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除了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这里游猎捕鱼之外,兴凯湖还是一片从未开垦的处女地。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在兴凯湖的湿地上,首先响起的是万鸟齐鸣的交响,在这2989平方公里的国家地质公园里,栖息着几十万只不同种类的鸟儿,这里也因此成为世界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这里的鸟类最大的天敌就是猎人饲养的猎鹰海东青。海东青,是古代满族先民对猎鹰的一种称呼。

风雪夜归人谁雕的:雕出辽东(1)

2005年的秋天,黑龙江省鸡西市政府组织了一支联合科考队,前去兴凯湖寻找海东青的踪迹。兴凯湖畔有关海东青的传说由来已久。1972年的春天,在兴凯湖湖岗新开流开荒的工人挖出很多碎陶片和兽骨制作的工具,陶片上的鱼尾网纹图案带有明显的渔猎文明痕迹,这引起了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注意。

新开流遗址是黑龙江省著名的新石器遗址,在1972年的发掘工作结束后,专家经过鉴定得出结论——新开流新石器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产生的年代距今大约六千年,年代与我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辽宁的红山文化相当。

风雪夜归人谁雕的:雕出辽东(2)

提起三十多年前的重要发现,当年参加新开流考古挖掘的专家们依旧难掩兴奋。1972年,新开流挖掘工作刚刚开始,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出土了。这是一个骨雕的鹰头,钩嘴、圆眼、长颈,制作得栩栩如生。队员们不禁大胆推论,它表现的形象可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东青。

风雪夜归人谁雕的:雕出辽东(3)

海东青是肃慎语“雄库鲁”的汉译,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即使在神鹰中,也是百里挑一,纯白色、天蓝色、纯黑色的皆为上品。康熙皇帝盛赞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传说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品质卓越不凡,其力之大,如泰山倾倒;其速之快,如雷霆震怒。由此可见,海东青在出身东北的古代帝王眼中地位非比寻常。

风雪夜归人谁雕的:雕出辽东(4)

千百年来,在北方狩猎民族中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意思是说,北方的名鹰,出自辽国东边的大海,而海东青是个中翘楚。海东青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堪称北国的空中霸王,其中以白尾海雕、金雕、虎头海雕等大型猛禽最为珍贵,一只成年的虎头海雕体重可达9公斤,翼展近三米。

风雪夜归人谁雕的:雕出辽东(5)

为什么海东青的形象会出现在6000年前的兴凯湖呢?学界普遍认为,满族的祖先“肃慎”在辽代改称“女真”,“肃慎”和“女真”实际上是同音,意为一种鹰。因此,鹰被认为是满族的图腾。而从考古学上已经得到证实的是,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地区、乌苏里江、松花江一带,是满族的发源地。乌苏里江流域的兴凯湖,孕育了最初的满族文明,从新开流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满族的先民就把苍鹰当作狩猎的神灵,以期望族人像海东青一样,威武有力,自由不羁。

风雪夜归人谁雕的:雕出辽东(6)

辽代的一张金画上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场景,画面上描绘了一对夫妻在帐篷中对饮的情景。帐篷,契丹语叫“窝而朵”,帐篷旁的车上停落着一只鹰,威武非凡,睥睨四座,这就是海东青。这幅画说明当时契丹人非常喜欢海东青,把海东青作为随身的神鹰饲养。

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的说法。女真人捕获海东青后,首先要拜谢有海东青有这样的魅力,见证了一个王朝的颠覆和另一个王朝的崛起。然而,对海东青的偏爱绝不止于这一代。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