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

司徒越(1914—1990)安徽寿县人,本名孙方鲲、号剑鸣。生前任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司徒越少年时代学习书法、篆刻,但并无所成。1976年文化部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书道展》,司徒越的一幅作品入选,在东京、名古屋、北九州巡展近两个月,他轻灵飘逸的狂草大获好评,从此蜚声海内外。司徒越活跃于书坛,仅只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去世前的短短十余年,时间虽短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尊重传统,认真学习古名家技法,但绝不泥古不化,而是古为我用,力求创新。司徒越的狂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形成了自己遒劲奔放、婉转流畅的风格,深受群众喜爱,得到专家认可。中书协前主席沈鹏在《狂草略得》中、中书协前副主席王学仲在《长枪大戟写狂草》中谈及国内“专攻狂草”的书法家时,不约而同首先提到的都是司徒越。安徽书协副主席桂雍称司徒越为:“当代狂草第一人,千年以来又一家。”

司徒越博学多闻,在绘画、诗词、篆刻、考古诸领域多所涉猎,均取得了不俗成就。

司徒越身世坎坷,饱受磨难。终其一生,他清廉自守,矢志不渝。晚年成名后他更以奖掖后学、服务乡梓为己任。精通古字画收藏的的原地矿部长孙大光称赞他:“书法超群绝俗,为人亦忠正刚直”。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

一.

“匆匆不暇草书”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弘农张伯英者……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后来论书者,常述此语,而理解则不尽相同:东汉赵壹的《非草书》中说:“云适遽迫,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及难而迟,失旨多矣。”宋赵构《翰墨志》中也说:“昔人论草书,谓张伯英以一笔书之,……故誉者曰:‘应指宣事,如矢应机,霆不暇激,电不及飞。’……后世或云‘忙不及草’者,岂草之本旨哉?”苏东坡也说:“草书虽是积学乃成,要之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则说:“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近人丁文隽在其《书法精论》中说:“夫草书之兴,源于应急,运笔以灵动便捷为要义。汉张伯英常曰:‘匆匆不暇草书’,未免矜持过甚,不足为训也。”也有作别解的,即在“暇”字下加逗点(,),将此句读为“匆匆不暇,草书”。解曰:“匆匆不暇作正楷,只好写草字。”

上述几种对“匆匆不暇草书”。的不同看法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作草书是为了求速,所谓“用以赴急。”所以,有人便说:“不暇草书”失掉“草之本旨”,有人责备说,这是“矜持过甚,不足为训。”更有人加以“改正”,把“不暇草书”,变为“不暇,草书”。看来真正懂得为什么“匆匆不暇草书”的还是刘熙载。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唐窦息在《述书赋》中以两语概括之:“初假达情,浸乎竞美”。赵构之流,强调“本旨”,(达情),却昧于“竞美”之义。而草书则是创出不久,就迅速到达了书法美的最高境界,终于脱出了实用范围。晋人尺牍虽尚有达情的作用,但已被视为书法艺术,例如孙过庭《书谱》中就有“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的说法。可见,作佳书与人,不仅表示对受书者的尊敬,还有博取名人重视,求得“存录’’之意。这样的“佳书”岂是随时随地,匆匆忙忙就能写出来的? 即使不能“释智遗形”,也该“先散怀抱”吧?既然作草书有示敬之意,因而在未能作草书时,只好于信末加上说明:“匆匆不暇草书”。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3)

寿县第七届政协成立志喜

春风拂大地, “钢铁”变玻璃。(注)

幸雪十年耻, 欣逢四化时。

识途有老骥, 当户发新枝。

大业今复继, 高歌胜利诗。

二、“唯草书至难”。

我国各体书法中,难写难认的有三种:甲骨文、金文、草书。前二者姑置不论,现在专谈草书。唐·蔡希综《法书论》中说:“草法尤难”。清·包世臣“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唯草书至难”。“尤难”是更难,“至难”则是难极了也。这里应该明确:包世臣的“至难”,是在他已认真临摹了智永,张芝、羲、献以及张旭等人的法书之后所得的体会;蔡希综则是在论述了一系列的草法之后,作出的结论。都是经过实践的真知,并非耸人听闻的危言。

