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苗族花带舞(苗乡大山里的精灵)(1)

吉首苗族花带舞(苗乡大山里的精灵)(2)

苗族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的麻鸟、羊先、也改、排结、羊巫、加配、也都、羊物等十多个村寨,占地约50多平方公里,涉及2万多人口。排调镇位于丹寨县东部的苗乡大山之中,境内山峦叠嶂,山高谷深,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原因,文化信息不通,人际交往阻隔,使这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保护近乎完美,便形成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吉首苗族花带舞(苗乡大山里的精灵)(3)

银饰、绣裙、花带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

苗族锦鸡舞是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族群的一种传统舞蹈。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了排调地区,祖先们唯一带来的只有三样东西:水牛、谷种和芦笙。定居以后,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摘野果,捞鱼虾充饥渡日。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锦鸡,在清理时将锦鸡的囊包丢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谁知便长出了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种子烧荒播撒,长出了满坡的小米,小米救了这支苗族族群的命。锦鸡便成了救命恩人,于是他们为了感恩,他们把锦鸡作为自己尊崇的神物,女人们模仿锦鸡的美丽头饰来装扮自己,头戴锦鸡银饰,又仿照锦鸡的羽毛来编织衣服和裙带,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美丽的锦鸡,又模仿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芦笙舞,最终创造了自己族群特有的舞蹈——锦鸡舞。

吉首苗族花带舞(苗乡大山里的精灵)(4)

羊先地区苗族盛装的后摆色彩丰富多彩

锦鸡舞在很多重大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如这一带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吃新节”、“祭祖”、“苗年”及平时的各种小节日,婚庆、迎客的礼仪等,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在“吃新节”活动中用于表达庆丰收之情;在各种庆典中作为最高的礼节迎接宾客。

吉首苗族花带舞(苗乡大山里的精灵)(5)

苗族锦鸡服饰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

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 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二、三圈不等。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现在的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曲调有近百种,而舞步更加独特,各村寨的锦鸡舞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锦鸡舞的原貌。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完全与其他芦笙舞有不同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渗入每一个文化角落,互联网的普及给村寨里年轻一代的文化观念带来了更新,同时也冲击和淡化了传统文化,锦鸡舞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慢慢地演变、不断的淡化和消失。(黄晓海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