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都在亚洲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两国人种都是黄种人,也都曾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两国领土最靠近的地方只有110公里(与那国岛和台湾),因此又有“一衣带水”的说法。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日本最好的老师,日本也曾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中华文明全面而深刻地影响过日本。

然而,近代史中,很少有国家像日本一样对中国造成如此之深的伤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日本屠杀中国人之多,侵略中国领土之广,危害中国国家元气之深,都是首屈一指的。

抗日战争是目前中日两国最后一次战争,也是至今影响两国最大的一件事。回溯抗日战争之前的中日关系,2000多年的交流史中,中日两国多次爆发干戈,其中尤以五次战争最为突出,即:

7世纪中期,白江口之战13世纪后期,元日战争16世纪后期,壬辰抗倭援朝战争19世纪后期,甲午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

五次战争,分别发生在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除唐朝和元朝为中国主动进攻外,明朝、清朝、民国均为日本主动进攻,中国被迫反击。

有鉴于此,曾有人言,隋唐时期,日本仰视中国,宋元时期,日本平视中国,明清以后,日本俯视中国,说法未必严谨,却十分直观。

从胜负结局看,中国五战三胜(唐,明,民国)二败(元,清),日本五战二胜三败。这些战争也深刻地影响过两国关系。公元663年,唐朝在白江口战胜日本后,巩固了东亚霸主地位,影响力覆盖全东亚,日本积极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两国相安无事六百多年。公元1274年、1281年,元朝两度进攻日本失败后,日本不断有浪人入侵东南沿海,为害中国,这些人被通称为“倭寇”,直到嘉靖年间在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指挥下,明朝才基本扫除了倭寇。元朝则彻底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公元1592年至1598年7年间,日本在丰成秀吉统治下两次入侵朝鲜,妄图灭亡明朝称霸天下。最终被明朝、朝鲜联军打败,此后日本300年间退守本土,不再扩张侵略,直到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明朝却也因为战争消耗了实力,成为衰亡原因之一。

公元1894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提出“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不惜与清朝展开甲午战争,最终海陆两军大败清朝,逼迫清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攫取了大量利益,一跃成为东亚霸主。清朝则进一步沦为列强宰割的肥羊,十几年后就走向了灭亡。

1931年-1945年,14年间日本由局部战争最终全面展开侵华战争。此时的日本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一战等战争,早已跻身为帝国主义列强,并且是列强中唯一的黄种人国家。日本为了侵略战争,和德国、意大利轴心国结盟,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同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结为联盟,最终粉碎轴心国日本的侵略,赢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成为对中日关系影响最大的一场。它使日本遭受毁灭性打击,沦为战败国,从明治维新以来侵略的领土基本全部吐了出来,国际地位远不能和二战前相比。中国则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险,跻身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奠定了国家富强、独立的基础。

通过五次大战的梳理,能够清楚的看到中日两国千余年的关系曲线。

五次大战中、日战争起因,经过,何以胜、何以败,仍然值得深究。

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正面军事交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2)

七世纪中后期,朝鲜半岛由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统治。高句丽、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只好向唐朝求救。

百济自知打不过唐军,只能求救于日本。日本很早就染指了朝鲜半岛,况且又进行了“大化改新”,以为国力大增,积极谋求扩大影响力,于是派将军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带兵4万、战船1000余艘支援百济,对抗唐朝。

唐军在名将刘仁轨率领下,领兵一万三千、大船170艘,在百济国内的白江口迎战日军。

兵力4万对一万三,战船1000对170,优势在日本。

但此时的中国,正是由国力蒸蒸日上的唐朝统治。国家大一统,文化科技先进,属于封建社会的高峰,在当时全球是数一数二的强国。而反观日本,连本州岛尚未统一,国家二十年前才通过“大化改新”开始封建化,由奴隶制转为封建制度。

无论领土,人口,政治,军事,经济,唐朝全方位领先,二者实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3)

白江口之战示意图

虽然日军兵力占优,但武器装备远不如唐军。唐军普遍装备了精良的唐横刀和明光铠,日军则是远远落后的环首刀和鱼鳞甲,被杀的大败,根本不是唐军对手。战船方面,日军造船技术落后,1000多艘船都是小船,而唐朝则都是艨艟巨舰,日军的船和唐军的船就像是泥鳅之与鲨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4)