草书一字数体,或同体异字,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不仅不习草书者不识,就是书法家也难全识。清代学者、书法家阮元就说:“《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阮元《北碑南帖论》)。

我国书法是线条艺术,草书则达到了线条美的极致。它不过是—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柔或刚的线条(点是最短的线)。如何使这些线条“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确非易事。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4)

草书的妙处,可以两言括之:一曰“连”,因为草书真正是线条,所以特别适宜于连。张怀瓘说张芝的今草“如流水速,拔茹连茅,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牵合,数意兼包。”张怀瓘说草书的写法是:“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怀瓘《书断》)二曰‘‘变”,草书字字在变,笔笔在变。草书笔画,乍看只是线条,细看便见到千姿百态,争妍斗艳。刘熙载说得好:“草书之笔画,要无—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刘熙载《艺概》)总而言之,一幅草书应该是浑然—个整体,“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晋·卫恒《四体书势》)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5)

草书的书写与它书不同的是其“疾”。书论中状草书迅疾的很多、很多,而怀素《自叙》中的描写, 可谓达到极致。—则引窦冀诗曰:“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两三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再则引戴叔伦诗曰:“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自然,这里面有文学的夸张,但其“翰动若飞”的情景,也恍惚可见。 “速”,并不等于“好”,但仅就这种高速度来说,也就相当难。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6)

祝贺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分会成立

纵谈书契史,奋飞造化笔。

江淮翰墨香,熠熠如朝日。

一九八一年

三、“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谢赫论画的《六法》,首列“气韵生动”。王僧虔论书,则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张怀瓘的《文字论》中也说:“深识书者,唯观文彩,不见字形。”这些虽不是专论草书,但草书当然包括在内。我们的体会是,观赏书法,倒也并非“不见字形”,但能够吸引我们的,确乎只是神彩而非字形。古人论书,有所谓“千里阵云”, “高峰坠石”,是形容点画(字的形质)的,而“如深山道士”,“如上林春花”, “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如芙蓉出水,文彩镂金”等等,说的就是书法的神彩,而非形质了。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7)

草书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扬子云说:“书,心画也。”(《扬子法言》)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 书则—字已见其心。”(《文字论》)刘熙载的《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如其人”方面,人们常举颜真卿作正面的例证,而举蔡京之流作反面的例证。推崇颜真卿者曰:“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宋·朱长文《续书断》)。或问蔡京之书于郑杓,杓曰:“其悍诞奸傀,见于颜眉,吾知千载之下,使人掩鼻过之也。”(元·郑杓《衍极》)书法反映作者的心灵、品格、志趣、风貌,绝不会是如形在镜,丝毫不爽,但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所反映,也是不能否认的。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8)

我国书法重视“书卷气”。“书卷气”来自“书外功”。对于从事书、画的人,自古以来,就强调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开拓眼界,扩大心胸,丰富知识,加强修养。有了这些修养,不—定都能反映在书法上,但没有这些修养,而想在书法上出现书卷气,则是不可能的。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9)

书法所反映的神彩,更多的是书家的思想感情。唐高闲和尚学张旭草书,韩愈问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进而忠告他:“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韩愈指出:张旭是把内心的喜怒哀乐,外界的山水鸟兽,日月列星,“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就是张旭的“心”,学张旭的脱帽露顶、大醉狂呼之“迹”不难,学张旭的“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的“心”就难了,刘熙载说:“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止于至善耶?”清人宋曹却说得很容易,他说:“作行草书,无非要生动,要脱化,会得斯旨,当自悟耳。”此“旨”不难“会”,不过“会得斯旨”,草书是否就生动脱化了, 则是很难说的。知之者不一定就也能行之的。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0)

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成立纪念

滇池月满, 石林云生。

昔重二爨,(注) 今聚群英。

书坛喜讯, 艺苑欢腾。

望风引领, 乐观厥成。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四、“规短入巧,乃名神化”。

论书是“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学书则首先要练好形质。清·冯班《钝吟书要》中说:“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这真是极其重要的经验之谈。我们常看到书家的“一挥而就”,不胜艳羡;我们也常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为例,来证明情感在书法上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常常忘了这一点:没有本领,情感再丰富,也表现不到书法上去的。

