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水,一个专注内在成长的写作爱好者,热衷于分享教育理念和身心灵成长干货。欢迎关注我,让你的心灵得到滋养。

最近因为疫情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都在家里上网课。不用说,网课的效率肯定没有在学校学习的效率高,这一点从疫情发生的第一年高考不仅降低了难度还降低了分数线就可以看出。

除非这个孩子高度自律,外加家长的耐心陪伴方能使学习效率与在学校时持平甚至有超越的可能。

但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家庭少之又少。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中国的家长普遍焦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我会抽出来时间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心灵类、教育类等等。

感触最深的还是芬兰教育系列,芬兰教育崇尚“回归本真”:回归人的本真,回归教育的本真。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们没有“资优生”与“差生”之分,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芬兰教育模式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宁愿窝在家里上着效率并不高的网课也不愿意返校这种普遍现象了。

孩子对网课学习的体验怎么样(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在家上着效率并不高的网课也不愿意去学校)(1)

  1. 中国的教育体制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发言人称中国的教育失败在过早地让孩子接受了教育。有一个词叫“学龄前教育”,所谓“学龄前”其实是指在这个年龄之前是不应该学习的。

中国的学龄前教育指的就是幼儿园阶段。幼儿园的孩子小至两岁大至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天真快乐,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本该在小学学习的知识。

我家孩子上大班,老师每天都会在群里布置作业,有拼音、算术、汉字等。其实有些作业内容我看着都觉得无聊,它远不如一个玩具、一块石头、一群人一起玩耍来的有趣。

每次写作业他总是各种借口、磨磨蹭蹭、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作业写完,我看着又生气又无奈。

也许大多数孩子的“厌学”心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有心的家长会及时帮助孩子疏解,但大多数孩子的这种“厌学”心理会一直持续整个学生生涯。

曾有研究说中国小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一些国家到中学才学的,中国的课时数是一些国家的两倍以上,但就是这样的国家却不乏科技强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种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反思:过度的教育学习真的好吗?

孩子对网课学习的体验怎么样(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在家上着效率并不高的网课也不愿意去学校)(2)

2.中国的框架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一线教学对此深有体会。

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时,大家的回答往往会被冠以“对”、“错”、“接近标准答案”等等。时间久了,孩子们都不敢再乱回答了,课堂上常常一片静默。

一位芬兰教育专家提出:有时候,我们为了想要“保护”孩子,而设计了许多学习过程中的框架,让孩子只能在框框中走完学习之路。

这样看似能够避免孩子出错,也节省了他们自己摸索的时间,但是人类大脑复杂的神经网络正是在不断地尝试、摸索中建立起牢固地连接的,这也是学习的本质。

但中国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标准答案”,不仅学校的老师如此教育学生,家长也习惯给孩子规划好他人生的每一步,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也极少关心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班里有一个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总是靠后,老师怎么说都不管用,他自己就是提不起劲来。后来了解了才知道,原来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在妈妈巨细靡遗的规划下完成的。

现在读了高中,身边没有了妈妈在一旁指挥,他便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学完一个下一个该学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方法才是自己最适合的。

这就好比是一个喂大的孩子,表面上看吃的比较均衡,但同时也失去了自己主动觅食的能力,一旦离开了喂养者便焦虑、茫然、无助。

有多少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其实我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喂养大”的孩子,大学毕业工作了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规划。

而一个人的天赋、人生规划等本该在年少时期就应该清晰明确的,现在只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摸索。

孩子对网课学习的体验怎么样(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在家上着效率并不高的网课也不愿意去学校)(3)

这篇文章就写到这儿,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在看,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欢迎大家分享,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想了解更多教育理念以及身心灵成长干货,欢迎关注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