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

为何被称为“九五至尊”呢?

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

《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因此"九五"是为"飞龙在天",而"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因此会呈凶相。故而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

为什么古代皇帝要叫九五至尊(古代帝王为何会被称作)(1)

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皇帝只有一个,是为奇数,大臣必须为偶数,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称排列,才能够显示出皇帝的至尊。于是就出现五三至尊、七四至尊、九五至尊。君臣五位,位列三者至尊;君臣七位,位列四者至尊;君臣九位,位列五者至尊。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廷建筑,处处体现着帝王的至高无上,因此处处契合“九五”。

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或五间,惟独太和殿的面宽是十一开间,在整个故宫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呢?

既然“九”和“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为何太和殿面宽为十一间呢?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改为十一间。为何改为十一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上好的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建成九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十一间,以缩短跨度。

为什么古代皇帝要叫九五至尊(古代帝王为何会被称作)(2)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太和殿作为紫禁城的第一建筑,采用十一开间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式达到了在建筑群落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的效果,突显出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九开间的形式在故宫中被多次运用,在九之上增加一个数字单位只能是十一。因为要保持建筑物正中开门的特征,其开间数必须是奇数。在美学效果上,十一开间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十三开间以上除非是长廊,对屋宇建筑来说是太多了点。

实际上,九增加一个偶数单位,就是十一,依然是“九五至尊”的延续。

这所谓的建筑美学和中国的帝王哲学就完美地统一在一体。

将皇权崇拜融合在建筑艺术之中,在视觉上产生震慑灵魂的宗教效果,真是用心良苦啊!如此方能够让皇权意识渗透每一个国民的骨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