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读书要心无杂念(周敦颐君子出淤泥而不染)(1)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择溪而居,筑室曰濂溪书堂,两年后,写下《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之前,东晋名僧慧远与大隐陶潜就曾在庐山结成莲社,庐山的莲文化,源远流长。《爱莲说》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到现在,更被历代文人雅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莲文化:在书画文化中,莲是赋诗作画的题材;在情感文化中,莲是寄情怀人的载体;在隐逸文化中,莲是山水田园的象征;在官场文化中,莲是清正廉洁的比喻……莲之爱,可画于图,可咏于诗,可形于舞,可寄于信,可品于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可谓是周敦颐为莲赋予的经典形象,蕴含着周敦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君子作为儒家的人格追求,在很早就大量出现在了先秦的儒家经典中。《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到了《论语》中,君子出现的频率更加高了,形象也更加丰满。“君子义以为上”“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有九思”“君子求诸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坦荡荡”……

作为理学先驱的周敦颐,其对君子的理解与儒家一脉相承,但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周敦颐在其名作《太极图·易说》中写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其另一名作《易通》中论“德”:“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理、通曰智,守曰信。”可见,周敦颐深受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人格的影响,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君子的美好品格身上。

但是不同于《大学》中对君子修身方法的要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周敦颐超越了这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生观,而是把修身扩展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域中。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意味着无论环境是“朱”抑或是“黑”,君子都能洁身自好,在坏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有着极高的自律程度。

周敦颐对传统君子慎独修身法的超越可以归结为:君子所面临的环境往往已不是早期儒家所处的环境,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环境,但君子身处其中,仍要坚守自身的操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君子不仅要时刻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还要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作抗衡,真正做到保持内心的纯净。

小人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而对于君子来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根本区别在于对待利益的态度不同。对万事万物的品评,最终都要落到人的本身上来。我们要以莲花般高洁的君子品格自励,既要勇于任事、刚毅有为,又要坚持操守、不趋炎附势,正道而行。

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后世树立了君子的品格意向。像君子般圣洁的莲花常开不败,如莲花般高贵的君子之风亘古弥新,业已成为一种道德流传、文化延续,渗透到了中华民族血脉里,代代相传,烛照未来。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宾彬),原文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