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字 掌中珠(汉文对照番汉合时掌中珠)(1)

西夏文字 掌中珠(汉文对照番汉合时掌中珠)(2)

《番汉合时掌中珠》为1989年北区B184窟出土文物之一,编号为B184:9。西夏文刻本,文书高21.8厘米,文书残宽15厘米。白麻纸,泛黄,纤维交织不匀,有横帘纹,纸质柔软。刻本,上、下、左双栏,右残,应为此页的版心和右面,中下部有残缺,一面竖分3栏,间有隔线。

此文献为《番汉合时掌中珠》一书中的第14页第2面,内容属“地用下”(地部的第三篇)。内容为植物、蔬菜类,汉文内容如下(文中圆括号内为残缺部分):

第一栏:桃 柳树 松柏 (菜蔬) 香菜

第二栏:芥菜 薄荷 菠棱 茵(陈) 百菜

第三栏:蔓菁 萝卜 瓠子 茄子 蔓菁菜

《番汉合时掌中珠》成书于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是由党项人骨勒茂才编撰的一部西夏文、汉文音意的合璧辞书,相当于西夏文、汉文对音字典,为当时西夏境内流传较广的一部沟通西夏语、汉语的常用辞书。

西夏文字 掌中珠(汉文对照番汉合时掌中珠)(3)

《番汉合时掌中珠》将常用词语以天、地、人分部,每部又分上、中、下三篇。每一词语皆有西夏文、相应的汉文、西夏文的汉字注音、汉文的西夏字注音四项。是当时西夏人(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工具书。该书编者在该书序言中说“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表明该书目的是便于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书中每一词语都并列四项,中间两项分别是西夏文和汉译文,右边靠西夏文的汉字为西夏文注音,左边靠汉译文的西夏文为汉字注音。词语编排以事门分为九类:①天体上(天空);②天相中(日月星辰);③天变下(天体自然变化);④地体上(大地);⑤地相中(山川河海);⑥地用下(矿产、植物和动物);⑦人体上(君子、小人);⑧人相中(人体各部);⑨人事下(人事活动及有关事物)。最后一类约占全书一半,包括亲属称谓、佛事活动、房屋建筑、日用器皿、衣物首饰、农事耕具、政府机构、诉讼程序、弹奏乐器、食馔、马具、婚姻等。该书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对解读西夏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西夏、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对照的特殊功能,因此,它不仅是西夏时期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书,在西夏文献湮没数百年、西夏文成为死文字后,又成了现代西夏学专家们识读、破解西夏语言、文字的门径。这一珍贵文献的发现,为进一步释读西夏文献、开展西夏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现一部完整的《番汉合时掌中珠》,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此后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虽在西夏故地发掘出土了大批西夏文物,却没有发现《番汉合时掌中珠》。1989年在北区发现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件《番汉合时掌中珠》,虽说仅仅是残页,却是国内孤本,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