宝和大厨的烹调鲜而不腥,蘸上蟹醋一口入魂,鲜香滋味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
蟹黄牡丹虾则犹如一朵妖娆的牡丹,以蟹黄、蟹油做点缀及调味,鲜香滋味难以言喻。
入了深秋以后,蟹膏银皮雪就是食客们的最爱了。一道10人份蟹宴中的蟹膏银皮雪,要用到足足30-40只雄蟹蟹膏。
文:周祺珺
综合自:上海非遗、黄浦最上海
编辑:刘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