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农历腊月廿二,太阳到达黄经315°,立春至。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春来春去春常在秋到秋风凉(春到人间草木知)(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农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

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即春风,立春之日,和煦的东风来了,严酷的北风渐渐远去。气温慢慢升高,冬天的寒冰逐渐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蛰,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立春后五日,躲在洞里睡觉的小虫子因春天的阳气初萌而慢慢地从洞中醒来,蠢蠢欲动。

三候,鱼陟负冰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严寒时潜在水底的鱼儿,因感知天气渐暖开始往上贴近冰面,鱼儿们欢快地呼朋唤友,它们在潺潺流淌的水面上游动,碎冰片夹杂其间,像被鱼背负着一样。

春来春去春常在秋到秋风凉(春到人间草木知)(2)

立春·花信

风有信,如期而来;花不误,迎风盛开。

一候·迎春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白居易 《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二候·樱桃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李商隐 《樱桃花下》

三候·望春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睦石 《玉兰》

春来春去春常在秋到秋风凉(春到人间草木知)(3)

立春·习俗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礼记·月令》

在周代,立春日前三天,天子就会开始斋戒。三日之后的立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国都的东郊举行迎春之礼。迎春结束回朝后,天子会对于公卿诸侯的一年以来的功绩进行奖赏,并发布德教,惠及百姓。尤以农业为重,派遣农官教导百姓春耕之事。

另外,还会发布不少禁令:如在孟春之月(即立春、雨水期间),不可伐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杀害年幼的动物,不可用母畜祭祀,诸侯之间不可兴兵打仗……事无巨细,皆以仁爱为本。同理,在春夏生长之季,国家也不可能对死刑犯行刑,必待秋后问斩。

春夏秋冬,其政各不同。准确的说,不仅四季,十二月各有其政。这是顺应天地之道,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如果在孟春行夏、秋、冬的政令,就可能导致一些天灾人害。

民间迎春:鞭春牛、祭句芒

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事物记原》

打春:从西周开始,汉民族就有迎春的习俗。如“打春”,或谓“鞭春牛”,立春前一日用鞭子抽打泥做的土牛,“出土牛以送寒气”(《周礼·月令》),同时也是促春耕的象征。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人们争抢鞭碎后的土块,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迎春:迎春活动还有祭春神句芒。立春前一天抬着句芒神像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即值岁神,主管当年之休咎)。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等活动。神像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贴“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吃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来春去春常在秋到秋风凉(春到人间草木知)(4)

吃春饼: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吃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立春 · 起居

人随春好,春与人宜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经过一个冬天的闭藏进补,春天就是焕发生机的日子了,此时草木发芽,枝叶舒展,万物欣欣向荣,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亦是遵此而行。

昔程颐从宋神宗春游,神宗折柳,程颐谏止,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折柳本无伤大雅,但恐伤了春天的生气,不合时宜。

古人无论男女,成年后都要束发,以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言行有约束、负责任。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到了春天,应尽可能不令自己的身形收到拘束,所以要“披头散发”。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当立志,让一年都过得有意义,不虚度。

春对应的“五常”为仁,正是天有好生之德。故人应顺应天心,对待万物亦当秉宽仁之心。不要杀生,多给予,甚至多说好听的话,让别人喜悦,自己也会开心。

春对应的五脏为肝,所以上述原则都是适合我们养肝、护肝的。反之,则会伤肝,肝不好会影响到胆、筋、眼睛、爪甲等器官组织,而且人的性情也容易要么抑郁不乐,要么暴躁易怒。

春天没养好,夏天就热不起来,就是因为“春生”不足,“夏长”就缺货。这些人很容易受寒着凉,腹痛腹泻。

春来春去春常在秋到秋风凉(春到人间草木知)(5)

立春 · 饮食

春天的五味饮食原则——省酸增甘。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千金方》

从立春开始,春天的总体饮食原则是,少食酸味之物,而多吃味甘的食物。因为“肝德在散”,人应春气,就要令自己的身心处于舒畅生发的状态,就像树木的生长喜欢畅达通达。而酸性收敛,不利于肝气的生发,所以春天要减少酸味的摄入。

那为什么要多吃甘味之物呢?甘入脾,而肝气如果疏发太过的话,会导致肝木克脾土,损伤脾胃。比如人在生气发火的时候,就会肝气大动,往往会吃不下饭,这就是木克土。

如果要助肝气疏发,就要食辛味。所以,民间习俗立春日要“咬春”,即吃春饼,如果没有春饼,就吃萝卜也行。“咬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春天到了,要切入春天的养生模式了,要和春气相应。

面饼搭配五种辛味的菜,因为饼和蔬菜是放在盘子里的,所以又名春盘、五辛盘。

五辛最早是“葱、蒜、韭菜、油菜、香菜”,后来也有用芹芽、芥菜、蒌蒿、萝卜、姜、韭黄等。

春来春去春常在秋到秋风凉(春到人间草木知)(6)

立春·诗词

东风送暖,春回大地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