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海涛

九娘峪九天圣母庙(探秘平顺九天圣母庙)(1)

九天圣母庙

出长治市区东去平顺县北社乡,在山路上七拐八绕,行驶近30公里的车程,就到达了北社乡东河村。在东河村西的一座高高的土丘上,有一座平顺县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九天圣母庙。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占地只有1840平方米,却集中了宋元明清四朝古建筑群。除了自身的古建魅力之外,旺盛的香火和每年两次的庙会,让周边地区百姓记忆深刻。这两次庙会中,尤以每年四月初四的庙会最为轰动,不只是十里八乡的百姓要来赶庙会,更有河南、河北以及长治市上党区、壶关县、潞城区等地的百姓前来赶会。一时盛况空前,令人叹为观止。

中华神奇女神道场

九天圣母庙内的主神是九天圣母。九天圣母又是哪位神仙呢?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九天圣母就是九天玄女,又称玄女、玄女娘娘,俗称为九天娘娘、九天玄母天尊等,传说是上古女神,法力无边,精通兵法,以维护正义为主要职责,曾经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在古代典籍中,九天玄女又有黄帝之师、炎帝之母等各种纷杂的说法。后来道教将其吸收进神仙系统,成为地位尊崇的女神。此后,九天圣母又在中国各类通俗小说中或隐或现。比如,民间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得九天玄女赐予包括天书在内的五件宝物,最终征服东辽凯旋;《水浒传》中,说宋江是九天玄女转世等等。 山西平顺地区深藏于太行山腹地,山大沟深,十分偏僻。那么,九天玄女又是如何落户平顺这个山沟里呢?当地百姓传说,古时候,东河村一带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偶然路过的九天玄女见此心生不忍,就降雨助农,从此以后,此地不再旱涝,年年丰收。当人们知道这是九天玄女的恩德后,为表感谢,就在村西的高台上建起了庙宇,这里就成了九天玄女圣母老奶奶的道场。

九娘峪九天圣母庙(探秘平顺九天圣母庙)(2)

坐北朝南的九天圣母庙

比这个更早的传说是唐朝的战将李靖在此地受圣母之命,代圣母行雨的故事。事迹见献殿内最早的一通碑刻《潞州潞城县三池里东圣母仙乡之碑》(北宋建中靖国元年立。当时此地归属潞城县管辖,尚没有平顺县的建制),随后在此地建立九天圣母庙宇。碑文最后还记载有县尉刘唐锡、主簿刘宗和、州防御推官兼知县事晃明之等参与。由此推之,当时的建庙行为并非完全是百姓自发,也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在其中。 在庙内的另一通碑刻《重修九天圣母梳妆楼后土殿佾舞亭碑记》(清雍正十一年立)上,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命李靖在浊漳河赤壁一带征讨贼寇,路过此地时,有圣母显灵,贼寇遂平。李靖将圣母显灵帮助荡平贼寇的事迹上报皇帝后,奉旨修建了九天圣母庙。因此,在九天圣母庙内,还有显著的李靖王殿。 不管这些说法是演绎还是附会,总之,九天圣母落户平顺东河村后,香火日益旺盛。女神的神职也日益增加,神功也无限扩大。从最初法力无边的战争之神、正义之神、法术之神,到行云布雨、救病治人甚至姻缘生育等统统包揽,最后成了无所不能的全能之神,被百姓尊称为老奶奶。

四朝古建集于一身

种种传说不一而足,但是,九天圣母庙的建筑群却是巍峨树立眼前。这片高台的北、西、南三面都是高崖,红墙灰瓦琉璃屋脊的九天圣母庙居高临下坐落高台上,远远望去,在四周山水的映衬下,巍峨壮观、气势雄伟。古人形容此庙“中延一麓,南北两河环抱,三涧相拱,九峰来朝”,昔日风光兴胜,由此可窥。 在此风光独具的太行深山里,创建于隋唐,又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重建的九天圣母庙在历代信众们的心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愈加尊崇,随后各朝都有增建、重修之举,最终形成了一处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筑于一体的宏大而紧凑的建筑群。

