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

五号线通车,“三层楼”这个有点迷惑的名字开始进入吃瓜群众的视野,于是查了一下资料。

原来当年这一带还比较荒僻,四周都是低矮的房子,从武胜门(也就是现在的武胜门地铁站附近)出城后,很远就可以望见一座三层楼房孤零零地矗立着,像一个地标。所以三层楼的名字便流传下来。

说起来一号线的太平洋站也总让人迷惑。这个名字源于1926年搬迁至此的太平洋肥皂厂。

所以,武汉人究竟是怎么给自己家乡起名的呢?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2)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3)

以前识字的人不多,口音还各不相同,地名传着传着就变了。

归元寺旁有一个冰塘角,据说源于岳飞藏兵的“兵藏阁”,一看就知是武汉话谐音。老地图上也有标注“梹榔角”“兵场角”的。

武昌积玉桥一带,清末有一处石桥,春夏湖水上涨时,很多人在此捕鲫鱼,所以人们称此桥为“鲫鱼桥”,之后演变成积玉桥。同在武昌的水果湖则源于“水口湖”。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4)

江岸区西马街道的亚单角,前身是“鸭蛋壳”,怎么回事呢?

这里100多年前是一片湖凼,可通航黄陂、孝感等地。产自各地的鲜蛋被船运送至此上岸,并被运到附近的蛋品厂加工后销往欧美。

而蛋厂的蛋壳则被运回码头边,倒入湖中。蛋壳日积月累,填平湖凼,鸭蛋壳由此而来。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汉口市政府以其名不雅,改称亚当角。武汉话里,“鸭蛋壳”读作“yádànkuó”,而“亚当角”读作“yádāngguó”。

再后来,名字又改为“亚单角”,谐音更准了。

消失的六渡桥,很多年轻人以为是“绿豆桥”的武汉话版。其实“六渡”源于附近的六度庵。(关于六渡桥的来源也有许多谐音说法)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5)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6)

武汉地名还有个特点,爱墩。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7)

简直可以把百家姓都安排上。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8)

“墩”是指地势较高的地方。武汉江湖环绕,人们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盖房居住以避免水患,往往一个姓氏家族占据一个墩,这样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地名。

而汉口最多“墩”的原因是汉口地势最低洼,没有武昌汉阳那么多山(相当于大的墩),人们全都挤到一个个小墩台上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蹲个瓜”,而以前的武汉人则喜欢“墩个家”。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9)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0)

武汉人都晓得,武广周围有个滑坡路小学,旁边的路叫滑坡路。永清的仁义社区有滑坡后街,古德寺旁有个上滑坡小区

为啥好好的路非得滑坡?因为它们都靠近京汉大道,而这里曾是京汉铁路的原址。

汉口地势低洼,容易淹水,所以修铁路时要砌筑高高的护坡,即滑坡。滑坡路、上滑坡、中滑坡、下滑坡便因此得名。

20多年前滑坡路改成了武商路,后来滑坡路小学改回最初的名字,汉口辅仁小学。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1)

此外,离滑坡路不远处还有一条顺道街,所谓“顺道”就是顺着京汉铁路的道路。顺着顺道街往循礼门方向去,就会经过双洞门单洞门,这两个名称来自于铁路桥下有一个门洞或两个门洞。

后来京汉铁路改线,铁轨拆除,就有了现在的京汉大道。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2)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3)

武汉九省通衢,四面八方的朋友来了,打拼安家,那条街也就有了新名字。

汉正街的宝庆码头,清后期,湖南邵阳(时称宝庆)新化等地的商人、船工将大量土特产贩运至此交易,打下了这片码头,建起宝庆会馆,宝庆一名最终流传下来。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4)

与之相似的是青山。

1955年建设武钢,全国各地的工人(尤其是东北)涌入青山,为了缓解大家的乡愁、也加强对湖北的认同,就有了以下地名: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5)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6)

几乎同年,汉口西部也建起了化工区。为纪念著名的“古田会议”(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这里相继以古田命名。这里还有一条来自延安的“南泥湾大道”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7)

后来,因为偶然和各种巧合,汉口又运回来一批港澳台地名。

1984年,江岸区的安定路被命名为台北路。此后,宝岛、台北、高雄、嘉义、苗栗、马祖、澎湖、金门、花莲、台东、云林等地名相继被用于附近区域的道路、小区、公园等。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8)

后来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香港路、澳门路随之诞生。因此这一带形成了“港澳台风情街”。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武汉欢迎你,这种兼容并包的胸怀,立在你每天的通勤路上。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19)

以上命名逻辑,仅是武汉地名故事的九牛一毛,能说的还有不少。

比如风雅系列,国博中心附近有春诵、夏弦、秋礼、冬书四街,引自《礼记·文王世子》。

比如吉祥话系列,园博园东的江汉开发区,1997年取意“兴旺发达”分别命名四条道路为江兴、江旺、江发和江达。后来又补充了一条江振路。

比如老城遗风系列,武昌城内的昙华林、云架桥、涵三宫、得胜桥争奇斗艳,汉正街的利济路、崇仁路、永宁巷、宝善巷各有千秋。汉阳老城内外,凤凰山、晴川阁、鹦鹉洲、古琴台也“不输文采”。

比如排列组合系列,汉口的一元路六合路光谷一路光谷八路高新大道高新六路。排列组合的多快好省,倒是符合光谷速度。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20)

一个转角,一个路牌,遇见一座城市的基因。它记录着历史,留存了文化,承载了无数个沸腾的、热烈的、鲜活的人生,是一群人创造一座城的真实注脚。

下次走在街头,钻入车厢,道出那句熟悉的地名时,你知道那是触动心弦的呼唤。

(悄悄说,如果生了三孩不知道如何起名,可以看看武汉的地名)

编辑| 王朝阳

摄影| 黄大头、廖晨阳、Path

设计| 小 V

今日话题

武汉地名你pick谁?

发现我们

Contacts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21)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22)

武汉有多少乡下话(武汉人给家乡起名有多野)(23)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请留言或联系

whlywt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