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在海洋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环境,由于受海洋的隔离,岛屿的生态环境通常都比较脆弱,另一方面则构成了岛屿独特的自然环境。

因此就生物多样性这方面来讲,岛屿生物十分有限,更难通过自然演化发展出自己的生态圈。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

然而我国西沙东岛不仅有十分丰富的生物群落,同时还有大量的野牛组建成了牛群。据相关部门统计,西沙东岛的牛群规模达到了400头,这给本就不大的群岛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

西沙群岛是如何通过环境演变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呢?为什么野牛群会集中在西沙东岛?这些野牛又是靠什么物资生活下去的呢?其他岛屿能够发展出这样的模型吗?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2)

群岛中的“野牛”

本文将从西沙群岛岛屿特征东岛野牛群落发展以及相关的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接下来一起看看西沙东岛野牛群是从哪里来的,人们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聚集出来的黄牛

西沙群岛的构建由多个小型岛屿聚集而成,西沙群岛的海域面积高达50多万平方公里,一共40座岛礁。以露出海面的岛礁来看,总面积大约在10平方公里,这是南海岛屿中露出水面最多的岛群。

过去居住在海南的渔民将这里称之为“东七岛”,主要是因为这里存在7座较大的岛屿。本次介绍的岛屿将主要集中在第二大岛屿,东岛。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3)

东岛面积大约在1.7平方公里,因位于群岛的东面而得名,1947年被正式命名。从外形来看,岛屿有着很显眼的特征,整座岛屿呈现长方形,并且东北-西南相对较长,大约在2.4公里。

岛屿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上升礁和珊瑚贝壳沙复合组成的岛屿,中间低,四周高。四周基本都是由珊瑚贝壳生物沙构成的岸堤组成,高度在6.7米。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4)

西沙东岛外形特征十分明显

中部低洼部分有许多布满1~2厘米的珊瑚贝壳砾块,岛屿的东南岸堤外部,还有正在发育的离岸沙堤。总体来讲,东岛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秀,不同生态的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密集。从中部低洼部分一直到四周岸堤。

这几处位置主要分布有麻风桐、海岸桐为主的高大型乔木,另外灌木类型主要以草海桐、银毛树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矮小的草本植物。东岛的植被郁闭度在70%以上,被称为“海上林海”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5)

正因这样优秀的地理环境和植被覆盖率,东岛也成为了许多鸟类聚集的地方。岛上主要以鲣鸟、军舰鸟等多种海鸟为主,它们常年会在群岛聚集,并主要生活在东岛林地。其中数量最多的要数鲣鸟,总体数量可达数千只,因此东岛也被人们称作鲣鸟天堂。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6)

鲣鸟目的一种白腹鲣鸟

但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解放军前往南海驻扎时发现这里还不止有各种鸟类,岛屿上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牛。这些野牛属于黄牛品种,看起来应该是在岛屿上生活了多年。

难道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太好,在这里孕育出了黄牛吗?这个想法很快被驳斥,很明显海岛的环境是无法提供生物演化的,封闭的条件和有限的资源,注定了生物只能保持较为原始的状态。那么这些野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7)

群岛中的粪便

关于西沙群岛的野牛踪影,或许当地的渔民有问题的答案。据当地人的说法,在公元前2世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西沙,这一时期为了物资需求,便从大陆运来了一些黄牛。

由于黄牛在其他岛屿没有适应下来,因此不少黄牛都纷纷死去,但只有东岛的黄牛活了下来。类似的故事同样也存在,不过时间上却发生在近代。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8)

伏波将军马援的雕像

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领自己的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勘察,这一时期为了满足部队需求,所以带去了不少牛羊牲畜。后面的发展也大差不差,都是只有东岛的黄牛生存了下来

相关的说法和故事在时间上不尽相同,并且存在许多漏洞。许多相关说法在人证、物证上都无从考据。面对众多说法,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背景故事,一时间让不少研究海南群岛的科学家倍受困扰。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9)

