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能力超人、光艳四射的人物,也都离不开那些一心一意辅佐他的忠臣,比如刘邦倚重萧何、曹参,比如武则天时代所倚重的狄仁杰。

关于武则天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提起来,不单是因为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恐怕还因为武则天的人格魅力犹如光环照耀在历史的天空,这实在有狄仁杰的大功劳。话说狄仁杰,他堪称国之良相。如果没有他的辅政,女皇武则天和武周政权许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武则天的魅力在于她人生的跌宕起伏和传奇色彩。身为才人,在比海还深的后宫里,她韬光养晦。十二年的日子里,她潜心学习,积累了治理天下的经验。身为皇后,她智慧超群、衷心侍君,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高度信任,逐步走向本该规避开来的大唐政治舞台。“二圣临朝”就是高宗李治对她的充分认可。在唐高宗李治龙体欠安,患病难以执政的时候,武则天大显身手,独立执掌大唐权力,天下诸事有条不紊。最让历史瞠目结舌的是,唐高宗李治在离开人世前,留下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的决定,这成为武则天执掌天下的最有力依据。纵观武则天,她集智慧与技巧、宽容与偏狭、机智与狡猾于一身,让后人为此而喋喋不休。

我们观察她倚重过的臣子,大多数的结局很是悲惨,让人唏嘘。而能够为她所放心的人物,却只有狄仁杰一个。

一提起狄仁杰,前些年的影视剧把他塑造成了睿智、刚正、不屈、能干的形象,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的确,狄仁杰的声名是在他任大理丞期间起来的。据记载,在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大理丞是专门掌管司法刑律的角色。这一时期,狄仁杰秉公办案、一心为民,一年时间里,他处理了大量的历史积案,涉案的人员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人。关键是,经狄仁杰过手的案件,没有一件冤案。这样的清廉公正之士,老百姓非常喜欢。

老百姓喜欢他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武则天在当皇后的时候,就看上了狄仁杰的刚正。

在武则天还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与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私自扩建自己的宅邸,因为需要大量木材,于是安排人进行砍伐。让权善才和范怀义想不到的是,伐木的民工竟然砍伐了唐高宗李治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上的柏木。在皇帝的父亲头上动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唐高宗李治火冒三丈,要处死这两个家伙。刑部按照皇帝的意见,核准了这两个人的死罪。因为砍伐了皇帝父亲陵墓上的柏树就要判死罪!虽然有人觉得太重了,但没有敢公开说话的。这时候,大理丞狄仁杰上述一封,明确表示了不同意见。这让唐高宗李治很不舒服,他厉声相告:砍伐先皇陵墓上的树木,让我落下了不孝的骂名,必须处死这两人!面对皇帝的怒火,放在一般人早都吓得丢了魂魄。可就是这个狄仁杰,当面和皇帝辩论:“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古代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关系(狄仁杰为什么被女皇武则天称为)(1)

狄仁杰的论述可谓入理、入法、入情。虽然唐高宗李治接不上话茬,可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候,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出面了,她认为狄仁杰的话句句在理,建议唐高宗李治改变了主意。后来,高宗把权善才和范怀义流放至岭南。正因为狄仁杰的这番论理,这两个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敢言刚正的狄仁杰很快被提拔为侍御史。在履职之前,武则天专门找狄仁杰谈了一次话,并夸奖他的勇气和精神。

狄仁杰先后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还两次担任宰相。在多个重要岗位的历练中,狄仁杰除了具有过硬的自身素质以外,他养成了不畏权贵、不欺百姓、清廉奉公、一心秉公的品质。

古代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关系(狄仁杰为什么被女皇武则天称为)(2)

狄仁杰对女皇武则天,就像魏徵对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他总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她总会认真的采纳。武则天称帝之后,对大大小小的政务事物事必躬亲。狄仁杰觉得长此以往,不是个办法。他劝武则天要以国之大事为重,抓大放小。对于治政需要的人才,凡是狄仁杰推荐的,女皇武则天都比较看重,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等几十人,都是在狄仁杰的举荐下,成长为有唐一代的著名人物。晚年武则天准备铸造一座浮屠佛像,按照预算需要花费数百万钱财,在府库不足的情况下,她便让天下所欲的僧人日施一钱。面对这样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还是在狄仁杰劝阻后,武则天放弃了这个念头。

对于这样一个忠于自己,敢说敢干的宰相,武则天自然给予敬重。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免除了他的跪拜之礼。公元700年,狄仁杰离世。武则天悲痛不已、哭天抢地,哭呼“朝堂空矣!”并下令朝廷哀悼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