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一向亲民,老百姓能看懂而且喜欢看。

这是因为他的电影总是平实、幽默、讲真话。

就算是话题沉重和讽刺现实,也能让老百姓为之感到畅快。

这一点,他和很多同级别的大导演是相反的。

有些人也喜欢讲真话,可是不平实也不幽默,总端着艺术的架子,而且让人看完了不是开心,而是揪心。

秋菊打官司完整版 喜剧版秋菊打官司(1)

大概是从《夜宴》开始,冯小刚不再是简单的寻开心了。

除了一如既往的平实、幽默和说真话之外,他也变得喜欢思考了。

所以说,喜剧与题材无关,与故事无关。

就像有些电影能把结婚的故事拍成悲剧,有些电影能把杀人的故事拍成喜剧。

《我不是潘金莲》把一个告状的故事拍成了喜剧。

刘震云说,生活本身就是这么幽默,没错,没感到生活可笑的人,一般都是缺乏幽默感。

生活通常很幽默,很离奇,却并不复杂。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就是一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官司,从法官到院长、县长、市长、省长,都断不了这个案子。

其实从李雪莲打算结回婚再离婚的开端,就注定了这个故事将一路荒诞到底。

这是荒诞的,却又是平常的。

现实就是如此,一个人的执迷可以让全世界为之无奈,一个人的名誉牵涉到那么多人的利益。

影片最后一场戏峰回路转,李雪莲除了假离婚这个事,还有一个生二胎的秘密,冯小刚导演还留一块留白。

让我们笑了,也让我们思考了,厉害。

秋菊打官司完整版 喜剧版秋菊打官司(2)

情节基本不变,改编特别成功

估计并没有多少人读过刘震云的原著小说。

现实文学,特别是优秀的现实文学没有普及,反而是玄幻和穿越甚至是耽美搞基的网络小说动不动就几千万的阅读。

这是中国的悲哀,老师和家长的悲哀,是不读书者的不幸。

如果《我不是潘金莲》能让一些年轻观众产生兴趣,反过头来去读这本书,是一件大功德。

小说改编不好做,冯小刚改编刘震云还可以。

从《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小说是一部比一部好,电影是有起有落,见仁见智,到了这一部《我不是潘金莲》,我觉得是巅峰了。

秋菊打官司完整版 喜剧版秋菊打官司(3)

电影和小说区别并不大。

小说里牛骨汤店另有其人,这里变成了李雪莲的营生。另外她和秦玉河的儿子这里也忽略掉未置可否。

除此之外,平民一系的赵大头、老胡、普通警察,官场一系的王公道、郑重、贾聪明、史为民、马文杉,包括老院长、省长和更高层的领导,一个都不少。

生活的百姓群像和官场群像互相对照,无论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和原著保持惊人的和谐,毫无违和感。

这里说一个大亮点,范伟演的农家果林承包者。

只一场戏,寥寥几句台词,和小说基本没变化,就把一幕自杀戏演得让全场笑爆了。

不得不叹服刘震云的小说太有画面感,冯小刚和演员也把小说吃得太透了。

秋菊打官司完整版 喜剧版秋菊打官司(4)

告还是忍?李雪莲是一种生存态度

就像《秋菊打官司》一样,《我不是潘金莲》也是告状。

弱小的胳膊去扭强壮的大腿,两者有相近的事件,却有本质的不同。

秋菊为的是伸张公正,一件对错是非很明确的案子。

而李雪莲一开始是为了给相同的结果加一个过程,后来是为了纠正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句话,敢跟一大群地方官对着干。

前者的故事顺理成章,根正苗红,而后者的故事具有更深刻的抗争和觉醒意识,能让人有念想。

你觉得李雪莲是在没事找事,执迷不悟?

错了,她才是活得明白,活出了真我。

中国有太多被伤害的女性,被家暴,被冷暴,被诋毁,甚至是被凌辱都选择了沉默,因为几千年来传统遗留下的女性思维就是如此,像法院老院长夫妇说的,幸福之道一个字是:忍。四个字是:一忍再忍!

告或忍,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需要太多的勇气。

选择告的李雪莲没有成功,却拿出了自己的态度:谁也不能说我是潘金莲,否则我就要告到你咽气!

我们当然不能像她一样为一件注定没有结果的官司纠缠这么多年,但至少要学会这种态度,面对不公,不要妥协。

秋菊打官司完整版 喜剧版秋菊打官司(5)

作为冯小刚暌违三年之作,《我不是潘金莲》不负众望一举拿下多项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

先后获得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费比西奖),以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和最佳女演员“银贝壳”两项大奖。

除了在国际上奖项与声誉双丰收,《我不是潘金莲》在国内也喜获金马奖五项大奖提名。

因为生活,所以幽默,因为真诚,所以好看。

无论从故事内容还是深层的幽默感,这都是最好的冯小刚电影。

需要看的朋友关注公众号xxyy6622,回复:我不是潘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