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来判断一件事情能否成功。

孟老夫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孙膑兵法》上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当我们使用这三个要素来进行评判的时候,天时,其实是包含了多层的含义,既有天道的规律,又有时机的选择,而很多人理解的时候,更容易偏向于时机这一要素,而忽略了天道的规律这一项。比如在一些重大的战争中,得天时者,这里更多的是指时机,则能取得局部战役的胜利,但是最终的胜利却往往属于得天道的一方。

智者思考问题的十四种方式 思考问题的四大维度(1)

《淮南子》中将这些要素分为四个,分别是:天、地、时、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原文,然后再来具体的说说这四大要素。

《淮南子·兵略训》

神莫贵于天,势莫便于地,动莫急于时,用莫利于人。凡此四者,兵之干植也。然必待道而后行,可一用也。夫地利胜天时,巧举胜地利,势胜人。 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人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夫仁勇信廉, 人之美才也,然勇者可诱也,仁者可夺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 一见焉,则为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理制胜,而不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

简单的翻译一下:

用兵打仗,精神没有比合天道更可贵的,形势没有比占据有利地形更便利的,行动没有比适宜时机更急切的,功用没有比得人和更有用的。以上四方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但一定得依赖“”才可起作用,才能发挥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作用。

地形便利胜过天时,而巧妙行动又胜过地形,时势又胜过人和。所以专靠天时可能被“天”迷惘,专靠地形可能被“地”束缚,专靠人和可能被“人”迷惑,专靠时势可能受“时”逼迫。仁、勇、信、廉,是人的美好品质。但是勇敢的人可能被诱骗,仁慈的人可能被侵夺,诚信的人容易被欺骗,廉洁的人容易被谋算。统率大军的将帅一旦表现出以上四种美德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被人利用而制服擒获。由此看来,用兵打仗获取胜利,有它的内在规律,不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这是相当清楚的。

这一段文字写的已经非常清楚,天、地、时、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这里的天,或者说天道,很容易被误解。往大了说是我们的先贤大哲们所说的道,是终极规律。其实,这里所说的天接近于这个意思,世道人心,其实我们说天道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是隐含了绝大多数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把普遍的人类追求人格化为天道了。

在战争中,地多指有利地形,占据有利地形,则能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境界。除了战争的语境,地利,更多的是指的土地的产出,而对应到企业,则是包含了区位优势,这是地域之利,又包含了产出之利,地的功能是产出,古代农业社会,土地的产出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对应到企业里,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

在战争中,时更多的是指时机,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样,对于企业家而言,时机的把握,同样重要,有时候,进入太早会成为先烈,领先半步才是先进。对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其实是一种系统的能力,选择时机并不是靠感觉,更不是靠主观的臆断,既要有对道的把握,又要有对自身能力、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这也是我们上边所说,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使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来做判断,因为对道的体悟和把握已经隐含在了天时这一要素中。

我们的先贤大哲们一直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在很多时候会是决定性的因素。

战略和战术这两个词,我们经常使用,但是战略和战术的定义却一直都非常模糊,其实,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做过很清晰的定义:

战略是运用战斗的方法,战术是运用战斗力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而言,形成战斗力、运用战斗力的核心就在于人和。

智者思考问题的十四种方式 思考问题的四大维度(2)

关于这四大要素之后的论述,更值得我们重视,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人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其中的一个要素,或者说是更擅长或迷信其中一个要素,都很容易被迷惑,也更容易被对手给利用。

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能过度的偏执一端,而是这四大要素要综合考量,综合运用。后边以仁勇信廉,也就是为将者的四大要求来做解释,这四个都是人的美德,但是,勇者可以被激怒、被引诱,

其实,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如果一名将军不具备这四大美德,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但是,如果执着于仁勇信廉之名,则很容易被敌人利用,牵着鼻子走。

根据这四大要素,我们可以把带兵打仗的主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上将、中将、下将,这里当然不是指军衔,我们来看一下下一段原文:

《淮南子·兵略训》

兵之所隐议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 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及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 虽未必能万全,胜钤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 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简单的翻译一下:

用兵打仗要考虑这几个因素,即揆度谋虑天道、绘测地理图形、客观评议人事,而用来决定战争胜利的是权变和气势。所以高水平的将帅用兵是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再能运用机变,以气势因势来发动进攻,因此部队不会吃败仗。次一等的将帅用兵是既不懂天道又不懂地利,而只靠人和与气势因势,这不一定能保证全胜,但取胜的谋略却还是不少的。下等水平的将帅用兵是被道听途说的东西搅乱自己的正常思维,智谋多又不能决断、疑疑惑惑,平时患得患失、怕这怕那,战时又犹豫不决,这样稍有行动就被人窥破意图、被人擒获。

智者思考问题的十四种方式 思考问题的四大维度(3)

作为带兵打仗的将军,根据上边提到的四大要素,需要做的工作基本也涵盖与这四个方面之下,具体的工作是:

一、揆度谋虑天道

二、地图的编制

三、明确赏罚标准并坚决执行

四、权变,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做出最合理的应对。

所以呢,以此将将帅分为三个层次:

高水平的将帅能够做到: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还懂得权变,这样的部队不会吃败仗,这种是上将,也就是高水平的将帅;

而次一等的中等水平的将帅,既不懂得天时、也不懂得地利,但是懂得如何利用人和与势,这里多说几句,战场上的势,是一种让对方可以感知到的形势和态势,而作用就是对方的将领和士兵,在己方强大的兵势面前胆战心惊、失去战斗力,或者未战先怯。这种类型的将军虽然未必能够保持全胜,但是却也有很大的胜面。

《孙子兵法》里的五事七计,是用来计算胜算的,而很多人把五事道天地将法中的第一条“道”,理解为终极规律,或者说是道义,其实是误解,孙子的本意在后边有解释:令民与上同欲,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而对于企业家而言,就是自身的领导力,是否能上下同德,同心同力,则是领导力的直接体现。也就是上下同欲,有些时候战争中非道德的一方,因为能够做到上下同欲,而在某一阶段或者说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能够取得胜利,而不是我们我们通常认为的占有道义优势的一方。

下等水平的将帅,则是多谋而不善段,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这样既不能实现人和,更难以利用地利,更别说把握天时了。

杀伐决断是优秀的将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商业和战争一样,没有完全的利,也没有完全的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权衡取舍,所以有人说,商业和战争一样,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最优解,只有次优解,因为你如果想得到全部的利益而有没有取舍,那这样反而会导致最终的失败,错失最佳的时机。

很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果推因,因为我们往前看历史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而言能够掌握更多的双方的信息,而身在其中的人,却只能掌握有限的信息。纸上谈兵的时候,可以头头是道,逻辑严密,但是,这是建立在信息完整的基础上的,但是,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任何一方的主帅,都是在有限信息,甚至是充斥着大量误导信息的情况下要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难度可想而知。

要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判断和取舍,随着事态的发展印证和权变,这都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天、地、时、人,这四大要素则是我们可以着力思考的四大维度。就像战争和战役的关系一样,一时的失利并不代表着最终的失败。《孙子兵法》里说:善战者,无勇功,无智名。我们会习惯性的崇拜那些百战百胜的将军,但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却肯定不会是一个好将军,打了一百场仗,都没有解决问题,怎么可能是位好将军呢?另外,善战者并不一定每一战都胜,有些时候从全局考虑,战略放弃,或者佯败诱敌,一战而定可能更为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