九娘峪九天圣母庙(探秘平顺九天圣母庙)(3)

九天圣母庙的正殿

九天圣母庙坐北朝南,居高而建,并且分为上下两院。下院为双层窑楼,分列左右。宛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上院的庙宇建筑群。上院就是九天圣母庙的主体建筑群,从山门开始,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倒座戏楼、佾舞亭、圣母殿。圣母殿两侧有耳房和各种配殿、廊房等附属建筑,包括药王殿、阎王殿、孔子殿、李靖王殿等,不到两千平方米的空间内,众殿布局紧凑,将九天圣母庙烘托的雄伟庄严。 这些大小殿堂里面,正殿圣母殿是宋代原构,佾舞亭(献殿)是元代形制,梳妆楼是明代建筑,其余建筑都为明清建筑遗构。整个庙宇内部的各个大小殿堂,基本都是三开间大小。宋代原构的圣母殿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廊式结构,粗大的柱子,硕大的斗拱,较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建筑的原貌。除此以外,大殿内山墙、拱眼壁等处,还保存着壁画,十分珍贵。 山门之后、正殿之前的佾舞亭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元代形制的建筑,庙院东边是一座高度超过山门戏楼的梳妆楼,重檐歇山顶,梁架繁复,斗拱华丽,造型别致,秀丽典雅。底部三开间,上部单间方形,为明二层暗三层建筑,供奉着晋东南当地名气非常大的二仙奶奶。 正因如此,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建实物资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古建专家和古建爱好者前来探索、研究,这是平顺的骄傲,也是山西的骄傲。

舞楼戏楼迭代演变

九天圣母庙还集中了众多神仙于一堂,诸如关帝、文武财神、孔圣、月老、药神、李靖、龙王等等,一同采访的地方文化学者马红星老师打趣道:“这九天圣母庙不就是求神拜仙一站式政务大厅吗?” 庙内还有十几通与戏曲有关的碑刻资料,弥足珍贵。这些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用于酬神的舞楼从创建、改建到修葺的过程,历经千年不间断,用古建专家冯俊杰的话说,完全“相当于一部乡村剧场的简史”。

九娘峪九天圣母庙(探秘平顺九天圣母庙)(4)

九天圣母庙下的热闹社火

舞楼就是酬神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后世举办庙会、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不过,这里说的舞楼在创建初期指的并非现在的山门倒座戏楼,而是山门和主殿之间的献殿,它在清代改称为佾舞亭。 佾舞亭位于一米多高的石台基上,距离山门仅仅3米左右,屋顶飞檐挑角几乎紧挨着。这是一座由16根砂岩方柱撑起来的长方形亭台式木构建筑,样式非常特殊,因为它是非常罕见的檐庑殿顶,这是中国古建上等级最高的屋脊形式,一般用于皇家宫殿或者官方庙宇。出现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极为罕见,是目前长治所见古建中的唯一。 除此以外,佾舞亭正面和常见的献殿还有不同,呈九十度旋转,也就是平行于正脊的五开间正面在这里成为了侧面,原本的侧面三开间成为了正面,前后檐分别正对山门和圣母殿的正中当心间。亭内部梁架全部裸露,抬头即能清楚地看清屋顶的梁架结构,这就是古建中的砌上露明造手法。其间梁架粗犷,随木材的弯曲而自然砍斫成型,颇具意趣。上面的彩绘图案清晰可辨,花样繁复,显示出对九天圣母的崇敬之情。 同时佾舞亭也是当地信众们献祭和举行酬神乐舞的场所。关于它的众多碑刻文字,也是国内珍贵的记载戏剧舞台的文字资料,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与宋代杂剧发展的重要史料。依据古建专家冯俊杰的研究分析,最初的舞楼是和主殿圣母殿同时修造的,后期因为种种原因损坏,到明代重新建的时候,不但在原址上复建了舞楼,还同时修建了山门和戏楼。到了清代修缮时,则山门戏楼合为一体,原有的舞楼则改称为佾舞亭。因为已经有了专门的山门倒座戏楼,所以,有人将佾舞亭称为献殿、献亭等。 当然,无论舞楼如何改变位置结构和名称,它的功能依然是村民虔诚地礼神、敬神、酬神的主要场所。在春祈秋报举行的社火庙会活动中,戏楼、佾舞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火庙会轮流赛社

