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

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说,新时代殷墟考古坚持聚落考古理念引领,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力求揭示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文化。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发现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改变了以往对于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殷墟王陵区东区、西区外围各发现一条围沟环绕其外,突破了对于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是商代陵园制度研究的重大进展。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部分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考古研究将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3)

围绕殷墟外围区域多项新发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孔德铭说,辛店铸铜遗址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铭文铜器,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发现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进一步深化洹北商城周边聚落社会形态认知。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发现了由18座房址组成的3组多进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车马坑组成的墓地,出土刻“册”字铭文的多件青铜器,显示邵家棚遗址可能为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4)

在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说,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参与甲骨文文字学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国,著述卷帙浩繁,成为国际性学术课题,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多学科的结合,对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诠释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5)

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的重要成就,是学习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借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国家文物局将认真贯彻落实考察安阳殷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动殷墟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阐释传播工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6)

记者采访,探寻从殷墟考古

读懂何以中国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考古发掘有哪些最新成果和进展?殷墟和甲骨文如何实证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明有何深远意义?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7)

邵家棚遗址发掘区航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更加深入细致了解殷墟都城布局,逐步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

自1928年起,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陆续发现殷墟宫殿宗庙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以及与之毗邻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8)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每一项新发现都各有特色,解决了特定的问题,(让我们)对整个殷墟都城布局(包括洹北商城)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谈及此次通报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表示。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9)

邵家棚遗址K3车马坑出土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何毓灵向记者一一细数:道路系统解决的是都城内部的交通与功能区划问题;宫殿与王陵新发现突破了以前学术界对于二者固有的认识;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是手工业考古的重大成果;邵家棚遗址充分展示了当时一个家族族邑的状况;辛店铸铜作坊不仅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商周时期铸铜作坊,且其位置大大超出了学术界对于殷墟传统范围的认知,对研究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大邑商”真实内涵意义重大;陶家营遗址是洹北商城的二级聚落,为研究商代中期社会结构、资源供应等提供了关键证据,更首次发现了商代中期的完整墓地及大量青铜器。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0)

图为陶家营遗址M12墓葬出土器物组合(拼版,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1)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持续推进甲骨文研究,更好解答“何以中国”的文明起源问题

此次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冯时介绍了殷墟甲骨的上述三次重要发现: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甲骨文既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开启了殷墟90多年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历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

“中国文字虽然经历了甲骨、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2)

系统全面细致的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

扎根殷墟考古发掘一线已20余年,何毓灵是最熟悉殷墟的人之一。在他看来,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殷墟就是主干,由此延伸、扩展、追溯。

“系统、全面、细致的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殷墟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深入了解殷墟,才能准确把握中国早期文明的核心要素和内涵。”何毓灵告诉记者,郑州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两周城址性质的确认,离不开以殷墟为基点的比对与辨析。同样,周边区域青铜文化,如草原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门文化等性质与年代的判断,以殷墟为坐标和参照,其年代与内涵才能更加清晰。

“考古发掘已充分证明,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交往交流,让殷墟文明不断向外扩散与传播、向内吸收与融合,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何毓灵说。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3)

陶家营遗址M12墓葬发掘出土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10月28日,在河南安阳考察了殷墟遗址,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殷墟总面积在36平方公里左右。1928年至今,发掘面积仍不到总面积的5%。”何毓灵说,对殷墟遗址来说,甲骨上虽然留有记载,但总体内容比较有限。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殷墟,主要还得靠“解剖麻雀式”的考古发掘。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4)

认识殷墟离不开考古,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离不开考古。几代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孜孜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为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关键问题提供珍贵实物证据。

目前,殷墟考古发掘活动仍在继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源头密码,仍待一一破译。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5)

河南卫视通过影视节目

弘扬传播殷墟文化

河南卫视致力于发掘传播殷墟文化,以影视艺术美学创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解码中华民族闪耀时刻。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邀请新华网记者许丹睿和演员陈坤作为文明探索人,深入殷墟等六大考古现场,去到从未对外开放的库房与考古现场,带领观众解密六大历史谜团,寻找民族文化的高光。该片共12期,9月2日起每周五19:30播出。

在《2022七夕奇妙游》舞蹈节目《今又鸮声起》中,主创团队围绕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郑振香在殷墟妇好墓发掘妇好鸮樽的故事展开。《今又鸮声起》以一场考古发现为切入点,以甲骨文为线索,通过舞蹈的形式串联还原出武丁与妇好的凄美爱情。同时,也将塑造出妇好“祭司、战神、母亲、王后”的四重身份。

殷墟考古发现的主要成果(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有了新发现)(16)

主创团队采用XR技术,让舞者在巨大的妇好鸮尊之上翩翩起舞,以此表达文物为我们营造的历史空间,以及历史人物给我们传递的精神力量。让观众穿越时空看到大祭司、女战神——妇好的传奇一生。甲骨文也为我们还原出“商王武丁”与“战神妇好”从相识、相知到天人永隔的刻骨爱情故事。

综合自人民日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华社、央视新闻、国家文物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