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是一种小型吹奏乐器,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在乐器分类上属于自由簧的吹奏乐器。其发声源是长度介于1.5~3.5cm的簧片而非空气柱。

口琴主要分为独奏口琴和合奏口琴,各自又有不同种类。其音域依种类、调性不同而略有差异。作为旋律性乐器,口琴可以吹奏至少两种和弦,高水平的乐手可以在口琴在遵循口琴结构的前提下同时吹出两个相对独立的声部。因其小巧的体积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19世纪,欧洲乐匠们开始尝试用金属簧片来代替Sheng中的木质簧片。大约在1820年,一名叫Christian Friedrich Buschmann的年轻乐匠打造出了第一支采用金属簧片的口琴(当时称为Aura)。这种Aura以它独特的魅力而受到音乐家们的广泛好评;但当时的A-ura却只有吹音,而没有吸音。

大约在1825年,欧洲人Richter发明了一种乐器,成为了现代口琴的雏形。该乐器拥有10个吹孔和两张簧板,每张簧板上由10片簧片。这样,在每个吹孔上通过吹气和吸气都可以发音,Richter所选择的这些音符也就是全音阶口琴(Diatonic Harmonica)的音阶排列,有时也叫做标准Richter音阶。

口琴起源于德国,民国9年(1920年)左右传入中国。20年代中国市场销售的口琴以德国"和来牌著称。30年代,中国始有自己的口琴制造工业。民国20年8月,台湾省籍机械工程师潘金声及李志云、陈朝裕等在上海哈同路(现名铜仁路)开办国内第一家口琴厂-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孔、10孔小型玩具口琴。民国 22年3月,该厂生产的20孔”宝塔牌”口琴正式问世,成为中国第一批国产口琴。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此作了为国争光题字,次年,取其中国光作 为产品商标。从此国光牌”口琴的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民国24年,黄贻清与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职工开设大中华口琴厂民国28年,陈德茂开办中央口琴厂;半年后,又有陈文楠开设上海口琴厂。此时,上海生产口琴的从业人员约100人,年产口琴10万支左右。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口琴厂、上 海口琴厂和大中华口琴厂相继关闭歇业,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被德国和来洋行买下,改名为中国新乐器昌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 上述厂家相继复业。民国34年5月,上海从事口琴生产的大小企业38家,除 8家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成品外,其余大多是生产零件或为口琴厂调音、 装配的小作坊。这些工厂中,中央口琴厂生产规模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生产,并另辟蹊径,于民国35年聘请口琴演奏名家石人望为监制人,生产石 人望牌”口琴,产品也由原来单一品种向复声发展,市场声誉较高,且有部分产 品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民国36年底中央口琴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在闸北 永兴小马路105号扩建厂房1100平方米。民国38年,潘金声又开设华侨口琴 厂生产口琴。建国前,上海共有口琴专业生产厂8家,有近30家设备简陋人数 不等的半制品加工、零配件加工厂,年产口琴20万支。建国后,上海的口琴生产迅速发展,最高时全业有46家,职工200人1949年12月15日,中国新 乐器厂昌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改为华东工业部国光口琴 厂,后改称地方国营国光口琴厂。中央口琴厂于1954年7月作为闸北区第一批 公私合营试点单位参加合营,生产逐年提高,1958年兼并了光明、华侨等口琴 厂。1960年,上海口琴业产量达219.万支。经过调整兼并,60年代,上海仅 存中央口琴厂(1966年改名为上海口琴一厂)和国光口琴厂2家。1966年,上海 口琴一厂有职工400人,年产大、中、小口琴670万支。1978年,上海市文教用品工业公司所属乐器行业归口市手工业局,其时国光口琴厂已转做军工产品, 口琴一度停产,调整归口时仍留在上海市轻工业局。