作为无所不能的高阶女神,祭拜九天圣母的活动从宋代修建舞楼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从最初的祭拜酬神到后来的社火赛会、庙会,活动也不仅仅是限于庙内,酬神的活动从庙内扩展到庙外,规模从一个村到一个社,再到几社轮流,最终形成了规模壮观的五社八村共同举办的九天圣母古庙会。 周边的五社分别是东峪沟(今东河村)为一社,沟外七个村结为四大社:北社独村为一社、西社与河东结为一社、南社与鼎留村结为一社、下社与常家结为一社,是为五社八村。现在的北社、南社、西社、下社之村名就来自于九天圣母庙大赛会,以相对于庙的方位为名结社。 庙会集合了各式社火活动之大全,尤以壮观的独辕四景车最吸引人。所以,九天圣母古庙会被称为“跑车会”或“大赛会”。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赶了大赛会,死了不后悔”的谚语,庙会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九娘峪九天圣母庙(探秘平顺九天圣母庙)(5)

村民们拉着独辕四景车

据九天圣母庙文管所所长曹新虎介绍,古时候的庙会在农历二月过后就开始筹办,一般是三月初一到初六,连办6天。以各式社火活动为主,包括4辆独辕四景车、24抬神楼、2抬神驾、24匹神马、高跷队、社鼓队、庙堂乐队、行户乐队、神旗、銮驾等等应有尽有。从最早的东河村一个村举办,到最后周边五社八村轮流举办,盛况空前,吸引了周边众多百姓参与其中。盛大的庙会不仅巩固了九天圣母庙的声威,还丰富了周边百姓的文化生活。 佾舞亭内有一通清代碑刻《舞楼赋》,赋的末尾有一首诗《四景车会》,作者是咸丰年间的岁贡牛联奎。诗文记载了当时迎神赛社的盛况:

四景神车不记年,八村五社会流转。赛期例卜三春暮,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排列后,几重社鼓列当前。东下南北西轮转,崇奉丹霄太乙天。

除了九天圣母庙佾舞亭内的碑刻记载赛社庙会盛景外,在距离东河村6公里的北社村大禹庙内,也有一通清代石碑《赛社碑序》,同样记载了九天圣母庙会的盛况。此碑刻可作为五社轮流举办九天圣母庙会的佐证资料。 往年举办的大赛会在日军侵占长治期间停办。2005年经多方筹备,赛会恢复举办。当时连续举办了三年最全的庙会社火,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社火活动再次停办了,但是随之而起的以物资交流为主的庙会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会期也改成了四月初三、初四、初五三天。此时庙会的主要活动就是庙内酬神唱戏,庙外广场物资交流兼举办八音会等戏曲歌舞活动。 除了这个大的庙会外,九天圣母庙在农历六月十九还有一个规模稍小的会。说是观音菩萨成道日,实际上却是以祭拜关帝爷为主的酬神活动,这个在庙内的碑刻上也有记载。不过老百姓不管这个,反正到期就自发前来赶会,会期一般是四天。来赶会的人数也就以东河、庙后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为主。 没有庙会的日子里,九天圣母庙就从喧嚣中归于宁静,默默地守在这片高岗上,护佑着这一方百姓。千年的风雨沧桑赋予它神秘的威严,也增添了它更多醇厚的文化气息,庙会的盛衰兴替在千年的历史中,只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经历,唯有那历代维修增建的木构古建,在信仰的支撑下代代相传。

编辑:张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