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却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未能得到。读书是有技巧的,并不是说你比别人读书多,你的能力、本领就比别人强。曾国藩的成功,会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被称为“清史研究第一人”,是最早研究曾国藩的专家之一,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在所著的《曾国藩传》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这样的:

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

从曾国藩成长的一生来看,他并不是天生就善于做官,善于作战,他的能力都是从书本中获得的。曾国藩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读书让他考取功名,得以进入官场,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官员。同样,通过读书,让曾国藩获得了很多为官知识,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官越做越大,成为一代名臣。

曾国藩读书的五种方法(曾国藩的能力是从书本中获得的)(1)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读书的呢?他的方法确实很独特。

一是读书要用“笨”功夫。

开卷有益,无论任何书,只有你去读,才能了解更多知识。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就讨论了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士人(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绝不甘心做一个无用之人;有见识就明白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不敢认为自己有一点成就就自我满足了,如伯观海、井蛙看天,都是无知的行为;读书只要有恒心,就没有不成功的事。关于读书是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

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笨拙”的方法。

从时间上来看,曾国藩写这封家书的时间是他刚刚进入官场的第二年。古人读书,就是为了取得功名后做官,因此,只要走上工作岗位,就很少读书了。

曾国藩读书的五种方法(曾国藩的能力是从书本中获得的)(2)

曾国藩却和当时很多官员相反,他成为大清王朝的官员后,依旧十分勤奋地读书。

曾国藩为何如此勤奋?这和他的志向有关,他一心想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可是,由于自己出身农村,祖上没有任何人当过官,也无任何人教他如何为官,他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朝廷的认可。在没有借鉴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从书本中去寻找做官的方法了。

二是读书要注重体验。

有些人读书很多,为何还碌碌无为?因为他们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成果,自然就起不到经世致用的效果了。

曾国藩读书的课程不仅多,吸收知识的效果也非常好。我们以他读历史书籍为例,看曾国藩如何通过体验式阅读,让自己获得实用的知识?

曾国藩的为官思想,都是从历史书籍中获得,他从进入官场开始,每日都要读十页历史书,从未间断,即使后来成为湘军统帅,军务繁忙,也未放弃这个习惯。

曾国藩读历史书籍和很多人不同,我们读历史书,是为了了解历史,他读历史,是为了从中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曾国藩读书的五种方法(曾国藩的能力是从书本中获得的)(3)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这一年,曾国藩33岁,他在教弟弟们如何读史的信中,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方法告诉了他们: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忆事,则恍如亲其事。

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方法很独特,让曾国藩受益匪浅。他在朝中为官的时候,能在短短7年时间里,从翰林院一名检讨(从七品)升授为礼部侍郎(正二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是断不能胜任的。从曾国藩的为官历程来看,无论他在任何一个职位上,都能做出一番事业,这和他善于读历史书籍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在朝中为官时,做得最为明智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的恩师穆彰阿分道扬镳。穆彰阿作为道光时期的权臣,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继承皇位的咸丰皇帝的不满,最终将穆彰阿革职。

曾国藩读书的五种方法(曾国藩的能力是从书本中获得的)(4)

曾国藩作为穆彰阿座下首席大弟子,他能安然无恙,就是靠自己总结的权谋术(介于帝王权谋和权臣权谋之间的权谋术),通过得罪京城权贵的方式,与穆彰阿划清界限,最终获得了咸丰皇帝的认可。

后来,曾国藩将此权谋术告诫儿子曾纪泽: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

曾国藩在官场上这些保身立命的方法,都是来源于读书,他的这个读书方法,是不是很独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