唐军统帅刘仁轨

唐军名将刘仁轨早就看出日军弱点,他利用唐军的巨舰优势,分割夹击日军,日军的小船被夹击在唐军大船中间动弹不得,刘仁轨又令舰船乘势向日军发射火箭,此时大风骤起,日船火光冲天,史称“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旧唐书·刘仁轨传》)。

最终,唐军通过先进装备和战略战术,焚烧日军战船400余艘,使日军基本丧失作战能力,而唐军大获全胜。此战令名将刘仁轨更加威名大震,一千多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家傅斯年为纪年这位名将,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仁轨”。

此战后,日本自知和唐朝的巨大差距,大量派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唐朝的影响力扩大到日本,覆盖整个东亚,更加巩固了东亚霸主的地位。

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一战:元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5)

十三世纪,草原帝国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的铁蹄纵横欧亚大陆。在东亚,先后征服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南宋、高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这些国家的基础上,取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语定国号“大元”,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元朝。

忽必烈的野心并不止于大陆,在东方只有日本还未臣服。早在1268年,忽必烈就通过高丽派使者向日本宣读了臣服于元朝的国书。日本并未理会。1274年,元朝联合高丽发兵两万三千人攻打日本。

而此时的日本由镰仓幕府统治,已经全面吸收了唐朝先进文化六百多年,封建制度进入了高峰,综合国力有了全方位的发展。幕府执政北条时宗此时只有23岁,却没有被吓倒,积极抵抗来敌。

按综合国力而言,相比白江口之战,元朝仍然远超日本。

当年10月20日,元军乘坐900艘战船抵达日本博多湾,战斗开始。日军不仅武器落后,而且战法呆板落后。战斗之前,武士自报家门(说自己家世,等待对方同样做法),然后一对一决斗。元军直接集团冲锋,多对单,外加先进的火炮和弓箭,日军直接大败亏输。然而就在元军大获全胜之时,却突然撤军,至今仍然是历史之谜。此战日本历史上称之为“文永之役”。

为防止再次被入侵,执政北条时宗在博多湾修筑防御工事,积极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6)

元朝第二次远征日本

1279年,忽必烈灭宋,再次向日本传达臣服的国书,北条时宗直接杀元朝使者,以示日本不惜一战绝不臣服。忽必烈大怒,于1281年派兵14万、战船4400艘再次进攻日本。

元军集结于肥前国伊万里湾,但被日军强力阻挡,两个多月无法登陆。

元朝军队人数虽多,但却由蒙古、南宋、高丽三方组成,将领内部不和。加之战斗难解难分之际,台风来袭,元军大乱,日军乘势进攻,元军损失十之七八。此战日本历史上称之为“弘安之役”。

两次元日战争被日本通称为“蒙古袭来”或“元冦来袭”。镰仓幕府的武士为了抵抗元军,死伤巨大,然而却没有得到任何奖赏,引起巨大不满,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对镰仓幕府统治的集团。1333年,足利尊氏在武士阶层的拥护下,攻破镰仓,镰仓幕府灭亡,日本历史进入室町幕府时代。

两次进攻日本失败后,忽必烈计划组织第三次远征,但终因种种原因作罢。远征日本和之后的征占城、缅甸、爪哇的失败,最终使蒙古彻底终止了一百多年的扩张,转为向内治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7)

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末年,日本失势武士(即浪人,中国称倭寇)逃离本土,入侵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了一百多年的倭寇之乱。明太祖朱元璋杀宰相胡惟庸,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私通倭寇图谋造反。为防倭寇,朱元璋在东南沿海设置卫所,下令“片板不得入海”。

到明朝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时,倭寇入侵大盛,当时有“南倭北虏”之说。仅在1555年,53个倭寇入侵浙江上虞县,横行80多天侵略20多个州县(总计路程1500多公里),杀死官兵近5000人,最后才被大量明军歼灭,倭寇之乱可见一斑。

最终明朝在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带名将领下,扫平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基本解除了倭寇入侵。

大明帝国最后的光荣: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十六世纪后期,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最终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此时的日本经历战争洗礼,军队战斗力强悍,先进的火枪部队就有数万人,这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过程中,一干部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那个时代,武士最看中的奖赏就是土地。然而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土地早就被封完毕,甚至自己的领地还没有德川家族多。为了分封功臣,只能把目光投向海外——朝鲜和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8)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平民出生最终成为摄政关白,堪称日本朱元璋,然而在日本的门第观念看来,不是四大姓:源,平,藤原,橘这样贵族出身,根本不能登上最高位。丰臣秀吉从心里渴望得到贵族认同,出身改变不了,那只有不世之功业一项选择了。早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手下的时候,他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灵威,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入侵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从那时就已经从丰臣秀吉心里酝酿了。