70年代末,国内外市场对 口琴的需要量增加,当时唯一生产口琴的上海口琴一厂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扩大口琴的生产能力,市手工业局决定以上海口琴一厂为主,吸收闸北区手工业 局的中兴五金电器厂、上海新兴机械厂(均为集体所有制工厂),于1980年成立 上海口琴总厂,扩大生产口琴。当年产量达到1646万支,其中出口977.58万 支。1984年,因市场需求量下降,总分厂体制不顺,总厂解体。为了保持客户 联系,上海口琴一厂改名为上海口琴总厂,中兴五金电器厂改名为上海东方乐 器厂,上海新兴机械厂恢复原名。在此期间,上海市轻工业局所属国光口琴厂 军工任务结束后,部分恢复生产口琴。至此,上海有国光口琴厂、上海口琴总 厂和上海东方乐器厂等3家口琴厂,商标为"英雄牌”、国光牌"、敦煌牌”、 上海牌"、"百灵牌"和"友谊牌"等7种。上海口琴总厂生产销售量占上海口琴生 产销售总量的75%。1990年,上海口琴总厂扩建厂房,占地面积7694平方米, 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同年底,该厂共有职工614人,年产68种花色、40 余种规格的大、中、小口琴1000余万支,其中外销695万支,是国内最大的口 琴专业制造厂(国光口琴厂、上海东方乐器厂年产口琴各为100万支左右)。口 琴生产初期,基本是手工操作,仅有几台冲床之类的简单小设备。其中琴格用 木材制作,工序繁多,且易受潮变形,影响吹奏效果,成本也高。1955年开始 用胶木琴格取代部分木质琴格,1956年用塑料琴格取代大部分木质琴格,缩短 生产周期,提高产品标准化。1958年前后,上海口琴业经过调整兼并,生产规 模不断扩大,特别是50年代末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自制各类音簧机床,革新 成功各类模具,又购置注塑机和有关设备,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半自动化,使 音簧零件和金属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工序简化。1990年,上海口琴总厂共有各 类设备358台。60年代前,上海生产口琴凭听觉核对标准音。1964年,轻工业 部制定口琴生产标准;1965^1990年,上海口琴业又先后4次修订行业标准, 自制、购置和引进一批口琴生产监控、检测仪器,建立系统的质量检验网络, 使口琴的质量稳步提高。上海口琴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努力增加新品种。50 年代以来除木格口琴外,增加了电玉格口琴、24孔玻璃格口琴、15孔对头倍司 口琴、16孔单面印铁口琴、24孔月亮型口琴和受儿童欢迎的8孔香蕉形玩具口 琴等。80年代,上海口琴总厂投产的新品种有欧式半音阶口琴、欧式12孔20 音口琴、轮转多调复音口琴和大倍司塑格口琴等,其中"百灵牌12孔48音半 音阶口琴可通过推进揿扣移动音板实现变音,解决了一支普通口琴不能同时吹奏升、降音的缺陷。80年代后,上海口琴总厂的口琴获部市级以上质量奖3项, 其中”友谊牌”口琴于1983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质产品,“百灵牌和上海牌"口 琴于1984年分获上海市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国光口琴厂的英雄牌24 孔木格口琴、"英雄牌电铝壳木格口琴于1987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 国光牌24孔塑格口琴于1990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该厂外销产品用"英 雄牌”,内销产品用国光牌)。生产口琴的主要原料是铜带、不锈钢、铝、聚 苯乙烯和木材。1956年前,均由生产厂自行采购。1956年后由国家计划分配供应。1984年后,实行自行采购。座板、盖板和音簧所需的铜带由上海乐器铜材厂加工。建国前,上海口琴由生产厂自行销售。1956年后,改由上海市文化用 品采购供应站总经销,销量稳步上升。160年共销售219.4万支。1962年,上 海市体育文娱用品工业公司所属的乐器经理部成立后,加入口琴销售行列。 1970年销售621.33万支;1980年销售1646.4万支,其中外销977.58万支。 1990年,上海口琴总厂共销售口琴110万支,其中出口695万支,销往东南 亚、欧美和拉美各国。

网上最火口琴品牌国光(光华国光牌口琴)(1)

网上最火口琴品牌国光(光华国光牌口琴)(2)

网上最火口琴品牌国光(光华国光牌口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