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涌】“拱”的分音词。本义说的是虫子一屈一伸地往前爬,引申为蠕动、慢慢地挪动、来回地动,进一步引申为磨蹭、动作行为艮等。这太挤了,你往炕里边~~;你这人怎么这么~。《汉语大词典》:“鼓涌:蠕动;翻动。例:冯德英 《苦菜花》第七章:“嫚子不老实地在母亲怀里鼓涌,乱伸着两只小胳膊,大嚷大叫,希望战士们多亲几下她的小脸蛋”。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咕容:蠕动。例:小蛇慢慢地向前咕容”。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1)

你就使劲往上鼓涌吧

(一)

我原来一直好奇,在汉字注音字母之前,古人是怎么记住近10万个汉字的读音的,就靠口耳相传吗?也有可能。你看啊,饶是现在,我只上过初小三年级的老父亲,虽然不会写“蹀躞”二字,但说起“做人不能穷蹀躞”(做人不能瞎献殷勤)来,还是能张口就来。

实际上,注音字母之前,古人是用“直音”、“读若”、“反切”来给汉字注音的。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民国《莱阳县志》植物篇“谷桔曰楷,节曰(禾骨)gu3节,根曰茇(分勿切音或如布)蔕(音戴),束之曰把”,“蔕,音戴”,表明这个字读“戴”。小时候每每大人儿掰完了棒儿,我们拿着镢头上山刨的就是这个“茇蔕”。又如声音篇:“鸭曰哑哑,或曰鸭鸭,亦曰吧吧,吓而逐之曰(口施shi1)(音如什),亦曰呕(口施)”,“(口施),音如什”,表明这个字读“什”。脑海中,就泛起鸡在刚淘的麦子上偷啄,母亲呕(口施)呕(口施)驱赶的声音和样子。

“读若”,又作“读如”,拟其音注音。如民国《莱阳县志》土字篇“jiang3,读如讲,陵名,亦为村名”,表明这个字读“讲”的音,东jiang3、南jiang3、松岚儿jiang3,就是这个“jiang3”字。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2)

胶东方言字,民国《莱阳县志》也有。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民国《牟平县志》手之举动篇“裂开曰攋(土音力买切),又曰撕”,取“力”的声母和“买”的韵母和声调,这样“攋”的方言音就读为“lǎi”。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课堂偷袭突然考试,默写生字或者演算几道算术题,我们就急溜溜地从作业本上攋下一张纸来作为考卷纸。

(二)

我大莱阳,有一个方言词汇,音为“guyong”,本义说的是虫子一屈一伸地往前爬,引申为蠕动、慢慢地挪动、来回地动,进一步引申为磨蹭、动作行为艮等。为这个“guyong”怎么写,颇费了我一番脑筋。

“guyong”,《汉语大词典》中写为“鼓涌:蠕动;翻动。例:冯德英 《苦菜花》第七章:“嫚子不老实地在母亲怀里鼓涌,乱伸着两只小胳膊,大嚷大叫,希望战士们多亲几下她的小脸蛋”。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写为“咕容:蠕动。例:小蛇慢慢地向前咕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写法较多:“固绒(万荣,蠕动)、骨蛹(洛阳,软体动物向前移动)、顾拥(哈尔滨、济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移动)”。《山东方言词典》写为“顾拥,动”。《牟平方言志》中写为“顾拥:来回儿动。例:这窝小燕直顾拥;别老顾拥!老老实实地坐着”。董树人《新编北京方言词典》亦写为“咕容:蠕动;指人身体滚动;缓慢前行;逐渐提升”。韩少华《红点颏儿》:“(那人)眯眯儿地一乐,那青瘊子也跟着一咕容”。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中写作“咕(虫茸) róng:蠕动貌,引申为移动位置。《集韵》(虫茸),虫行貌”。《天津方言词典》中写为“固容”、“固甬”、“咕拥”、“咕蝾”。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3)

哈哈,鼓涌就是指的我们拱啊

你看,一个guyong,形态多样,可写作“顾拥”、“鼓涌”、“咕容”、“固绒”、“骨蛹”、“咕(虫茸) ”、“固容”、“固甬”、“咕拥”、“咕蝾”,写法怎么如此各异呢?单看字面,实在无法通过相面来猜测词的含义。拆分来看,可能更是不知所云。在《官话方言特征词研究》中,“咕容”还被列为“未见于非官话区的二级特征词”。

我在读《泰安方言志》时,忽拉巴脑洞大开,既然guyong最初是形容虫子一拱一拱地爬行,那么guyong有没有可能是“拱”的反切呢?立马搬出《康熙字典》来查,“拱,《集韵》、《韵会》:古勇切”。什么情况,这个guyong难道还真是“拱”的反切?

(三)

我开始慢慢地从网上查找答案。

学者们说,这种语言特点,有位叫许匡一的同学最早称之为“分音词”。什么是“分音词”呢?简单地说,分音词是利用汉语反切法,将一个单音节词分成两个音节,构成一个双音节词。即将一个字的声母、韵母用两个汉字标示,第一个字标声母,第二个字标韵母,用这种方法造成的词称为分音词。如“鼓”g加“涌”ong拼“拱”gong,“鼓涌”就是“拱”的分音词。

