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军马勤务班举行升旗仪式。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雄鹰盘旋,战马嘶鸣……初秋的巴塘草原,一眼望去,千山竞碧、牛羊遍地。一场骑兵冲锋课目训练正酣,在碧草蓝天的映照下格外壮美!
“骑兵连,进攻!”随着连长尼都塔生的一声令下,官兵们驾驭战马全线出击。阳光下,战刀挥舞,马蹄生风,鬃毛飞扬,锃亮的战刀折射出一道道寒光,骑手的杀喊声、疾驰的马蹄声响彻大地,让人血脉偾张……那磅礴的气势,仿佛再一次提醒人们:在祖国西北高原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最后的骑兵仍在奋勇冲锋!
骑兵连正组织骑兵冲锋训练。
昔日战场骄子,如今雄风犹存
众所周知,机动灵活,行动迅速,是骑兵部队的显著特点。
最多时拥有10多个骑兵师,数十万战马奔腾入海,锃亮的马刀高高举起,在西部草原上竖起了一道“铜墙铁壁”。随着骑兵兵种慢慢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仅象征性地保留了几支骑兵部队,而驻守在青藏高原的玉树骑兵连就是其中之一。
玉树地震时,玉树州府所在的结古镇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损坏、通信中断,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在这危急时刻,是玉树骑兵连2名官兵乘马翻山越岭跨沟壑,前往40公里外的巴塘机场查明机场跑道状况良好,飞机可以起降,才使大批的救灾部队和救灾物资通过巴塘机场源源不断地抵达玉树州,为抢救藏族同胞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骑兵营按照“马上是骑兵、马下是步兵”的组训思想,加强练兵备战。训练中,他们除了把乘马射击、乘马劈刺和乘马越障等传统骑术训精课目外,还结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充分将北斗装备运用到骑兵班组武装巡逻、骑兵分队防暴处突和抢险救灾等训练中,给骑兵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有效提升骑兵在新时代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当骑兵就要练就铜裆、铁腿、钢屁股”
正午阳光下,马蹄生风,黄沙滚滚。
开阔地上,百米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的七个目标。
“发进……”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个个身影在疾速奔驰中拔刀起身、接近目标、左劈右刺,几秒内,七个目标关键部位全部被劈中……
在边上观看乘马劈刺科目示范的列兵们不禁拍手叫好。对于场上的骑术骨干来讲,几年前他们和眼前这些“菜鸟”们有着同样的体验。
“双手抱于胸前,双腿伸直,脚尖下压,让马匹快速行走。”训练场上,中士刘永俊正在组织列兵进行颠马训练。颠马是骑兵最基础的科目,是为了锻炼骑兵在马背上的稳定性。
说起颠马训练,列兵陈辀井感受最深:“颠马训练还不到半个月,屁股早已血肉模糊”。其实,作为骑兵不论兵龄长短,刚开始颠马时,都和陈辀井有着类似的经历。
一天下来,由于胯部与马鞍的不断摩擦,胯部与屁股被磨得血肉模糊,与内裤黏在一起,结成疤痕,走起路来就是十足的罗圈腿,这种日子一般会持续两个多月。
“我当新兵的时候,为了练就‘铜裆’,每次开会、看电视时一律不坐小凳子,而是成马步蹲裆式,裆部夹一个小凳子,常常练得双腿红肿上不了床。”骑术教头马国正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因为长期的艰苦训练,在2015年原兰州军区组织的骑兵专业比武中,马国正一人独揽四块金牌。
双刀劈刺是上士赵雪超的看家本领。一上劈刺刀,他在疾驰的马背上挥舞着战刀,左右开弓,英气十足。
“要想练好乘马劈刺,得先看看手上的老茧和胳膊上的伤。”赵雪超说:“原地劈刺训练不合格,是绝对不能上马劈刺的”。然而长96厘米,重1.85公斤的战刀,左右各劈五百下,一天下来,手指磨出血泡,胳膊已麻木,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骑兵训练讲究的是人马合一。军马被称为骑兵的“无言战友”,官兵除了要掌握过硬的骑术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人与马匹的默契配合能力。
果洛骑兵连长朋瓜有句口头禅:“骑兵连没有马也要比别人快”。今年以来,骑兵营按照上级要求,每月组织不少于两次的负重25公斤10公里武装越野,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将官兵的体能练到极致。
远去的兵种,不朽的精神
骑兵,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宠儿,彪悍、骁勇和逢敌亮剑早已融入血液。相信看过《亮剑》电视剧的人们,都对骑兵的精神肃然起敬。作为李云龙手下的一员猛将,骑兵连长孙德胜可谓是铁骨铮铮的硬汉。
孙德胜在被砍断手臂之后,仍然举起战刀,最后一次喊出了“骑兵连,冲锋!”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骑兵是我军最早组建的兵种之一,曾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战功。”讲起骑兵的历史,教导员柴凯一脸自豪。
《铁骑雄风》是一本记载玉树骑兵连发展历程的历史资料。泛黄的纸张,精彩的战斗故事和一幅幅弥漫着烽火硝烟的老照片,这些都是连队官兵奋勇杀敌、逢敌亮剑的生动注脚。
柴教导翻阅着给记者介绍:“玉树骑兵连先后参加平叛剿匪战斗69次,荣立集体一等战功4次,击毙叛匪1100余人……”
“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骑兵直面生死,奋勇进攻。他们要么冲锋,要么倒下……
骑兵作战的方式决定其勇敢无畏、不惧生死、一往无前的精神品格。”采访中,营长王称意感慨道:“哒哒的马蹄声中夹杂着骑兵冲锋的怒吼,这是战场上最响亮的‘冲锋号’”。
骑兵营驻地气候条件恶劣,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脸颊暗红、嘴唇干裂、指甲凹陷,这是该营官兵最明显的外表特征。一些佩戴着义务兵军衔、十八九岁的战士,看上去要比地方同龄人沧桑些许,让人看着心疼。
玉树骑兵连连长尼都塔生介绍说,连队有一个传统,每次训练结束时,连队都会组织官兵以乘马集群冲锋的形式从训练场冲回连队,以此提振士气,激发血性。
如今,骑兵在雪域高原、深山峡谷等特定地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骑兵营官兵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青藏高原苦练骑兵技战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默默承受着高原苍凉的寂寞,却演绎出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忠诚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