草书绝不是任笔为体, 随意挥洒,而是有—定的结体,一定的规律的。明·项穆《书法雅言》说:“所谓神化者,岂后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南宋姜夔《续书谱》说:“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刘熙载也说:“旭、素书可谓谨严之极”。唐·李嗣真《书品后》说:“古之学者,皆有规法,今之学者,但任胸怀,无自然之逸气,有师心之独任,……终身瞑目,而欲乘款段,度超骅骝,斯亦难矣”!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1)

湖北沙市解放卅五周年

天堑能飞渡, 人民力量强。

明珠放异彩, 江汉满春光。

前人学书的故事中,绝大多数强调苦练基本功,如张芝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钟繇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墨;智永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赵构说他“居永欣寺阁三十年”。见《翰墨志》);孙过庭自言学书“极虑专精,时逾二纪”(二十四年),还“有乖入木之术”,但仍“无间临池之志”。董其昌说他自己“吾学书在十七岁时,……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若是。”清宋曹在《答客问书法》中说:“予弱冠知书,留心越四纪…寒暑不移,风雨无间。”即使如此,他还说:“所谓功力智巧,凛然不敢自许”。项穆详述了学书过程之后说:“计其始终,非四十年不能成也。”他斥“无知率易之辈,妄从功无百日之谈,……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书何容易哉!”只有欧阳修订的时间较短,他说:“自此以后,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出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但他说的是“自此已后”,谁知道他在这以前已学过多少年了呢?从历史上看,在书法上取得较高成就者多半已进入老年,所谓“羲之之书,晚年乃善”,米芾也说他自己是“既老始自成家。”

现代人哪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学书?但是,现代人学书的条件优于古人不知多少倍,现代人认真学书,也许不要十年就可“得名”。但如果想不经过勤学苦练,不要任何规矩,就能从心所欲,臻于神化,那也无异于痴人说梦罢了。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志庆

朔风卷大漠, 万象尽峥嵘。

丝路飞花雨, 和田产玉精。

昔开坎儿井, 新建石油城。

鸿烈卅年创, 同心有弟兄。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

1986.8.29.

《草书獭祭篇》是司徒越应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之邀而作。

1986年12月发表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校刊《书法

学习与辅导》﹙第十期)上。发表时署名孙剑鸣。

附加作品:

中国襄阳米芾书会征稿,粗成七绝一首以应:

集古成书颇自奇, 诚悬恶札不须师。

东坡画字臣刷字, 折纸居然神授之。

一九八五年九月白露后六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3)

为《皖西日报》复刊而作

东风催送花千树, 旧苑新成锦绣堆。

重谱颂歌歌“四化”, 人民意气胜奔雷。

一九八五年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4)

为荆州博物馆作

早期楚(郢)都在荆州,晚迁寿春(县)。寿春人为荆州

博物馆作书,辞虽鄙俚,意则虔诚。

初晚二郢都, 千里不相见。

文化一脉通, 精神两无间。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七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5)

悼旭影(注)四妹

淮上分襟卅五年, 京华聚首话从前。

助人为乐情犹昔, 嫉恶如仇志更坚。

桃李裁成花烂漫, 心肝呕尽意缠绵。

我闻噩耗惊疑梦, 北望云天一泫然。

一九八六年元月

注:旭影,孙云方,司徒越堂妹,从事教育工作,逝世前将终生积蓄捐赠寿县保义、荆塘两乡各建一所教学楼。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6)

(剑鸣老师遗作《悼旭影四妹》 辛巳暮春 刘蔚山拜书)

茅盾先生故居修复纪念

三部曲出世已惊, 更能前进拥赤旌。

歌成《子夜》如铸鼎, 旷代文章天下闻。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7)

为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作

和亲传佳话, 巾帼事长征。

汉无奇男子, 安危系妇人。

洪君烈(注)先生以为此诗大煞风景,不宜置于昭君墓前,其言有理,于是重作:

天子重颜色, 佳人多苦心。

安能媚奸佞, 不是惜黄金。

一九八六年四月七日

注: 洪 君烈, 寿县中学教师,精通文史,治学严谨。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8)

