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年伊始,邮递员将一个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封交到了一个名叫“谭老倌”的人手上!

他将信拆开一看,上面写着:

惠书及大作诵悉,甚为感谢!尊况如何,甚念。如有意见,尚望随时示告。

落款是:毛泽东,1950年1月10日!

那么,这个‘谭老倌’究竟是谁呢?为何毛主席会亲自给他写信呢?

此人正是毛泽东早年在湘乡东山学校的同窗好友——谭世瑛。而他的父亲谭咏春,不仅是他们的国文教员,还是毛泽东的“伯乐”。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东山学校就读,就是因为谭咏春的极力举荐。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

那是在1910年秋!

这一年,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离乡时,他还曾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名句。

当时,毛泽东前往报考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谭世瑛刚好也是在这一年报考东山小学堂。

但与毛泽东不同的是,谭世瑛本身就是湘乡人,加上其父谭咏春又是东山小学堂的国文教员,因此其优势还是要比毛泽东多一些。

因为按照当时就地入学的规定,毛泽东属于湘潭县人,是不能在湘乡县的东山小学就读的。

尽管我们现在始终不能理解这一“奇葩规定”,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确实如此。

就在毛泽东为此犯难的时候,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站了出来!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2)

当谭咏春看到毛泽东入学时写的那一篇《言志》的作文时,大为感动,于是当即就表示一定要招毛泽东入学。

正如他当时感叹的那样:“人才啊,这样的学生不收,东山小学堂还要收什么样的学生呢?”

为了能让毛泽东留在东山小学读书,谭咏春让儿子谭世瑛将毛泽东安排在学堂西后斋住下,然后亲自去找校长和其他教员,向他们表明自己要留下毛泽东的决心和态度,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事实上,如果仅按照当时的规定而言,毛泽东确实不能在东山小学堂就读。

以至于在后来讨论录取新生的校务会上,地域问题还是成了录取毛泽东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3)

为此,谭咏春与校领导和各位教员据理力争,他坚定地说道:

“中国学生可以去外国留学,湘潭人为何就不能到湘乡读书呢?况且,我们录取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他置之门外呢?”

谭咏春先生一语成谶,几十年后,这个差点因地域问题而不能入学的年轻小伙,将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向和平、幸福之路。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最后,在谭咏春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校方终于破例将毛泽东录取。

之后,谭咏春又将自己的儿子谭世瑛和毛泽东编在同一班级——戊班,并将他们安排住在学堂西后斋。

就这样,毛泽东和谭世瑛整日同窗苦读,关系越来越好!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4)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非常受欢迎,还被称为“康梁体”。毛泽东非常喜爱两人的文章,比如他写的那篇《宋襄公论》,就是模仿的康梁体。

该文立论新颖、气势磅礴、文笔犀利而独特,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篇文章激进且“另类”。

正因如此,很多教员在看后表示并不赞同!

但唯独一人例外,他就是谭咏春先生。

在看到毛泽东写的这篇文章后,谭先生大为高兴,激动地说道:“毛润之的文章不仅思想前进,文笔泼辣,而且立意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

于是,在其他教员都只打了20分的情况下,谭先生却破例打出了105分的高分。

之后,谭先生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句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5)

除了这一篇《宋襄公论》之外,毛泽东写的很多文章一直都得到谭先生的青睐,并多次阅读、写批语等等。

值得一提是,毛泽东写的很多文章,还都被他批上“传观”二字,即将文章张贴在学堂的“揭示栏”,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墙报或宣传栏上,供所有学生传阅效仿。

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期间,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各科成绩都非常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的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中学水平。

鉴于此,谭咏春先生有意让毛泽东去长沙读中学!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6)

一天,谭先生特地叫毛泽东来他家,说道:“你现在的国文和历史地理,已经到了中学的程度了,其他课程的成绩也不错,不宜再读小学堂,何不到长沙去读中学呢?”

其实,毛泽东又何尝不想去大城市长沙读书呢?但无奈家中经济条件有限,根本无力支撑他去长沙求学。

最重要的是,即便家中能供得起,但如果没有熟人的话,也同样很难办到。

对于毛泽东的情况,谭先生也是看在眼里,他宽慰道:“不要紧,你去长沙读书,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李元甫校长、贺岚岗先生,还有几位先生,都愿意推荐你去湘乡驻省中学就读,吃公费,不花钱。”

毛泽东听后,顿时感激不已,连忙向谭先生致谢!