于是在公元1592年,日本正式出兵朝鲜,共九个军团,15万人水陆并进,具体指挥官如下:

第一军团指挥:小西行长,统兵一万八千人

第二军团指挥:加藤清正,统兵二万二千人

第三军团指挥:黑田长政,统兵一万二千人

第四军团指挥:岛津义弘,统兵一万四千五百人

第五军团指挥:福岛正则,统兵二万五千人

第六军团指挥:小早川隆景,统兵一万五千人

第七军团指挥:毛利辉元,统兵三万人

第八军团指挥:宇喜多秀家,统兵一万一千人

第九军团指挥:羽柴秀胜,统兵一万一千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9)

这些纸面上数字,几乎是把国内青壮年抽调一空。日本是倾国之力出动,打一场国运之战了。这也是日本历史的第一次。

中国方面,明朝的统治处于后期,是第13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统治。万历最出名的事恐怕就是长达28年不上朝,被后人诟病。不过此时的明朝经历过张居正改革,国力有所增强。万历皇帝预感事态不妙,果断出兵,几次较量后,派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带兵4万出征朝鲜。

作为中日两国的邻国,朝鲜当时号称“民不知兵二百余年”,日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王京(今首尔)和平壤,眼看就要灭国。朝鲜国王李昖迅速到中国境内避难,中日两军也正式接触,战争开始。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日本倾国之力来攻朝,国内却民不聊生,粮食生产严重短缺,且运输线时常被朝鲜民兵骚扰,明军则要顺畅的多。武器方面,日军虽然火枪占优势,但明军的神机营威力巨大,三眼火铳和火炮形成了火力碾压,日军难以抵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0)

明倭交战

战术方面,李如松或奇袭或强攻,日军迅速战败撤退朝鲜,参战仅一个多月,明军便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外加失地五百多里。战争期间,流落日本的许仪后等爱国人士不断向明朝提供日本情报,而大明也派遣锦衣卫潜入日本打听消息,明朝的感知消息的能力远超日本。

在海上战场,朝鲜将领李舜臣发明龟船,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战船。明、朝海军先后在梁鸣海战、露梁海战打败日本海军,牢牢掌握制海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1)

名将李如松

此后,李如松奇袭牡丹峰,烧掉日军几十万石粮食,日军彻底陷入困境,不得不开始撤兵。

战后,明朝代表沈惟敬和日本代表小西行长展开谈判,然而最终破裂。丰臣秀吉再次下令14万大军进攻朝鲜。

明军在将领麻贵带领下和日军互有胜负。然而1598年8月18日,侵朝战争始作俑者丰臣秀吉一命呜呼,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商量过后只能撤兵。至此,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结束。

日本称此战为文禄庆长之役,战争结束后,丰臣家族实力大减,公元1600年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大败丰臣家族,建立了长达300年的德川幕府。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之策,此后的300多年再也没有染指海外之地。

中国又称此战为万历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万历三大征”。此战奠定了东亚基本的政治格局,中国仍然居东亚中心地位。不过战争耗费数百万两白银,使明朝财政陷入困难,明军精锐辽东铁骑在战争中多有损失,促成了东北女真的崛起。十几年后,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与明朝为敌,他的子孙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进了山海关,于1644建立了清朝,统一了中国。

中国的国殇:甲午战争

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受到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六十年代,两国又几乎同时进行了改革与维新,1861年清朝洋务运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由落后的农业国开始资本主义工业化。

虽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当时两国各自的先天优势差距确实十分巨大的:

领土方面,日本领土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清朝领土面积达1100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30倍。

人口方面,日本人口3000万,清朝人口过4亿,是日本的13倍多。

其他煤炭、铁矿等资源日本更是和清朝差距巨大。

然而甲午一战,日本联合舰队全歼清朝北洋海军,陆军侵入辽东,清朝海陆两线完败,最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失去朝鲜的宗主国地位,赔偿兵费2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列强干涉没割)等,这是前所未有的苛刻条约。当时就有人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然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却不以为意,早在战争爆发前他就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他的理由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2)

