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热闹喜庆的一天,一位父亲带儿子去看花灯。父亲望着点点花灯道“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少年应下联“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这个少年,当年九岁。

风和日丽的一天,老师带众同学去登山观海。爬到山顶老师吟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一位同学对“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位同学,当年十岁。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1)

上面两个故事里年少有志的主人公,实际是一个人,他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2)

有国才有家

林则徐年少时家境清苦,父亲林宾日却丝毫没有懈怠对他的教育。不仅教他四书五经,也让他了解岳飞、于谦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对林则徐影响深远。

清道光四年,林则徐被派往江苏担任按察使,为官期间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他要回家守孝三年,可就在这个时候,江苏发生水患,朝廷紧急调派林则徐前去治水,他非常为难。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3)

听闻父亲说完,林则徐第二天就素服前往高家堰。有国才有家,这是父亲对林则徐的教诲,也成为他日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奋不顾身的精神注脚。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4)

不绝鸦片不回还

从小时候的一腔热血,到父亲的耳提面命,林则徐越来越展现兼济天下的决心与才能。

道光年间,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高达二百多万斤,朝野上下吸食人数高达二百万,披上“福寿膏”外衣的毒品不断侵蚀着中国百姓的身心。

洞察时弊的林则徐多次上书朝廷,指出:

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奏折令道光皇帝震动警醒,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5)

然而,鸦片贸易,利润巨大,一旦查禁,必然会牵扯各方势力,林则徐的京中师友都深感担忧,劝他不要前往。

林则徐意识到,这是挽救国家颓势的“千载一时”之机,哪怕血染珠江,身首异处,他都义无反顾。

为了能够“知己知彼”,他大量了解西方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6)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的决心。次年,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而林则徐也因此被流放新疆伊犁。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7)

苟利国家生死以

“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为国挺身而出耗尽百般精力,却落得如此下场。昨日功臣,今日罪臣;昨日恩宠,今日责骂。

对于一般人来说,必定很难接受这种结果。但对于林则徐来说,只要对国家有利,绝不惜命避祸,远戍新疆就远戍新疆吧。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8)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评价道:

这些“士”在我们国家,相当于民族的脊梁,他们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付出

1842年秋,林则徐终于抵达伊犁。在这里他丝毫没有懈怠,充分发挥自己的热量,充实边疆,力主垦荒,并亲自率民兴修水利。

对林则徐在新疆农垦的作为,后人评价说:

“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

在此期间林则徐对清廷的指令仍毫无怨言照单全收,戍疆三年后才获准东返。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9)

只期图报于来生

1850年,秋风萧瑟。此时的林则徐已经病魔缠身。

可就是这时,消息传来,清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要求他前往广西督办军务。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10)

在接到清廷任命的第二天,已经重病的林则徐还是没有犹豫,便启程赴任。只要对国家有用,自己这条命又算什么呢?

然而,17天过后,林则徐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临终前,他让随行的儿子林聪彝代笔,给时任皇帝咸丰上了最后一道奏:上负圣恩委任,只期图报于来生。

言毕,林则徐撒手人寰,享年66岁。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11)

林则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堪称国家危亡时期的大河砥柱,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像林则徐这样的先贤们,以心怀家国的情怀,以大无畏的担当,撑起国家的脊梁,也照亮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编辑 | 张蓝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