1911年春,毛泽东结束了东山小学堂的学业,来到长沙,顺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而这,也将是他迈出人生旅程的关键一步!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7)

从湘乡驻省中学,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再到走上革命道路,最后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毛泽东的一生是何等的光辉绚烂,令人折服!

然而相比之下的昔日同窗好友谭世瑛,其事业、生活状况,就不是那么好了!

谭世瑛从东山小学堂毕业后,又继续读了几年的私塾,可能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没能接受过高等教育。

谭咏春去世后,谭世瑛便子承父业,当了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曾在湘乡春园中学教高中语文,之后又在国民党邵阳县政府当过小官。

后来,湘乡解放后,由于他曾在旧政府当过差,因此工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对他实行了管制。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8)

当时,谭世瑛家中人口较多,如今又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一度过得十分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突然想到了自己昔日的同窗好友毛泽东,于是便怀着试一试的想法,给毛泽东去了第一封信。

但谭世瑛也很清楚,彼时的同窗玩伴,此时已经贵为一国之领袖,日理万机,基本不太可能看得到自己的这封信。

然而谁知,在1950年1月10日,春节伊始之际,他居然收到了毛泽东给他的回信,即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封。

收到回信后的谭世瑛,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底,想不到已经贵为开国领袖的昔日同窗,如今依然记得他,毛泽东果然是一个不忘旧情的人啊!

此时的谭世瑛,可谓是思绪万千,在紧张激动之余,他也特别盼望自己的这个老同学,能帮他解决当下的困难。

于是,几经思考之后,他又提笔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详细述说了自己的困难。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9)

果然,不久后,谭世瑛又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

毛泽东在信中,对他的困难处境表示同情,并建议他的工作“就近解决为上策”,并随信寄去了一些钱。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内百废待兴,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加之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毛主席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真正的“日理万机”。

然而尽管如此,对于老同学的来信,毛泽东还是悉心回复,单是给谭世瑛的回信,前后就达4次之多。

所以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谭世瑛的友谊之深,但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毛泽东却始终不肯做出让步,更不会徇私情。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0)

就拿谭世瑛生活困苦来说,毛泽东在回信中偶尔会寄一些钱过去,但对于谭世瑛安排工作的要求,却总是婉言拒绝,无一例外。

比如在1953年8月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就明确说到:

“以吾兄状况观之,能就近获得工作职位,为最好;否则须远出参加短期研究班的学习,须准备吃得大的苦楚,又难于赡家,未知有此决心否?”

毛主席向来都是一个公正严明之人,从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为亲友谋私利,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去争取。

所以谭世瑛直书向毛泽东求援,可谓是一个不太明智之举。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1)

1955年5月1日的时候,毛泽东又给谭世瑛来了一封信:

世瑛兄:

去年夏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来书收读,情况困难,甚表同情,寄上人民币壹百元,聊为杯水之助。如有所需,尚望续告,年老出门,颇多不便,似以劳动为宜。如体健兴高,亦可出门看看。

此复,顺颂教祺

在收到这封信后不久,谭世瑛就到汉口去找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谭政将军,求治疗眼疾。

谭世瑛和谭政是近邻,又是同族,谭政少年时曾就读于其父谭咏春门下。1923年谭政在县立东山学堂读书,两人算是先后同学,关系也算不错。

不过,谭世瑛来到汉口时,恰好谭政外出公干,因此两人并未见到面。尔后,谭世瑛直接从汉口前往北京,求见毛泽东。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2)

图 | 谭政大将

老同学来访,毛泽东很是高兴,在中南海接见了他。

老友相见,回忆起当年往事,相谈甚欢!在谈到谭咏春先生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道:“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者,他是爱惜人才的”。

此外,毛泽东还表示,如果没有谭咏春先生的极力举荐,他就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甚至还出不了韶山冲。

当然,主席此言可能有些严重了,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谭咏春先生当年确实对毛泽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次接见后,毛泽东特地将谭世瑛安排到医院治病。

而在这期间,谭世瑛或当面、或以书信的方式,向毛泽东反映自己家庭的遭遇和现状,其中就说到了自己两个儿子被枪决的事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3)

谭世瑛有4个儿子,长子谭可夫,早年间当过伪营长,还参加过反革命组织,后来被逮捕法办了;

