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和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和习俗(浅谈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太平御览》记载:“仲夏端五。端,初也”。“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相通,“端午”就是初五。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时为“阳辰”,因此端午又叫端阳。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提倡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名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荡舟江河之上,寄托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害怕江里的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

端午挂艾草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端午节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端午节其它习俗

端午节有躲端午、佩长命缕、戴香包、避五毒、采药、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游天坛等等其他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