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记者刘梦羽) 临近年关,国内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的日子很不好过——根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上汽集团”)发布的产销快报,其销售业绩距离目标还有136万辆的缺口。这背后折射了“合资之王”上汽集团近年陷入的一系列困境。

新战事:合资品牌纷纷失手

曾几何时,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上汽一直“独霸武林”。不过今天,这只巨兽,有点儿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在7月公布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上,上汽的排名从2020年的第7位跌至第12位,尽管仍居上榜车企的第一名,但身位的下滑足以让这位养尊处优的“公子哥”颜面尽失。

此事之前早有征兆。

进入2020年,作为上汽集团销冠的上汽大众便“跌跌不休”,全年销量仅150.55万辆,与2019年销售200万辆相比,下跌近四分之一。另一合资品牌上汽通用2020年销量近146.74万辆,虽然与2019年持平,但较2018年的197.01万辆也下滑近四分之一。最赚钱的两张“王牌”均出现负增长,已成为上汽最不愿外界提起的软肋。

为了挽回一点儿颜面,上汽集团又在“统计口径”上做了不少“功课”。

按照官方宣传,上汽集团2020年560万的销量中,自主品牌销量达到了260万辆,占据近半壁江山。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自主品牌,除了荣威、名爵、大通,还包括了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五菱是由上汽集团、通用汽车、广西汽车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如果减去上汽通用五菱160万的销量,上汽集团2020年销量实为400万辆,自主品牌销量为100万辆,占比仅25%。这意味着,上汽集团的75%的销量都是靠合资品牌撑起来的。难怪网友评论,上汽的“亲儿子”,除了合资,还是合资。

销售乏力,利润也不好看。2018年-2020年,上汽集团净利润分别为360亿元、256亿元、204亿元,实现了业绩“三连跌”。对于上汽集团来说,还有比这更致命的。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2021年11月12日消息,上汽大众召回部分2017-2020年款途昂530 V6汽车,共计18659辆。召回原因是发动机控制单元软件匹配,车辆处在经济模式(ECO)下滑行时,发动机转速可能产生波动,极端情况下可能熄火,存在安全隐患。

上汽国产最新消息(上汽陷负增长泥潭)(1)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央广网发)

时至今日,大家依然对上汽大众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记忆犹新。

2019年12月中保研碰撞测试中,上汽大众生产的途观L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A柱折断程度接近90度,获得P(较差)评级。2019款帕萨特280TSI商务版车型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也取得最低的P评级。

一代“神车”大众帕萨特神话不再。

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21年12月份,帕萨特从B级轿车市场月销2万辆的主力车型,下滑到月销量仅11901辆。最近,上汽大众为了年底冲量,又对帕萨特大幅降价,但今天的消费者还会仅仅为了便宜买单吗?

新品牌:“乱拳”打死老师傅

在新能源赛道上,上汽集团“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09-2015年间,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方面投入近60亿元,还在2018年推出了号称要走高端路线的纯电动SUV MARVEL X,然而,MARVEL X销量数据十分难看,上汽集团又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R,MARVEL X则升级成了MARVEL R。

2020年新能源汽车集体狂欢,上汽集团也按耐不住多年的压抑。

2020年底,上汽集团揭开了神秘的IM智己汽车的面纱,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浦东新区完成注册。2021年1月,智己汽车首次亮相,4月上海车展期间,40.88万的智己L7天使轮版上市,12月26日,官方宣布,智己L7 Beta体验版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交付。

尽管动作十分密集,但在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的夹击下,上汽智己已不可能占得先机。

回过头来看,目前在新能源赛道,上汽集团最拿得出手仍然只有合资的上汽通用五菱。2020年7月上市的车型宏光MINI EV已成为上汽集团的销量“新王牌”,但其单价只有某些新造车品牌的1/10,其入门级市场/微型车市场的品牌定位,也很难成为上汽集团下一个“现金奶牛”。

2021年11月5日,上汽集团宣布,新增一则对外增资,投资企业为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凡汽车”),注册资本为70亿元。从荣威推出的新能源品牌,到与荣威并肩,再到“改头换面”为飞凡汽车……上汽集团定位中高端电动市场的“R品牌”存在感不强,如今只得再换一个新故事来包装。

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王晓秋,同时也是上汽集团总裁,曾因打造了上汽旗下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名噪江湖。由此看来,上汽集团将“智己”和“飞凡”变成下一个爆款的野心不可谓不明显。不过,业内人士的看法却十分冷淡,“上汽新能源布局挺多,但多品牌较为分散,存在技术无法集中的缺陷”。

这一点,上汽的领导人不会没有察觉,但是,留给上汽集团放手一搏的机会,确实不多了。

新“合资”:市场主导新一轮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合资模式是主流模式,曾经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传统模式下,中方开放市场,外放输出技术和车型,合资车企需要完成的只是将成熟的车型国产化。

但这一模式也暴露出明显弊端。

比如,通过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关键零部件、品牌溢价等方式来赚取更多利润份额,对比同级车型的国产车,合资车在价格上的劣势凸显,汽车维修时的费用也明显高于国产车。

在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大背景下,新“合资”时代到来,市场主导的新一轮整合已经开启。

首先是政策上的进一步开放。2018年,我国放开新能源合资车企的股比限制,以当年取消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为起点,直至2022年,中国将全面放开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

市场也给予积极回应。比如在丰田和比亚迪的合作,长城和宝马、吉利、戴姆勒的合作,中方已经进入车辆设计研发制造,甚至核心零部件的环节中。虽然合资股比和传统合资车企股权结构没有区别,但合作的逻辑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在汽车产业新“合资”的过程中,中方的角色不再被动,而是在身份平等、合作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纯粹市场化的优势互补和利益置换,拥有成熟的量产技术以及较高的生产效率的车企,也成为更受欢迎的合资伙伴。

一边是新势力与外资的“蜜月期”,一边是传统车企和外资的“分手季”。

2021年,继东风裕隆、东风雷诺后,东风集团再失去一合资品牌——东风悦达起亚。据消息人士称,结束和东风、华晨的合作之后,于2020年4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雷诺,转而选择了与吉利汽车组建合资公司。

“起步过多依赖于合资,造成水土不服。做法上采取跟随策略,对创新的关注度低于跟随关注度。比如在对市场的预判方面,我们过多的相信自己对行业的判断,认为小型SUV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SUV。”在2015年上汽集团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陈虹曾经坦陈,“市场的力量远远强大于企业对行业的判断。”

如今,6年多过去了,上汽集团依赖合资板块坐拥汽车冠军的“躺赢时代”正在加速瓦解。时至今日,上汽是否还能通过市场再次证明自己的判断和实力?

“合资之王”接下来的路,依然充满未知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