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可以说是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也在日益壮大,而与其他任何一种行业一样,文坛中也时常会有“新人”崛起,同时也就有“旧人”陨落。

这一种现象让人不禁想起宫斗剧中的后宫——今日是这个作家的作品受读者“宠爱”,明日又是另一个作家的作品崭露头角。虽说这个比喻不是很完美无瑕,但却也有些神似。

而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作品也曾经一直“受宠”,也正是因为余秋雨曾经红极一时因此少有人不知道他,但是他现在却是坠下神坛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面对面易中天采访提到余秋雨(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1)

走上“神坛”的散文家

虽说很多人都听说过余秋雨,但其实也有不少人只是听说过他,对这个人并不了解,因此先对余秋雨做一个介绍。

余秋雨出生于浙江余姚县,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名文化史学家

1962年余秋雨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所写的作品还有被选入初中以及高中教材的,这也是许多人知道他的原因之一。1963年,余秋雨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就读文学系。

1966年,由于“十年动荡”,余秋雨的父亲余学文因为“错误言论”而被关押,而当时余学文是余秋雨一家的经济支柱,余学文被关押后,余秋雨家的经济来源就断了。

之后便靠着叔叔救济,然而余秋雨的叔叔却被暴徒残害致死了。1968年,还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余秋雨被下放到农场服劳役。

面对面易中天采访提到余秋雨(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2)

1971年,从农村回到上海的余秋雨被分配到了复旦大学编写教材,五年后又因为被批判逃到山上直到文革结束。

余秋雨的作品以及余秋雨本人在文坛都有一定贡献,并且也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

也许是因为当年余秋雨被迫逃到山上后一直在山上精心研读历史读物,因此他的作品之中始终能够找到其对中国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追溯,即使是表达浓重的内容,但是他的作品也依然透着灵性。

也是因为余秋雨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巧妙地将历史与文化融合,在字里行间引发读者的反思,这一点大概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

除此之外,余秋雨的作品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语言精美。余秋雨在自己的作品中从来不会吝啬于使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也从来不会舍不得使用各种表达手法,因此他的文章就显得极有文采。

面对面易中天采访提到余秋雨(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3)

可以说,这种对于任何写作手法都不会“藏着掖着”反而大胆又准确地使用的写作方式是最受各个年级的教师的喜爱的,也是各个老师希望学生学习到的。

余秋雨还有许多艺术理论著作,那些作品更是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有评论家称赞余秋雨道: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这是说余秋雨写散文写得富有深意,不只是流于表象,同时其艺术理论著作也有自己独特高深的见解,这个评价是极高的了。

当然,余秋雨真正闻名还是因为他的散文。前面就讲到他的散文是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且他也确实带着他的读者以一种愉快又独特的方式遨游于历史文明的长河之中。

这为当代的散文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范例,也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面对面易中天采访提到余秋雨(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4)

一朝坠落

余秋雨确实凭借着他的作品红极一时,甚至在业界掀起了一股散文的潮流,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他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可谓是一时登上了“神坛”,那么为何又说他之后坠下“神坛”呢?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面世之后业界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赞美他的,一种却是批判他的,这两种声音也是属于两种极端了。

而彼时,赞赏余秋雨的人认为他的作品是举重若轻的,也是有极大的分量的,但是批判他的人就认为余秋雨的作品勉强算得上是“文化口红”,只是为文化略微上色罢了。

余秋雨在世人褒贬不一的评论之中真正被大家的“口水”淹没也没有多长时间。

当欣赏过了余秋雨作品的精美之后,大家回过味来就觉得余秋雨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一种优越感,过度的自我夸耀也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与不适,这种优越感和自我夸耀体现在他在书中不经意间对自己的认可以及对妻子美貌的认可。

面对面易中天采访提到余秋雨(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5)

事实上,余秋雨的作品是不可否认的精美,但是自己夸耀自己和别人称赞他是两回事。

简单来说,让一个人假装不经意间逢人就吹捧自己这是很难做得自然而然的,但是余秋雨就自然而然在作品中透露出来了,这让读出味道来的人其实倍感尴尬。

除此之外,余秋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些过于美化。不知道是因为对于相近的同行的排斥还是对于自己地位的捍卫,余秋雨会不经意间贬低自己同时期的文人,这让许多人觉得他虚伪。

梁宏达就曾评论过余秋雨此人虚伪至极。梁宏达是个普通的主持人,因为敢于评论各种名人而得名。

汶川地震期间,余秋雨发表了一篇博文叫《含泪劝告请愿灾民》,这篇博文发表就引发了许多负面评论。

由于余秋雨在博文之中完全丧失了公正的立场,而是仅仅站在官员的角度,因此被许多人认为他只是徒有文采却没有品德,梁宏达一句“文人应不为当权者摇旗呐喊”更是一针见血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面对面易中天采访提到余秋雨(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6)

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无法忽略的是余秋雨确实为文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管是对于余秋雨的作品还是对于他这个人,我们都应该更加客观的看待他。

不能因为对他的人的偏见就完全否认他的作品,同时也不因为他的作品体现出的内容直接去点评他这个人,虽说文如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不能单纯地通过文章去评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