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曾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其本意就是要告诫我们,若不是自己该拥有的物品,哪怕是一分一毫也不能夺取。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你要“霸占”原本不属于你的财富,那么这笔不义之财,不但会令你惶惶不可终日,而且必将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山西老农在砍柴时意外发现一处藏金洞,利欲熏心的他却想将其占为己有,结果在拿着黄金去银行兑换时当场被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

意外发现藏金洞

发现藏金洞的老农姓杨,是山西省平鲁县(现平鲁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和当地老百姓一样,杨老汉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年过花甲的杨老汉,仍然需要每日下地干活。

虽说是在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山西,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很多百姓平日做饭还是需要干柴来生火,杨老汉家也不例外,所以在空闲的时间里,杨老汉总得去附近的山里砍柴。

这一天,杨老汉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由于接连下了几天雨,上山的道路变得崎岖不堪,但是家中的柴火已经消耗殆尽,为了多砍些柴,杨老汉天一亮便揣着柴刀匆匆出发。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2)

连接几日的降雨,让原本地质就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发生了好几处山体滑坡。杨老汉抱怨道:这一下冲出来这么多山洞,要是能发现点古董,那可就发财了!

杨老汉的这番猜想不无道理,在他们这个小村庄,曾经就有村民捡到过古代文物,不过全都捐给了当地的博物馆,听说当地政府还奖励了一辆拖拉机,令村民们都羡慕不已。

杨老汉边走边想,突然发现眼前一处塌方的山体下隐隐约约有一个山洞!杨老汉以前经常在这座山上砍柴,对这里的环境也已经非常熟悉,眼前的山洞明显是被雨水“冲”出来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杨老汉慢慢向山洞走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测,杨老汉发现,眼前这个山洞的洞口处四四方方,很像是人工凿出来的洞口。

杨老汉心想:难不成是哪位地主老财的藏宝洞?一下来的兴致,决定进去探探虚实!

刚走到洞口,杨老汉便打起了退堂鼓,眼前这个山洞从外望去只能看到黑乎乎的一片。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3)

杨老汉担心山洞里藏有什么野兽,或者万一自己一不小心掉进山洞里,那时候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就这样,杨老汉在洞口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身旁还时不时有砍柴的村民路过:“老杨,还不砍柴,守个破山洞做啥。”

杨老汉赶忙解释:“休息一会,老了身子骨遭不住了。”

其实杨老汉也曾想过叫上村民一起进洞看看清楚,但是他却起了私心,常言道“见者有份”,他害怕到时候真的发现宝贝,可就不能全部“占为己有”了。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4)

渐渐地,太阳已经从半山腰升到了头顶,一起上山砍柴的村民也都陆陆续续带着柴火下了山。杨老汉依然站在洞口,若有所思:不行,我得进去看看。

他鼓起了勇气,一手持柴刀,一手拿着自己制作的简易火把,小心翼翼地向山洞里摸索着。

杨老汉发现,这处山洞并不深,像是人们用来装菜的地窖,然而当他摸索了一圈后,别说古董了,就连碎瓷片都没有看到。

“这是什么破山洞,啥都没有。”就当杨老汉失落而归时,他脚下一滑,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

杨老汉骂骂咧咧地站起来,心想是什么东西这么硬,便拿着火把仔细观察起地面。在被绊倒的位置,杨老汉发现有两块类似“铜板”的东西嵌在地下,赶忙拿着柴刀将其刨了出来。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5)

虽然杨老汉不懂什么古董,但是眼前的“铜板”明显不是寻常的物品,因为在两块“铜板”上都刻着字!

但是对于铜板上的字是什么意思,杨老汉并不清楚。由于“铜板”是嵌在地下,所以杨老汉猜测会不会还有东西“藏”在这处山洞,便拿着柴刀在山洞里东挖挖西看看,结果发现,在洞壁上,还有很多像黄金一样的物品!