并说,这种构词方式是古已有之。最早是宋人洪迈称之为“切脚语”,后来叫“反切语”;清代顾炎武、民国王国维称之为“长言”,有的叫“重言”。如《汉语大词典》“切脚”词条曰:洪迈《容斋随笔》“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于书史中,如以篷为勃笼,槃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低宁,角为矻落,浦为勃卢,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挛,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宋人宋祁《宋景文笔记》曰:“谓就为鲫溜,凡人不慧者即曰不鲫溜。谓团曰突栾。谓精曰鲫令。谓孔曰窟笼”。见到这个“精为即零,锢为骨露”、“孔曰窟笼”,你是不是也一“激灵”,脑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机灵”、“窟窿”这些词,是不是也描画出乡村中走街串巷“锔锅锔盆锔大缸,锔儿个尿盆不漏汤”的“锢漏”匠来?看来,这个“分音词”不光是古已有之,而且还活到了现在呢?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4)

这是锔盆,就是“锢”,也就是锢漏。

果不其然,学者们说“分音词”在山西、山东、陕西、内蒙、福建等地均有遗存,尤以晋语为最,分音词是晋语最重要、最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如:卜浪(棒):你拿着铁卜浪做甚呀?圪梁(岗):对面圪梁上站着个人;扑楞(喷):你看你吃点饭,扑楞的满是是;圪捣(搞):你别瞎圪捣,圪捣坏了;得拉(搭):这花的叶子怎么都得拉下来了?特捞(套):看他这小嘴多会说,说得话特捞特捞的。如我所愿,我在山西分音词中也见到了“固容”(拱,蠕动;臃肿拙笨的状态)、“骨甬”(拱)、骨勇、骨涌的身影。

又说,“分音词”是汉语单音节词双音节化的一种构词手段,学者们大都倾向于是“缓读分音”产生的,即一个单音节词因缓读而分音,分解成一个双音节的词,从而产生了分音词。因为是一个词分音,所以分音词的两个单独的字,只表音不表义,一般没有固定的字形,只有两个音节相合时,才具有一定的词义。如“拱”缓读为“guyong”,写为“鼓涌”或者“咕容”,或者其它的分音标示的字。这就是这个“guyong” 为什么这么“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了!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我终于有点开窍了,和“鼓涌”一样,我胶东大莱阳方言中还有老鼻子类似的词汇,说起来耳熟能详、张嘴就来,要落到纸面上可就抓耳挠腮、脸红脖子粗地憋不出来喽,看来不是咱学艺不精,原来这都是“分音词”啊,只表音不表义,字无定形,也难怪“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了。咱所在的村庄是元末明初建村,老辈上说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难不成我胶东大莱阳的“分音词”是晋语扩散的遗留?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5)

2008年,山西洪洞大槐树。

(四)

虽然分音词大多“字无一定”,但有的分音词“正字”之后,也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成为了标准的现代普通话。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可查的,经语言学者认定的分音词举例如下:扒拉(扒)、滴溜(提)、鼓涌(拱)、咕容(拱)、鼓捣(搞)、锢漏(锢)、锢露(锢)、骨碌(滚)、糊弄(哄)、囫囵(浑)、葫芦(瓠)、忽隆(轰)、呼啦(哗)、机灵(精)、激灵(惊)、窟窿(孔)、扑楞(喷)、扑拉(啪)、天井(庭)、支棱(挣)。

咱胶东还有一些虽未登大雅之堂,但却鲜活地生活在老百姓口语中的分音词,如:卜拉(拨):把这堆草卜拉卜拉晒晒;不楞(蹦):泥烂勾差点儿从盆里不楞出来;蒲棱(蓬):地堰上长了一蒲棱棘针,快把它刨了;铺棱(澎):铜盆儿水都让你铺棱出来了。

除此以外,莱阳地瓜话中还有一些可能是胶东特有的“特征分音词”,期待方言学者考证出准确的对应单音词,如:稀饭挌娄挌娄凉得快;你就蹲待炕圪娄儿里吧;铅笔掉待鞋窠娄儿里;你看这件衣裳让你顾拉的净是土;凳子上有灰你扑娄扑娄再坐。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6)

把汤挌娄挌娄!

(五)

2018年,我们高中同学30年聚会。有梁斌同学用莱阳地瓜话翻译了散文诗《假如生活胡龙了恁》:样是生活胡龙了恁/别放声/别咋呼/别嘟囔/更别扎煞/也别老郎当个脸/恁就趴待地上/也别起来/老是往前鼓涌/跟儿个豆虫样/鼓涌/鼓涌/老是鼓涌/总有一天/恁会从豆虫变成/有翅膀的蛾儿/到时会儿一扑拉翅儿/想上哪飞就上哪飞。

你看,树鼓涌死,人鼓涌活,豆虫鼓涌变成了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鼓涌。人生多艰,唯有不忘初心,砥砺鼓涌!

地瓜莆仙话(莱阳地瓜话神词之)(7)

《莱阳县志》:蛾。种类甚繁,凡止时翅形如水平不并立者,通称蛾。这是什么蛾?

2018年12月20日初稿

2019年10月9日修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直音、读若、反切

民国《莱阳县志》

民国《牟平县志》

《牟平方言志》

《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新编北京方言词典》

《北京方言本字考》

《天津方言词典》

《康熙字典》

《汉语大词典》

《晋语分音词研究综述》刘正印

《论嵌l词的起源》帅玉梅

《灵寿方言的晋语过渡性特征研究》高玉敏

《书面语中记载的“分音词”》邢向东

《大同市南郊区方言的分音词》季文娇

《陕北方言中的分音词》张子刚

《包头方言分音词研究》秦虹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中的分音词》杜华

《山东方言中的“嵌L词”》张树铮

《宁阳方言志》

《莱阳石河头方言初探》栾瑞波

《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李如龙主编

《官话方言特征词研究》(刘晓梅、李如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