二儿子谭吉生,因卖壮丁,至今未归;三儿子谭斗生,当过排长,但因隐瞒自己兄长的罪恶,被人民政府给镇压了;小儿子谭可有,一直在家务农。

由于两个儿子的问题,谭世瑛也被打上了“反革命家属”的标签,其生活处境非常艰难。

谭世瑛向毛泽东反映,其实就是想借老同学之手,来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但毛泽东只是认真地聆听,期间并未发表任何意见。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件事还得经过一番仔细调查之后,才能做出最后定论。

而事实也证明,毛泽东此举是非常正确的!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4)

事后,毛泽东亲自写信给中共湘乡县委和第二区区委及石洞乡支部,询问谭世瑛家庭的具体问题!

信中这样说道:

……(谭世瑛)最近因患眼疾,到汉口找谭政同志求治,谭不在,到北京找我。

现在进医院治眼,两三星期即回乡。我嘱他好好听区乡党政干部管教。据他说,他有两个儿子在三年前镇反斗争中被枪决,一个是营长、一个是排长,听说有血债被枪决的。

他本人也被剥夺公民权,管制一年,现已解除管制但仍不能入农会。他的妻和他的其他两个儿子则有公民权并入了农会。他说他的成分是贫农。

他又说,他教了几十年书,只在二十七前在国民党的邵阳县政府当过五个月的科员,并未作坏事云云。此人历史我完全不清楚,请你们查明告我为盼……

湘乡县委收到毛泽东的信后,便立刻派调查员到石洞乡作了调查访问,并将详细情况写成材料,之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在经过调查后得知,谭世瑛的两个儿子确实有罪,在将他们处决前,人民政府曾先后几次对其宽赦,但他们并未加以改正,反而继续犯罪,最后因犯严重罪行才被枪决。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5)

而政府之所以要对谭世瑛进行为期一年的管制,是因为他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有不当的地方,不过现在管制已经解除。

这些内容,在1955年6月8日,谭世瑛准备离京返乡时,毛泽东写给他的一封信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除了解释清楚谭世瑛两个儿子和他本人的问题之外,毛泽东还在信中为谭世瑛“出谋划策”,让他努力改变其家庭生活状况:

“……你应当在新旧社会的根本变化上去看问题,逐步地把你的思想和情绪转变过来。

这样就可以想开些,把一些缺点改掉,督促全家努力生产,最要紧的是服从政府法令,听干部的话。这样几年之后,人们对你的态度就会更好些了。

如果你认为必要的话,此信可给县区乡负责同志一阅。祝你平安!”

谭世瑛由于对人民政府和基层干部有些不满的情绪,于是状告到了最高一级。

然而,尽管毛泽东与他是同窗好友,但也没有轻信他的话,更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老同学的罪责进行开脱,自始至终都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封信,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老同学谭世瑛的同情、关怀和帮助,同时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并对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尽管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肯让步,但从信的字里行间中,却始终洋溢着对老同学的关爱之情!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6)

最后,在老同学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谭世瑛的思想渐渐打开,回到家乡后,他便带着家人下地干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仅如此,谭世瑛也时刻教育孩子和亲属要听党和政府的话,安安心心搞好生产,遵纪守法,做一个新中国的合格公民。

渐渐地,谭世瑛一家原本窘困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观!

其实,不仅是谭世瑛,毛主席对他以前的很多同窗好友、亲族兄弟都很照顾!

但这种照顾,并不是为他们“开绿灯”、安排工作,而是嘘寒问暖,如某家有经济困难,他就会将自己的工资寄一些过去,用以资助。

如果有人想借此向他提出“安排工作”、“照顾照顾”等要求,他都会婉言拒绝,无一例外!

比如就对杨开慧家属的照顾而言,毛主席做得就非常好!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7)

杨开慧牺牲后,其母亲应按烈属待遇,这是毋庸置疑的,故而毛泽东要求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可给予若干帮助”。

但对于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堂弟杨开明等人,毛泽东则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比如不要他们来京,叫他们不要有任何奢望,服从组织分配合乎其自身能力的工作,不要使政府为难等等。

所以由此可见,作为伟大开国领袖的毛主席,在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上面,从来都是公平公正的,完美体现了其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被冤枉枪毙(2个儿子蒙冤被枪决)(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