杨老汉暗暗窃喜:果然有东西,难道说这里藏了一洞黄金?本想将山洞内发现的物品全部带走,但是奈何物品数量太多,自己又没有合适的工具,所以杨老汉决定回家多叫几个帮手。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6)

杨老汉压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带着挖出的两块“铜板”跑出了山洞。在出山洞时,他还特意看了看,确定周围没人才出来。

并且在临走时,杨老汉还专门将自己砍下的柴火堆在了洞口,将其“隐藏”起来:“煮熟的鸭子,可不能让别人发现”。

杨老汉不知道,这次“山洞历险”,将会为他带来一份巨额宝藏,但同时也差点让他“锒铛入狱”!

占为己有

杨老汉发现可能藏有宝藏的山洞后,一路小跑着冲回了家。

看着一大早就上山砍柴的丈夫居然空手而归,杨老汉的妻子质问道:“你说你,砍个柴能砍一上午,砍下的柴火呢?怎么没见你拿回来?是不是又去谁家喝酒去了!”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7)

看着一脸怒意的妻子,杨老汉来不及解释,只是急忙将她拉进屋里,并且还把门给关上。

“大白天的你关什么大门,怎么后头有人追你啊?”然而只见杨老汉将两块“铜板”从口袋里掏出:“你看看,我发现了什么宝贝!咱们家要发财了!”

看着眼前的两块“铜板”,妻子一脸嫌弃:“你今天这是抽的什么疯,这不就是两块破铜板?”

杨老汉解释道:“这怎么能是普通的铜板,你看上边都还刻着字!”

听闻杨老汉的话后,妻子这才拿着“铜板”仔细观摩起来:“确实有些不同,分量还不轻。这真能是宝贝?”

其实杨老汉也并不清楚这两块“铜板”的真实身份:“这是我在山上一处山洞里挖出来的,等晚上儿子回来,让他帮忙认一认,看看这是不是金子!”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8)

杨老汉的儿子以前在当地矿上干过活,对这些金属比较熟悉。傍晚时分,儿子刚回到家里,就被杨老汉拉到了里屋。

“爹,你今天怎么神经兮兮的?”

“你看看,爹今天在山上挖到什么宝贝了!”说着,杨老汉便将那两块“铜板”递给了儿子。

然而这却让有一些经验的儿子犯起难来:“这东西我还是第一次见,看起来很像金子,但会不会其实是黄铜?”

儿子的一番言论,让杨老汉是既高兴又失落,如果这些东西是黄铜做的,那岂不是白激动一场:“儿子,你可好好看看,这是爹在山洞里发现的,现在里面还有不少呢!要是金子,那咱们可就发财了!”

“爹,要不明天咱们把这两块拿到金店去,让行家帮咱们看看。”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9)

“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呢,明天咱们一块去。”杨老汉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杨老汉便带着儿子赶往镇上,找到一处金店,父子二人便走了进去。

“老板,我这有两块‘铜板’您帮忙看看是什么材质的。”说话间,杨老汉已将“铜板”递给金店老板。

接过“铜板”,老板开始仔细观察起来,一会儿看一看,一会儿又拿在手里颠一颠,看了好久心里才有了定数:“老伙计,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金子啊,你是从哪弄来的?”

听闻老板一席话,杨老汉父子二人差点激动地喊了出来:“没有,没有,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话音刚落,杨老汉便接过老板手中的两块黄金,带着儿子匆匆离开了金店。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0)

“爹,真是金子啊!这下咱们可要发财了!”杨老汉赶忙示意儿子闭嘴:“嘘!快回家,这里人多眼杂,别被人发现了!”

回到家中,杨老汉将鉴定结果告诉妻子:“这下咱们家可终于要发财了!”

但眼下杨老汉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如何将山洞里剩余的黄金全部运出来,万一哪天山洞被别人发现,“煮熟的鸭子”可就真的飞走了!