水军提督李准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沙群岛的相关研究陆陆续续经过了几十年,整个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先来说说为什么这些野牛能够生存下来,前面我们介绍到西沙东岛的地理环境十分优渥,树林众多,还有许多灌木丛。

因此就这方面来讲,东岛十分适合黄牛的繁殖,而且麻风桐的生长能力旺盛,特别适合牲畜食用,即便在黄牛啃食之后也能够很快生长出新的树叶。尽管海岛的气候十分炎热,但岛上茂密的树木给牛群们提供了保护。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0)

另一方面,岛屿中部地区地势低洼,每当雨季来临时便会形成水潭,天然的淡水资源补充能够维持牛群们的生理需求。时间一长,牛群自然便会得到发展。那么这些牛群是怎么来的呢?

国内科学家在过去经过细致的研究后在牛粪和鸟粪的调查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岛屿东南侧的水塘有着许多牛粪堆积,研究人员采集了沉积柱经过研究发现,水塘在1300年前还在海面下的时候,沉积物只有白色干净的珊瑚贝壳碎屑。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1)

珊瑚贝壳砂是主要沉积物

再往上,是沉积层顶部25厘米的褐色鸟粪土沉积,海鸟粪便中混杂有不少珊瑚砂风化后的沉积物。研究人员通过对其中的氧、氮同位素变化了解得到了海岛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物种丰度。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2)

科学研究表明,水塘三段式沉积可以被划分为三层,最顶层是牛粪和海鸟的堆积层。经过碳-14的年份测试,这些沉积层的年龄大概有350±40年。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野牛最早登岛的时间大约在1653年前后几十年的时间里。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3)

贝壳砂的沉积过程

最后研究人员还调查了鸟粪堆和木炭,最后确定野牛存在的具体时代大约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有不少流亡者为了躲避战乱携带了相关的生产工具,并将部分牲畜带到了海岛中。因此野牛并不是在海岛上进化而来,而是家牛被自然野化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4)

野牛实际上是被野化的家牛

野牛来源的答案终于找到,但另一个问题在于,尽管这群野牛的登岛时间并不长,但岛屿的资源有限,为何它们没有因资源枯竭而死呢?

完整的生态圈

这一点还得从粪便方面说起,不过粪便的来源不再是牛群,而是海岛上面的鲣鸟和军舰鸟这两大鸟类。正如前文所说,海岛的沉积物有许多贝壳和钙化物。这些构成了海南诸岛的主要土母质,其中盐酸含量最高可达95%,并且在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碳酸钙向下堆积

另一方面,海岛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环境,据相关统计,海岛上面的鸟类先后发现有70多种。鸟类的繁殖和活动使得岛屿堆积了大量的鸟粪,受高温多雨的影响,鸟粪被迅速分解,由此释放出大量的磷酸盐。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5)

鸟粪岩石堆积起来大概像这样

这些物质最后与珊瑚贝壳砂结合,形成了富磷特性的土壤。这些钙化土壤在堆积和反复溶解的作用下与鸟粪发生胶结,再加上树木带来的腐殖质,整个岛屿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所以群岛中的土壤有着丰富的有机物质,因此海岛的树木才会生长得如此茂密。

就算有野牛啃食也不用担心会导致生态失衡,由于岛屿自身的气候影响环境限制,野牛群并不会发展得特别壮大。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西南沙开发队也曾到海岛上进行过开发。

西沙岛野牛从哪里来(人们发现规模达400头的野牛群)(16)

由于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海岛生态此前因日军驻扎而受到过损害。一直到80年代末期,整个海岛的生态环境才得以恢复到二战以前的水平。

不过岛屿的生态是脆弱的,任何较大一点的自然影响都可能会摧毁掉岛屿的生态。如今我国解放军一直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岛屿,必要的时候,这些黄牛还能当作士兵们的口粮,同时还能维持生态平衡。或许黄牛们已经成了岛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来士兵们还会继续守护着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