无题

少陵空遗愿, 广厦庇斯文。

今日层楼起, 仁风仰炳麟。

沈炳麟先生自愿捐资为寿县二中兴建教学楼,仁风义举将永

为后人楷模,寿县人民政府谨代表师生以小诗为先生寿。

一九八六年丙寅夏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19)

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五十周年纪念

五十年前事, 会宁大会师。

已到转折点, 胜利更无疑。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0)

湖南耒阳书画院成立志庆

荆楚旧地, 蔡伦故乡。

人文荟萃, 翰墨芬芳。

画坛新建, 艺苑增光。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1)

题浙江李渔研究会

度曲人传李十郎, 舞衫歌扇未全亡。

《闲情偶寄》、《风筝误》,(注) 奕代犹存翰墨香。

注:《闲情偶寄》、《风筝误》为李渔创作的剧目。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2)

安徽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

聚宝藏珍三十年, 虢盘蔡簋并空前。

嬴秦劫火烟消后, 今日腾飞猛著鞭。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3)

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及其游(福建)漳平考察三百六十周年

五岳归来不肯停, 又移游屐到漳平。

苍茫四百年间事, 霞客长留后世名。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4)

《书法》创刊十周年纪念

继往开来, 书法是创。

十载辛勤, 式符众望。

惠嘉后学, 赶超先贤。

宏伟既展, 一往无前。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5)

江苏泰县新四军东进旧址曲江楼修复志庆

抗倭风火遍神州, 东进雄师奋壮猷。

伟绩丰功仰陈总,(注) 教人永忆曲江楼。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司注:“陈总”,陈毅元帅。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6)

赠春卉(李家馨)

胸中锦绣辞, 笔底龙蛇字。

所以工挥洒, 良由勤磨砺。

准南多坦途, 驰驱可称意。

一九八七年

司注: “辞”支韵,“砺”霁韵,“字、意”闻韵。

一诗多韵,可谓乱弹琴矣。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7)

肖老龙士百岁诞辰,为作“百岁图”(注)并附短颂:

百岁上寿 , 盛世祯祥 , 惟我肖老, 邦家之光。

集万墨点, 写百寿字, 用作芹献, 申我心意。

皖山苍苍, 淮水汤汤, 艺苑泰斗, 山高水长。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二日

注:“百寿图”是在一双勾的草书“寿”字内,用颖拓法以干墨点出九十九个金文小“寿”字而成的“字”,极耗时费力。

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书法篆刻展览祝词

华灯不夜, 飞龙在天。

笔歌墨舞, 共赞奇观。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8)

为《皖西风物志》题词

大别风光美, 长淮气象新。

楚都存遗址, 宋塔博层云。

水库万家福, 茶乡千里闻。

皖西多胜迹, 载藉赖诸君。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寿春老年书画展题词

锦上添花易, 雪中送炭难。

我犹有余热, 慷慨献人寰。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29)

一九八三年十月漫游西安,十六日访碑林,感赋。

楚客西来访古都, 汉唐宫阙竞何如。

嵯峨幸有碑林在 真迹犹存历代书。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日诌成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30)

(左图:以檬贤侄属录 方鲲九兄遗作《访西安碑林》

丙子春日 八旬叟孙大光)

答 友 人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日,我做完放疗从上海返抵故里寿县,读吕世增(注1)先生来书,并附五律一首,别来盖已二十七年矣, 勉步元韵,以答雅爱。

楚客怀归日, 凄凉少畅时。

但闻龙有迹, 不见凤来仪。

往事摧肝胆,(注2) 年光换鬓丝。

故人犹念我, 慷慨寄相思。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1:吕世增,舒城中学教师。

注2: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司徒越任舒城中学校副校长时曾在此蒙冤数年,身心受到极度摧残,家破人亡,跌入人生谷底。

附吕世增先生诗

伏虎寺(注3)一别二十余年矣,近于电视专题片《司徒越的狂草艺术》中获瞻风采,深感欣慰,敬呈俚句乞正。

忆昔过从日, 风风雨雨时。

有情惟意表 , 无语徒心仪。

夕霁辉虹彩, 晴光染鬓丝。

遥瞻步履健, 远慰故人思。

注3:伏虎寺,舒城中学地处伏虎寺。

听取蛙声一片草书(草书獭祭篇司徒越)(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