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宇婴

我所知道的对杨柳的描述最早是在《诗经·小雅》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说,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画面既美丽又伤感。以后文人们常常不区分杨柳,而是把它们合写在一起,成为一个意象。

我的家乡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地方,是“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地方,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地方,也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地方,还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地方。那里是有柳树的。来到明州,惊喜地发现,在柳明园(Phalen Regional Park)和别的地方也是有柳树的。看来明州还不算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苦寒之地。

国外不为人知的小镇(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府的乡愁)(1)

柳明园是取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Minnesota, 也简称明州,所以这个“明”字,包含了两重意思。我在不同的季节去过柳明园。春天能够看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也感受到过“吹面不寒杨柳风”,和“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当然,因为明州是万湖之州,公园里肯定是有水的。于是也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夏天时,女儿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吟出“水光潋滟晴方好”。而我看到有人钓鱼,有人划独木舟,有孩子在水中嬉戏,有很多苗族人放着苗族的传统音乐开party, 恍惚中,居然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感觉。虽然地理位置是完全不搭的,但是繁荣,和平,人们安居乐业的意境是一样的。另外,柳明园虽然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还是有一点点类似荷花的水生植物。这种水生植物占地很小,而且由于品种不同,没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形态,但是好歹能解一点乡思。周邦彦当年看到荷花荷叶,写这首词的时候,也是想到了他的家乡——“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我从来没有在夏天的晚上去过柳明园。不知道是不是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柳明园按照明州的标准,游客众多,应该是不会“寂寞无人见”的。只是不知道苏轼写的是这景物的寂寞,还是他自己内心的寂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曾提到过“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不知道九百多年前苏轼的寂寞,和九十多年前朱自清的寂寞,以及现在的我在地球的另一半想到他们的寂寞,有没有类似的地方呢?

而在秋天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居然在水边看到过一只灰鹤。我和女儿正在争论到底这是真的还是雕塑时,这只鹤一飞而上,姿态优美,一下子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气势。林逋当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由于鹤与隐居,高洁,和仙人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不会去凡俗之地,所以我在想柳明园是不是也是一个好地方呢?我也很喜欢梅花,可惜还没有在明州看到过,如果有哪位朋友知道哪里有梅花,请一定告诉我。

我从来没有在冬天去过柳明园,那就穿凿附会地讲一点冬雪和柳树的关系吧。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漫天大雪,情不自禁地对儿子说,“这雪好像盐啊!”说完我马上把嘴捂住。唉,我又不是不知道咏絮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记载: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韩愈也有“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晏几道也有“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我怎么就只想到盐呢?转念一想,这雪细细的,晶晶亮,就是像盐啊,我说它像盐也没错。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东西,也是正常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国外不为人知的小镇(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府的乡愁)(2)

前面说到的寂寞,可能会被称作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后面说到的雪像盐,可能会被称作文化底蕴不够的市井之言。我觉得有寂寞,就是寂寞;我觉得雪像盐,也没有必要一定说是柳絮。而且鲁迅先生也说过“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所以我也不需要装腔作势,明明觉得那雪像盐,一定要附会风雅说成像柳絮。当然我相信谢道韫是真的觉得那雪像柳絮,她是天生的才女,根本不需要也不屑于装腔作势。而且雪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形态确实不同。比如今年四月十八日在双子城下的雪,我觉得就挺像柳絮不像盐的。只要做自己,就很好。否则让写出“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李白情何以堪?

柳,因为与“留”谐音,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告别和思乡的情景中。比如“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比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杨柳岸,晓风残月”“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之类的。难怪我离开家乡后,每次看到柳树,就会勾起少年时春游、野餐之类美好的回忆。所以我的思念,并不只是故乡故景,还有在故乡度过的那永远回不来的青春,那些记忆里的故事,那些老去和逝去的故人。而这些诗人们所怀念伤感的,应该也不只是家乡家人吧。

对了,这个园子还有一个湘江亭。湘江亭是仿照爱晚亭建的。亭子周围的景致与中国或者亚洲的风格非常类似,我猜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苗族人会在这个公园享受自然人文美景吧。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逛一逛这个公园。

总之我喜欢古诗文,喜欢柳明园。现在的感受可以引用下面一首诗来表达。这是“诗王”写给“诗豪”的。两个人是知音知己,惺惺相惜,志同道合,晚年时常聚在一起喝酒作诗,来往唱和。我不由发现,哪怕在2022年的春天,1200年前白居易的诗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责编:蔡矜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