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近些年,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到遏制公款消费等各种违纪违法现象,再到发起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经过有力整治,餐饮浪费有所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舌尖浪费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勤俭乃国之美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勤俭乃国之美德(勤俭是美德)

勤俭乃国之美德

勤俭是美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近些年,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到遏制公款消费等各种违纪违法现象,再到发起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经过有力整治,餐饮浪费有所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舌尖浪费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有数据表明,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从2012年起,中科院地理所课题组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代表性城市的366家餐馆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来有之,宋朝名臣、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父爱如山,深沉厚重,其言谆谆,其情切切,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文中,司马光精心选取6位古人及一名当朝者的成败荣辱事例,耐心细致加以点评。作为史学大家,他善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用深邃的历史目光观照现实,指出尚俭崇廉是事业、人生的福祉,而奢侈纵欲则是败家、丧身的祸端。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节欲戒奢、戒奢从俭、以俭养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二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一旦成为习惯,要想纠正很费事,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习惯了好的日子,就再也不能适应艰苦的岁月。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成为必然。

三是,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后来,“成由勤俭破由奢”演变为“成由勤俭败由奢”,并作为谚语流传下来,告诉人们,勤劳俭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贪图享受则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艰苦奋斗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因此,司马光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令人感叹,他身居高位,却清正自守、克己奉公。人的物质观往往就是他的价值观,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司马光所处时期,经济繁荣、天下承平,士大夫们沉迷享乐,竞相以奢华为荣,而司马光独能保持头脑冷静,居安思危,此家训既是诫子,亦是表白自己不与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司马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后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皆有其节俭清廉之风。人皆爱其子,但相较于司马光的以俭为美,清白传家,有些人的教子观何其短视,只知为后辈积聚物质财富,却不知为其精神添加滋养。当下不少“官二代” “富二代”鄙言陋行令人侧目,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缺失之因,亦是家长自身不正,难以作范。如此即便纵有一时泼天富贵,又岂能恒长久远?

壹点号风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