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史上,第一个有太上皇称号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其后,获得太上皇这个称号的又有十几人,依次是刘邦之父太公、北魏献文帝、北齐武成帝、北齐后主、隋炀帝、唐高祖、唐睿宗、唐玄宗、唐顺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明英宗、清高宗。

嘉庆皇帝最后的无奈(嘉庆当了三年儿皇帝)(1)

这些太上皇中,所受到的礼遇却不尽相同,有的被被新皇帝囚禁,有的被高高都供奉在上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象征,能真正掌权实权的是极少数,其中以清高宗乾隆皇帝权力最大。

乾隆即位的第一天便发誓,如果上天眷顾享寿年久便于在位一甲子时让位给儿子。果不其然,这个誓言成真,堂堂天子岂能言而无信,虽然极不情愿但乾隆还是传位给了儿子嘉庆。

鉴于历史上太上皇的尴尬地位,乾隆禅位后仍然将皇权牢牢地把在手中,贪恋权位的他不仅死皮赖脸地住在养心殿,而且军国大事都要得到他的点头认可。作为嗣皇帝的嘉庆只能做一些象征朝廷礼仪的事,干的都是接见使臣、祭天祭祖这样无关紧要之事。

嘉庆皇帝最后的无奈(嘉庆当了三年儿皇帝)(2)

为了让天下臣民知道他的存在,乾隆帝还曾公开表态:“军国大事还是我来办”,实际上,涉及人事、军事、经济以及司法这些重大政务,嘉庆几乎是没有参政权力的,甚至可以说他连和珅也不如。

可想而知,作为大清名义上最高统治者的嘉庆得有多郁闷。我们不难猜测,嘉庆虽然表面对父皇毕恭毕敬,但在内心中也是有怨气的。只不过在乾隆帝的强势之下,他不敢有任何显露,以当时乾隆的权势,废掉嘉庆重新选择继位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也是连和珅也不将嘉庆放在眼里的原因。

因此,嘉庆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处处以太上皇的意愿行事,每天按时请安,一天两顿饭陪着老爷子进膳,晚上等老爷子睡下了自己才回寝宫洗洗睡。据史料记载,嘉庆帝在这三年时间中,饱受了煎熬和痛苦,甚至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

嘉庆皇帝最后的无奈(嘉庆当了三年儿皇帝)(3)

如此大压力,换做别人是很难想象的,嘉庆帝身上具备坚韧的性格,能忍是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终于,苦尽甘来的日子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去世,迎来了嘉庆时代。

窝窝囊囊做了三年儿皇帝的嘉庆这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这时便可扬眉吐气、真正施展自己手上的无上皇权。尽管他心中对先皇乾隆有怨恨,不过对于死去的父皇总不能横加指责、出言不逊,这不符合帝王的做派,也会为天下臣民所取笑。

可这口恶气不吐不快,因此和珅就成了替罪羊。嘉庆帝一面谕旨隆重治丧,另一边则是拿其父生前宠臣开刀。按照清代惯例,先皇大丧乃是国家第一等重要的事,嗣皇帝不但要停朝,京城各部都得在规定时间内停办公务,尤其是刑犯一类的事情。

嘉庆皇帝最后的无奈(嘉庆当了三年儿皇帝)(4)

和珅权力再大还能大过天去,他一家老小都在京城要造反他没这个实力,要逃跑更无机会。嘉庆完全可以在办理完乾隆丧事后,再来收拾和珅也不迟,这样办理至少不会留下大丧之日诛大臣的坏名声。

嘉庆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收拾和珅,主要就是表明他对乾隆的不满,以此来向天下臣民宣示他压抑许久愤懑。除了惩办和珅之外,嘉庆帝还对乾隆晚年的军国庶政流露不满,凡是乾隆宠信的将军、封疆大吏及朝廷重臣,多遭指责。

嘉庆皇帝最后的无奈(嘉庆当了三年儿皇帝)(5)

嘉庆四年,乾隆去世不久,嘉庆帝便下旨:“朝廷内外蒙蔽,上下欺隐,匪乱屡作,殃及良民。武政之废,将士矫惰,赖有上皇为之缓颊。”这份上谕一下,朝臣为之愕然,接下来嘉庆便改乾隆之政,出一出憋了数年的怨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