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贵妃娘娘怎么死的(红楼梦里忽然出现又薨逝的老太妃)(1)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分析红楼梦里那个老太妃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个只出现了两次的老太妃,和贾府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有很多伏笔和细节,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老太妃在红楼梦里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身体欠安,第二次再出现就薨逝了,曹公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老太妃身体欠安发生在原文第五十五回,为什么是在这一回,不是在之前或之后呢?我们联系上下文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五十三五十四两回里,贾府还处处笙歌,一派热闹繁华,从回目“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可知,这应该是贾府上下最热闹的一个场面,但第五十五回一开头,气氛完全变了样。

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伏笔已经在五十四回的回末交代了,王熙凤先后说了两个笑话,一个是说一大家子滴滴答答地孙子,一个是说聋子放炮仗。

聋子放炮仗的笑话,说的是散,王熙凤也明确说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如果我们结合五十五回一开头来看,王熙凤的这几句话就不可等闲视之了。

也就是说,上半部的热闹繁华、烈火烹油的景象已经结束,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紧接着悲剧就要到来。那么悲剧要从何写起呢?自然要从大处落笔,于是曹公写到了一个宫中老太妃身体欠安的情节。

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相当于是从根本上禁绝了贾府的热闹繁华,从伏笔来看,老太妃身体欠安,其实暗示的正是贾府开始走下坡路,开始加速败落的进程,所以我们看,从五十五回开始,贾府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一切矛盾和悲剧都接踵而至。

五十五回里老太妃,身体还只是欠安,到了五十八回一开头,曹公再次用了一处险笔,直接让老太妃薨逝了。我们且看原文: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

曹公为何迫不及待地这么安排?我想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老太妃薨逝,属于国丧,按照礼制,贾府有诰封的命妇都要进宫服丧,曹公这么安排,就是为了调出贾府的核心,让我们看到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内囊。

红楼梦中的贵妃娘娘怎么死的(红楼梦里忽然出现又薨逝的老太妃)(2)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曾说“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这些贾府管事的主子一旦被抽离,可以想象贾府会乱成什么样子。

曹公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贾府乱下去,让我们看到主人离巢之后的贾府,有多少潜藏的矛盾和凶险,肮脏和算计,有多少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人和事会被抖露出来……而这些都是过去被瞬息的繁华遮掩住的败相。

仔细阅读五十五回之后的红楼梦,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贾府到处都是矛盾,都是败落,都是事端:赵姨娘大闹贾府,贾琏偷娶尤二姐,王夫人抄检大观花园……再也没有一刻安宁祥和,人人都在为自己算计,暴露了可怕的嘴脸。

第二,曹公通过写老太妃病逝,其实是在暗示宫里元春之处境和结局。极有可能,此时的元春,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身体垮了,且已深陷其中,无法抽离,正在垂死的边缘挣扎。

与其说曹公是在写老太妃,不如说他是在写元春死亡,或者说是通过老太妃病逝为后文元春病逝作伏笔和预演,今日的老太妃薨逝,正是日后的元春暴毙。作家张爱玲认为,曹雪芹写老太妃病逝,其实最初写的就是元春死亡,我认同这个观点。

综上,我们看,老太妃看似与贾府毫无瓜葛,但她的身体欠安,却是整个红楼梦下半部的开端,也是贾府悲剧的开始;且通过老太妃之丧,调走贾府管理层,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内囊的虚空和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更主要的是,通过老太妃薨逝,为元春之死做了预演和伏笔,甚至,暗写的正是元春之死。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