经过一番商量,杨老汉决定当晚趁着夜色,带着儿子用马车去运黄金。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1)

夜幕降临,“爹,咱们出发吧?”儿子已经有些急不可待。“再等等,现在还太早,村里还有人没睡,等所有人都睡下,咱们再出发。”

就这样,等到所有人家的灯全都熄灭,杨老汉才悄悄地赶着马车向山洞驶去。

当初从山洞出来时,杨老汉特地留了个心眼,在沿途都做了记号。他们便寻着这些标记,来到了洞口。

杨老汉下车将洞口的柴火搬走:“我挡的柴火还在,看来没有人发现这里。”杨老汉心安了不少。

进入藏金洞,杨老汉用手指了指:“就在那,墙里全是金子!”

儿子循着杨老汉手指的方向看去,借助微弱的灯光,隐约能够看到“镶嵌”在墙里的金子,连忙跑去,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将黄金一块块全都挖了出来。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2)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二人将山洞里的黄金已经挖得差不多,四处检查了一番,确定没有遗漏,便匆匆装车,运回了家中。

此时父子二人已经疲惫不堪,将黄金藏到了自家地窖后,便上床歇息去了。

兑换被抓

第二天晌午,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杨老汉和儿子经过一夜的“劳作”后,仍然未醒。

妻子走了进来:“老杨,快醒醒,看看那些金子该怎么花。”睡眼惺忪的杨老汉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现在已经成了“暴发户”,赶忙穿好衣服来到地窖中。

看着眼前成堆的黄金,心中的喜悦早已映在脸庞:“这么多黄金,怎么说也得有个一百斤吧!”而妻子却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这么多金子,怎么才能花出去,又不能当钱花!”

的确,黄金虽然属于硬通货,但是也总不能直接拿去当钱使。再者说,这么多金子也不能一直放在地窖中,万一哪天被别人发现,那可就说不清了。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3)

眼前的这一百多斤的黄金到底应该怎么花?成为了杨老汉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儿子走过来说道:“不如把这些金子全都熔成首饰。”但杨老汉却认为,这明显解决不了问题,即便是熔成了金首饰,那照样也是一百多斤的金首饰,也不便于存放。

再者说,他们家也没人有熔黄金的手艺,如果拿到金店去熔,金店老板也一定会起疑心,到时候肯定会带来很多麻烦。

更关键的是,就算能熔得了这么多黄金,到时候得到的也只是金首饰,也不能当钱花,总不能让杨老汉去开一家金铺去卖首饰吧。

眼前成堆的黄金似乎成了“烫手的山芋”,一家人愁眉苦脸,不知该如何是好。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4)

而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杨老汉却突然想到了之前去银行兑换现金的经历:“不如我们去银行,让他们把这些黄金全都换成钱。之前有一次我拿着破损的钱去换,银行都给换,金子一定也可以。”

“对,找银行准行,银行钱多,肯定能换得起这么多的金子。”杨老汉的想法,得到了母子二人的认可。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杨老汉事先还去镇上的银行,专门咨询过此事。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杨老汉“悬着”半天的心这才放下来。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5)

既然去银行兑换黄金的方法可行,杨老汉便决定尽快将这些黄金全部兑换成钱,毕竟这种事还是“早办早省心”。

第二天,为了避免引起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杨老汉便只带了两块黄金前去兑换。

来到银行门口,杨老汉的内心开始变得忐忑不安,但转念又想,自己“暴富”的美梦即将实现,便还是鼓起了勇气走了进去。

“姑娘,我这里有几块金子,麻烦给我换成现金吧。”杨老汉边说边将黄金从口袋里掏出。

“大爷,当然可以。”杨老汉眼见自己的请求被工作人员答应,心里终于舒了一口气。然而原本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却让工作人员感到有些“怪异。”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6)

以前的确也有人拿黄金来银行兑换现金,但是杨老汉拿来的黄金明显与普通黄金有所不同,每一块上都刻有古文!工作人员认为:“这些很有可能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金子!”

