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
图/来源网络,与文无关,侵删
-
曾看到知乎上有人问:“一个人最好的心态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回答,是出自《金刚经》的六个字:“不惊、不怖、不畏”。
细细品味,深以为然!
就像大学者曾仕强在讲座中曾提到,自己曾两度失业,陷入困境。
但因为受到家教与信念的影响,不管发生什么事,他总能坦然面对,不惊慌、不害怕、也不畏惧。
一个人最好的心态,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变故与打击,都能保持不惊、不怖、不畏。
这样的人,也必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不惊,藏着你的格局和担当
叔本华说:
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变数,但最终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们。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王先生外出参与投标一个辛苦筹备一年的项目。在招标现场,他精彩的汇报得到主办方认可。
王先生感到志在必得,正当他暗自窃喜时,发生了一个意外。
在主办方准备的答谢宴上,服务生不小心将茶水溅到了他的西装上。
在这个极为重要的场合,王先生情绪激动,不顾服务生道歉将酒店经理找来评理。
这一切都被主办方看在眼里,对方认定他是一个遇事不冷静且不靠谱的人。
最终,王先生得到了西装的赔偿,但项目却凉了。
原本胜券在握的项目,就这样输在了他的态度上。
相反,另一个90后女同事小丽的故事却让人佩服。
小丽毕业后自主创业,结果项目亏损赔掉十几万。
她没有惊慌失措、怨天尤人,甚至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父母,而是淡定地出去寻找工作。
最终,她入职了一家很有发展的企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一年多时间过去,她将所有的欠款还清,重新开始自己的职业人生。
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态度里,藏着他的格局与眼界。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总会惊慌或是心浮气躁,甚至做出一些有失理智的行为。
有人说:
与其慌张抱怨,不如稳下心来,努力在困境中为自己开启一扇窗。
遇事不惊不慌,处事从容淡定,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格局与担当。
不怖,给自己应对变化的勇气
当一个人在舒适圈中待得久了,往往会心态固化,安于现状,不想做出改变。
他们害怕变化,也害怕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个遇事不害怕的人,往往拥有对未知的果敢与勇气。
一次采访中,董卿提到自己在29岁时放弃在上海的工作,只身一人闯荡北京,当时家中只有父母支持她的决定。
正如董卿自己所言:
但她依然遵从内心的决定,放弃稳定和名气,选择更大更高的舞台。
进入央视后,董卿主持西部频道的综艺节目,两年多的时间里她鲜少被人关注。
直到她连续主持了百场节目,在2005年的青歌赛中,她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2006年,她站上了春晚的舞台,从此被大众熟悉和喜爱。
如今,董卿感谢自己,如果没有当初坚定走出舒适圈的决心,或许永远都想不到自己可达的高度。
对于我们自身,越温柔对它,它越柔软。如果能快速用力地击打它,它反而会迅速变得坚硬起来。
长久地待在舒适圈里,内心越安逸、就会越脆弱,只有那些无惧的人,才会变得越坚硬。
一个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成长为最坚硬的自己。
不畏,人生才能勇往直前
有句话说,失败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
失败并不可怕,真正令人佩服的,是那些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
苏翊鸣,年龄最小的冬奥会冠军,他的人生无畏无惧。
在他的成长纪录片里,人们会发现成功的背后,是训练中各种各样的“家常便饭式”的摔倒和受伤。
这些失败和受伤让苏翊鸣越挫越勇,内心越来越强大。
有人说,失败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大石头,足以把他砸得晕头转向;
但苏翊鸣却认为,这些“石头”完全能够铺成一层层台阶,让他踩着走向更高。
比如,曾有一次胫骨摔变形了,医生告诉他只能重新训练肌肉和关节,苏翊鸣认真听了医生的话,并且一直保持稳定情绪,加紧康复练习;
再比如,一次资格赛中,最后一跳时,苏翊鸣因出现重大失误,无缘决赛。
赛后采访中,他只是淡定地说非常可惜,但他初心未改,永远是朝着第一名的目标去努力。
苏翊鸣坦言,对于失误和受伤,自己从来没有感到恐惧,反而会更多思考是哪个动作导致了失误的发生。
在每一次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他达成目标,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当一个人抱有不畏惧的心态时,他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坦然面对发生的一切。
▼
做一个不惊的人,在困境中,保持内心宁静,在努力中为自己开启一扇窗;
做一个不怖的人,在不确定中,给自己勇气,在未知中找到成长的盔甲。
做一个不畏的人,在挫折与失败中,坚持心性淡定,在思考中抓住命运的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