日本人为佩里所立纪念碑

的确,中日两国从接触西方工业文明一开始的心态就完全不同。1853年,美国准将马休·佩里乘坐四艘军舰访日,强迫日本通商贸易,打开了日本国门,史称“黑船事件”(多年后日本甚至立碑纪念,感谢佩里打开日本国门)。日本没有鄙视和排斥,反而极其惊叹外国的先进科技,甚至有日本人爬上舰船想去看看美国究竟如何富强。十几年后,当日本刚完成倒幕运动时,立马就派遣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史书用了六个字就诠释了日本当时的心态:始惊、次狂、终狂。使团回国后,日本决心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日本学西方不只学器物或制度、思想单一方面,而是全方位学习,全盘西化。并制定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国策。日本改国体为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设宪法,建设近代的司法,交通,工商业,此后二三十年间,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国力在远东遥遥领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3)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反观清朝,早在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的就接见过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文明(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的礼物中有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军舰模型,子弹枪械,地球仪等等),比日本黑船事件早60年。然而乾隆一口回绝了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还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中西交往的大门就此关闭。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然而仅仅停留在军事武器方面,一如李鸿章所说:我大清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于是中国开始洋务运动,大量创办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4)

殊不知西方军事的先进是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外加工业革命沉淀的结果,清朝的问题既不是只学西方军事就能解决的,它也不可能学好西方的军事——甲午战争证明了这一切。

甲午战争是东亚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日国运的转折点。

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大量赔偿,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机,逐步发展成资本主义列强。1900年,日本和英、美、法、德、俄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攻破清朝首都北京。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与俄国大战,水陆两面大败俄国,跻身列强行列。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利用欧美列强忙于厮杀,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又逼迫北洋政府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几乎独霸中国(后被《九国公约》打破)。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仍然是帝国主义列强中唯一的黄种人国家。

中国则非常不幸,从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民国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战乱频仍,大伤元气,随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始终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境地,毫无国际地位可言。

浴火重生:伟大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绝不是偶然的。

通过对上几次战争的梳理,可以发现,日本侵略中国的念头,至少从400年前的丰臣秀吉就开始了。

日本号称“肉弹将军”的乃木希典,有一首诗,可以说把日本人的这种心态赤裸裸的表达了出来:

肥马大刀无所酬,皇恩空沿几春秋

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奏折中国人再熟悉不过: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时的日本是国际列强,而中国积贫积弱。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5)

战前,日本人均收入是中国的7倍(107:16),海军吨位是中国海军吨位230多倍(1400万:6万),飞机数量是中国40多倍(1443:35),中日军队火力差距达5-10倍。并且中国是彻底的农业国,没有重工业生产能力,日本则是工业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完全碾压中国。

日本是疯狂的,中国确是悲观的,但是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中国虽然举步维艰,但一代代有志之士从未放弃过救亡图存。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卧薪尝胆,时刻想着争取独立自主的国家命运。中国的领土面积和人口,仍然对日本有优势。

1931年,英国法国和德国矛盾加剧,苏联忙于大清洗,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石原莞尔料定:英法不能战,苏联不敢战,美国不想战。9月八日,关东军以不到万人悍然出兵中国东三省,不到三个月占领全境。此事一出,举世震惊。

此后数年,日本步步紧逼,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终于爆发。

面对强敌,中国宣布: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个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整个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1937-1938年,为中国战略防御阶段。中日爆发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歼敌5万余,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四次会战毙伤日军30多万。武汉会战后,将军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1943年,为中国与日本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抗日最艰难时期,但仍有四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石牌保卫战、常德会战,有效杀伤日军。

1943-1945年,为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在缅甸开辟第二战场,有效配合盟军,最终联合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一道,逼迫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6)

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被疯狂的军国主义所裹挟,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失道寡助,最终陷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包围之中,大战略非常劣势。

日本的海军和陆军互相不对付,军人又和政府不对付,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不统一,空自内耗。结果海军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最终促使美国参加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战术虽然取得胜利,战略却失败。

日本本就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不利于长期作战,侵略中国必须速战速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事年表(看中日关系一千年)(17)

中国恰恰看到了日本这个弱点,广大的国土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生生拖垮了日本。中国虽然积贫积弱,但抗日战争始终不屈不挠,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不计前嫌通力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一心,国家动员能力、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

14年抗战,中国歼灭、伤日军50余万,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早开始抗战,又最晚结束的,同时又是损失最大的国家。整个战争人口伤亡3500万,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美元。

但中国却由此浴火重生,不仅一跃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还由一个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积贫积弱的旧社会,获得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1946-1949年,三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统一全中国,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

抗日战争是目前对中日影响最大的事件。它使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全部侵略成果都尽数归还,日本重新成为东亚的一个小岛国,国际地位远远不如二战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