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1)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2)

文/樊松娜 图/网络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3)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近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颁给了一部7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

陪孩子看完了这部短片,十岁的儿子满脸疑惑地问:“妈妈,包子还会变成宝宝?最后那段,妈妈怎么把宝宝给吃掉了呀?”,借着这个疑问,我的内心开始反思,影片中的“包宝宝”不正是我们可爱的孩子吗?

当我们的孩子还是一个“包宝宝”的时候,我们也像这个“包妈妈”一样,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我们对孩子呵护备至,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力求孩子赶快好起来,我们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罪,吃一点苦。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放声大哭时,我们的爱顿时就泛滥不可收拾,心肝宝贝地抱着哄起来。

殊不知,孩子正在一步一步逼迫着我们的底线,我们在心里对自己说:他(她)还是个孩子,慢慢长大就好了。

孩子就这样在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一点点长大,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甚至开始叛逆。有自己的小圈子,甚至有自己的女朋友。当孩子的经验值超过我们时,一场较量就开始了。

就像动画片中的妈妈,要干涉小包子的兴趣爱好,要监听他的秘密,偷看他的日记,不能接受他的爱情。要阻止他离开家……

最终,片中的妈妈在小包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彻底崩溃了,一把将小包子吞进肚子里,泪流满面……

多么痛苦的讽刺!

现实生活中,不也常有这样的妈妈,以爱之名“吞噬”着孩子的自由和人生。看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要让悲剧重新上演。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4)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5)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任我们大人拉直捏圆,我们按照我们认为好的意愿支配着他们的成长,于是无形中我们形成了我可以支配他成长的思维定势。

当他们长大一点,生活中见的多了,书中见的多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判断,于是,他们便有了我们所说的从犟嘴——顶撞——叛逆的过程,打破了我们一直养成的“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于是,我们就受不了了,出现了“锁包子”“吃包子”的现象。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地带,甚至粗暴干涉。为此也损毁了我们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削弱了孩子与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包办一切,可是到头来,孩子并不领情,因为我们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剥夺了他犯错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身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孩子最该接受陪伴和教育的那些年不要因为工作忙、挣钱给孩子美好未来等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去陪伴他,把他完全交给爷爷奶奶。

不给予他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空间。等我们年老的时候,这些会连本带利加倍地偿还给我们。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需明白人生最终的归宿是自己。孩子与我们是一个渐行渐远的个体,他越优秀走的就离我们越远。

只有办好他成长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角色,心无愧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我们才可以微笑着完美目送,然后回过头来,过好自己的余生。

*作者︱樊松娜:河南省.方城县人、郑州市荥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干部,「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6)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7)

关注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传递友谊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8)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妈妈你可以爱我但不要吃掉我(你那么爱我为何还要吃掉我)(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