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开始戴口罩了吗 独家述评上海人(1)

外滩投资集团志愿者团队创作抗疫漫画

姚丽萍/文

6月6日,初夏清晨。

N95或外科口罩,戴好,出门,孩子上学,大人上班——不少上海人家,重启平常又正常的日子。

新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若不戴口罩出门,对一个讲规矩、要体面、有常识的上海人而言,不可想象。

只不过,这世界有正常,就有不正常。前几天,一些闹市区酒吧前,摩肩接踵,异常热闹。如何异常?视频画面上,多数人没戴口罩。人的教养,有差异。有人不觉得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体面,有人觉得闷在家里两三个月,好不容易出来了,就释放一下情绪吧。无论如何,不戴口罩扎堆,结果呢?大家也看到了,没过几天,异常热闹的地方,因为疫情反弹,又封控了。

口罩,戴,还是不戴?在上海,早已不是选择题。

2020年10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实施。看看这部地方立法,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赫然在列,明确“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要求佩戴口罩”。由此,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个将“戴口罩”写进地方立法的城市。

作为法治上海的一员,如何依法守护个人、家庭、社区、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佩戴口罩、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还有疫苗,一样也不能少。

每天,坐地铁、乘公交、进楼宇……但凡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会怎样?可以肯定的是,地铁安检是不放行的,公交车是上不了的,楼宇也是进不去……好比“随申码”,戴口罩,也是通行标配。事实上,但凡公共场所,人人有意识地戴口罩,已是大概率。

原本,防疫“三件套”,是医学专家们在一次次新闻发布会上的科普;然后,写进地方立法,上升为法定义务,获得广泛社会支持,成为广大市民的新生活方式——这座城市的科学素养、法治精神,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城市,不戴口罩,招摇过市,为啥呢?卫生常识、法治意识、公德心,到底缺了哪一样,还是根本需要重新启蒙呢?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闹市酒吧,也不是法外之地。城市执法者辛苦点,拿出教科书式的现场执法,遇见“混不论”的乌合之众,该训诫就训诫、该警告就警告、该拘留就拘留,管他是谁,法治上海就是法治上海。所有市民,自己戴好口罩,也有义务提醒他人,城市安全,共同守护。

过了端午,天气热起来了,口罩,有点闷。可是,闷着也是战斗啊,疫情还未结束,战斗不能结束。想想过去两三月,吃过的苦,付出的巨大牺牲,岂敢掉以轻心。

昨天,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星辰大海开启新征程。不久前的4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出差太空183天顺利返回地球。当时,我们足不出户,对不少70后、80后、90后来说,那几乎是有生以来最难熬的日子。

今天,有人问:远征太空的回来了,又出发了,可自家小区为啥还在封控?一种貌似玩笑的说法,未必没有道理:像航天英雄们学习,提高战斗力,打赢这场持久战!

全民抗疫,提高战斗力,“三件套”、“五还要”,不能忘!口罩,就是抗疫装备,好比航天员要穿航天服,少了,会是什么后果?不敢想。所以,千万戴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