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国时期开始,很多人在夸一个人知识渊博、有文化的时候,就很喜欢用"学贯中西"来作为形容词,比如钱钟书、辜鸿铭、王国维等等大师,都曾被这个词形容过。可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形容一个人有文化的词,又何止学贯中西一个词?为何这个词得到这么多人的钟爱呢?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1)

中国古代文化中,"西"的意义

如果要理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从中国历史上的中西文化关系来入手了。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有外交关系、或者有过其他文化、经济交往的国家,可谓是不计其数。只是,为何非要单独提出来文化关系呢?因为"西"这个字,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特殊的意味。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2)

首先,从它的字面意思来讲,"西"指的是西边方位。而中国自古又因为东边临海,而称自己是东土,所以国土以西的地方,对中国而言都是"西方",所以,古代有周穆王西巡;成吉思汗西征。这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西的指称,也可见,所谓"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地理概念。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3)

但是,如果将"西"字放在中西文化交往的大背景下,所谓"西"就有了"外国""异域"的意思。中原王朝以外的国家,都被称为异域,古代的丝绸之路诸国,也因此被称为"西域","西"不仅仅是指现在属于我国的新疆地区,还包括更远的西亚地区。所以,古代以唐玄奘为原型的小说,才会被叫做《西游记》,如果将它翻译成异域游记,也是说得通的,讲的就是对西方诸国的想象。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4)

可是,"西"字除了这个意思,还代表着中国历代,所交往的西方诸国范围的不断扩大延伸和缩小的变化历程。在十五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方文化交往的指称对象,也是有变化的。比如,在12世纪以前,中西交往,指的是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的交往,并没有现在"西"所指的西欧诸国。到了13,14世纪,中西文化交往,因为成吉思汗子孙们所建立的蒙古帝国,直接打通了欧亚大陆。所谓"西"指的就是中国和欧洲、俄罗斯的交往了。在十五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文化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中原王朝与外交往,多是自信的态度。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5)

而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中西文化交往的范围,已经基本确定为,现在普遍认同的中国和欧洲各国的文化交往范围。同时,与15世纪前的中西交往不同,此时的中西交往中,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科技文化已经落后于西方诸国,所以,中西交往中,多带着不自信的态度。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6)

民国时期的社会原因

所以,理清楚中西交往时中国的态度变化,就能更好的了解所谓的"学贯中西",究竟是什么意思。清末时期也属于民国,但是,西方列强与中国的交往是带着强迫性的。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甚至在自己的国土内都存在各国的租界。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7)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至此以后,在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还划定租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俄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这次战争后,光是领土,中国被沙俄割去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还不算其他国家掳去的财富,以及中国丧失的主权,连园中之园圆明园,都被一把火烧了。而这丧权辱国的一桩桩,一件件,都加深了当时的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时的不自信。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8)

也正是因为此,清政府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大臣,才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开始上书改革。中国这才被迫进入到了开放时期,被动与西方的交往期,刚好此时有个词,很符合,叫做"西学东渐"。当时,就连清朝政府,都开始培育相关的"西学"人才,开办西式学校,开设西式课程,甚至接受西方诸国的建议,派遣留美幼童。而随着西方的科技文化陆陆续续进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人也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9)

新词新语的诞生,所受到的社会影响

而"学贯中西"一词,就是在清末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才出现的。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是清末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而中国的词语,如果是新词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变动的影响,所以从"学贯中西"一词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先辈们,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悲悲切切的感受,更能看到他们对于"学贯中西"的人才的敬重。

当别人夸你是文化人的时候(夸别人有文化的时候)(10)

而从"中西文化关系"中的地理方位,加上中国外交史范围的变迁。看到了中国在文化外交上,从一个自信勃发的文化大国,逐渐被西方的新兴国家所超越,到晚清时期的不知所措,再到后来的学习西方文化,以及这一切的历史变化,所导致的"西学东渐"学潮。从一个词语就概括了中国的文化交流史。所以,"学贯中西"一词,在当时,是人们对普遍意义上的顶尖人才多进行的最大褒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