山西原本就是一个“文物大省”,以前在当地就曾出土过不少珍贵的文物,这不禁让工作人员对杨老汉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为了保险起见,工作人员问道:“大爷,您这金子是从哪弄来的?款式还比较新颖。”

听到对方的询问后,杨老汉愣了一下立马回复道:“这,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古董,最近遇到点事,我就拿出来换点钱。”

看着杨老汉飘忽不定的眼神,再加上对方的这身装扮,怎么看和这些黄金也都“不匹配”。工作人员似乎已经看出了端倪:难不成眼前的大爷是个盗墓贼?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7)

柜台前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件事十分可疑,便借机先稳住杨老汉:“大爷,您坐这稍等一会,我去给金子称个重,”眼看马上就能进行兑换,杨老汉“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工作人员来到行长办公室,将杨老汉带来的金子交给行长:“行长,外边有位大爷拿来两块黄金,说是要换钱。”

行长接过黄金,仔细观摩一番后,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件古董,便立刻向当地公安机关报了警。

在柜台前面等了许久的杨老汉,见工作人员迟迟不来,显得有些“慌张”,“难不成是自己的金子出现了问题?”

就在杨老汉焦急等待之时,警察同志已经赶到了银行:“请跟我们走一趟吧,有件事需要您协助我们调查。”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8)

突如其来的“变数”,让杨老汉愣在了原地:“警察同志,我什么也没干,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你们抓我干什么啊!”

见杨老汉的情绪有些激动,民警拿出了杨老汉带来的黄金向其示意。得知警察是为了黄金而来,杨老汉的心里也已经全都明白了。

何人藏金?

询问室内,民警询问道:“大爷,我们接到群众举报,现在怀疑你持有来历不明的黄金,你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件事吗?”

当了几十年农民的杨老汉,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没用多长时间,便将自己在山洞里发现黄金的事一五一十地全都说了出来。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19)

“警察同志,实话跟你们说了。那些金子是我在一处山洞里发现的,是我鬼迷心窍了,想要将这些黄金占为己有,好在你们及时赶到,我一块都没有动过,全都在我家地窖里放着。”

警方根据杨老汉的交代,在他家里的地窖中,发现了全部的黄金,并且在杨老汉的带领下,警方来到了当初发现黄金的山洞里。

根据现场的种种痕迹,确实验证了杨老汉的说法。也就是说,杨老汉的偷盗行为基本可以被排除。

但眼下最令人们好奇的是,这批宝藏的真正主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黄金藏到山洞里?

在跟随杨老汉前往山洞时,警方便已经通知了当地的文物局的相关专家,一同前往山洞一探究竟。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20)

在山洞里,文物局的专家并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黄金上的古文字,却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在对黄金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后,通过对古文字的翻译,大意为:“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也就是说,这批宝藏很有可能就是唐朝时期张通儒所埋藏的宝藏。

那么张通儒又是何许人也?

说起张通儒大家也许会有些陌生,但是在此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当年制造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叛臣”安禄山,而张通儒就是当时安禄山的手下。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21)

安史之乱时,张通儒奉命留守西京,战败后便率领残部弃城而逃。文物专家推测,当年张通儒在途经此地时,由于种种原因“顾不上”自己的这些财宝,便只能寻个山洞将这批黄金藏匿于此。

后来也许是久经战乱、时局动荡,导致张通儒无暇顾及这批宝藏,才导致这批宝藏得以保留至今。

直到后来久经暴雨的冲刷,张通儒的这批宝藏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杨老汉的这种私自倒卖文物的行为,其实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法》,但是相关部门念及杨老汉是“初犯”,再加上认错态度良好,所以只是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22)

杨老汉所发现的这些古文物,其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本身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地了解当年的历史。

保护古文物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因为只有将这些“历史的足迹”保护完整,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还原我国几千年来的璀璨文明,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后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见识到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因此研究历史,对我国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便是一段段历史的载体,它们承接着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所留下的证据!

民间挖出文物上交国家(80年代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23)

如果杨老汉在发现“宝藏”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及时地上报有关部门,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之后的麻烦。

其实百姓的思想觉悟已经逐步提高,很多人在意外发现文物后,都能够及时上交国家,甚至还有很多爱心人士,不惜重金从海外买回当年流失的文物,这些做法,赢得了国人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