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进农村:精品项目下基层(1)

今年3月以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牵头策划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创作征集了一批精品教案、剧目、图书、挂图,遴选培育了一批基层宣讲能人、志愿服务团队、媒体挂点记者,目的就是要推动精品项目资源激活、整合、下沉、互动,为基层文明实践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内容支撑、人才保障。

5月6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6日-8日,全省200余名文化工作者、宣讲能人及行业骨干组成5支志愿服务分队,分赴广州从化、韶关乳源、惠州博罗、东莞中堂、江门台山等地开展文艺展演、百姓宣讲、惠民服务等活动,将精品项目送到群众家门口。

各地各部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持以真情服务基层、以精品奉献人民,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的精神大餐和惠民服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广州从化

文明新风吹进农村群众心坎里

“感觉时代变了,生活原来这么美好。”家住广州从化鳌头镇鳌山村村民周福荣看着台上《奔跑吧 追梦人》的表演这样感慨。节目以戏剧演唱的形式,讲述了护士、运动员、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6个职业各自的故事,并以他们之口介绍了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上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走进广州从化,为当地村民送上丰盛的精神大餐。

嘹亮歌声唱响美丽乡村

“老百姓最美,老百姓最美,平凡的劳动树起不朽的丰碑……”在从化西塘村,情真意切的歌声,让现场不少群众一起随声唱和。作为演唱者的国家一级演员唐彪走到他们中间演唱,歌声不断熏染群众。唐彪说,人民群众是文艺表演创作的最根本来源,也是文艺表演者最好的老师。

唐彪告诉记者,创作这首歌的初衷就是要赞美老百姓的辛勤劳动,把这首歌带到他们身边唱给他们听。“一定要唱最接地气的歌,把新的风尚传扬到群众中去。”

活动现场,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今年83岁高龄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跟老搭档何宝文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广州好人的事迹。

“文艺表演一定要紧扣时代主题,这个‘好人之家’的节目从前期查阅资料到后期修改,花费了超半年时间。”黄俊英表示,从化这些年变化很大,不仅道路通畅了,环境变好了,而且村民们的个人素质提高了不少,“请”“谢谢”这些话用得多了。“这让我们更有责任把正能量传给他们,让新风气在基层传播。”

这样的文艺表演在从化西和、西塘、莲麻3个村陆续展开,广受村民好评。记者了解到,在“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期间,来自广东省和广州市的表演团体在从化展演超20场文艺表演,让村民从文艺表演中感受乡村文化与文明。

目前,从化区统筹配套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100多个,系统构建了1个实践中心、8个实践所、221个实践站,覆盖全区的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如今,依托从化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举办了多场全区性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精品演出。

用生活化的方式“种”文化

铺纸,倒墨,执笔……不一会儿,一个“福”字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是一堂特别的书法培训课,正在村民的围观中开展。

“以前的老先生喜欢研墨,现在用普通墨汁就可以,但如果要进行艺术创作,就要动手研墨。”广东省文化馆副研究员麦时炜从笔墨纸砚讲起,“研墨很讲功夫,脾气暴躁是不行的,墨容易断,一定要温柔,好像磨豆腐花一样。”

“写字一笔不要太直,要有弯折才有美,就像人生一样,太直就一眼能看到底,缺少生趣。”麦时炜借书法喻做人又引来不少人纷纷点头。

鳌头镇党委委员李嘉宏认为,用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方式,将文化“种”在当地,才能“种”到群众心坎上,村民将现场写好的“福”字带回家,也把文化的种子带到了田间地头。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下面哪种行为是在遇到纠纷时不可以做的?”在志愿服务摊上,普法进基层志愿服务队正在耐心为群众讲解法律题目和答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动人故事带来阵阵暖流

“真了不起,我一定要跟他们合张影。”5月8日上午,“一场百姓宣讲”给下起了濛濛细雨的从化莲麻村带来了阵阵暖流。在现场的莲麻村村民邓大姐连连称赞道,“这些动人的事迹让大家感受到了国家发展中平凡人作出的贡献,今后一定要做好本职的事,为建设美丽乡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白天鹅宾馆房务部宾客关系总监张丹凤用亲身案例讲述自己的信念,“曾经家人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要当服务员,但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在我看来,这是社会大众对于我们基层服务人员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责任。”张丹凤表示,一定要把新时代的新风貌带到农村基层,让父老乡亲们都能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此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韶关乳源

志愿服务让瑶乡文明焕发新活力

5月8日上午,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世界过山瑶风情园里,来自韶关学院的学生们用充满瑶族特色的舞蹈节目《走山的儿女》,引来满堂喝彩。这仅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在瑶乡的一个缩影。

“希望以后能多些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百姓多多获益。”东坪镇雕子塘新村村民黄世葆表示,此次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与村里的文艺志愿服务相结合,不仅让村民们有机会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更改善了村里的风气。“现在欣赏舞蹈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村民的精气神都变了。”

瑶乡飞来一群“金鸪鸪”

立夏的乳源山区气温稍低,但挡不住群众的热情。在东坪镇雕子塘新村的百姓舞台上,记者看到了数名来自本村的村民身穿瑶族特色服饰,用优美的舞姿表演舞蹈节目——《瑶乡飞来一群“金鸪鸪”》。舞台下300多名瑶汉同胞纷纷敲打自己手中的加油棒,发出阵阵喝彩。

2019年3月,县委宣传部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引入高校人才资源,在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了全县首个“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实践基地。从成立文艺帮扶志愿队开始,韶关学院与乳源达成了互补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用专业的文艺知识为乳源培养优秀的文艺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深入瑶乡中找到艺术创作的灵感。”韶关学院青年舞蹈老师赵勇对记者说。

“勉腾勉”让志愿服务本土化

“香蕉李要用有机肥种植,土壤要盖过花果一尺。”在大寮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中,来自乳源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志愿者正在教导村民们如何种植香蕉李。“听完志愿者们的指导,让我跃跃欲试,我现在就回家自己动手尝试种植。”村民赵新顺说。

在瑶语里,“勉腾勉”的意思是人帮人,这句话不仅展示了乳源过山瑶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更为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找到属于瑶乡的根基。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让大寮坑村村民享受到了省志愿者的优质服务,更充分发挥了大寮坑村当地志愿服务队的功能,以8支志愿服务队,从文艺、医疗、农学等多个角度为村民们提供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获得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大寮坑村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志愿服务活动。”游溪镇挂村干部肖璐告诉记者,为了让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大寮坑村以瑶语“勉腾勉”为主题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以互助会的形式探索出高效、便捷的互助模式,在村中形成了互帮互助互信的文明新风尚。

志愿服务为文明实践注入动力

“这次‘七个一百’活动的开展,给村民送上了精彩的宣讲和展演,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励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谈及此次活动,东坪镇雕子塘新村村委干部赵云华说。

在乳源,记者发现,从“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培训班,到瑶族刺绣培训室,再到“勉腾勉”志愿互助会,处处可见志愿服务的影子。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伟成告诉记者,近年来乳源全县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优势,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注入动力与活力。

邓伟成介绍,目前乳源的志愿服务是“一体化”布局,已经构建了层级管理的纵横实践网络。全县先后建立起纵向涵盖县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共设立了1个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50个实践站,126个实践点。

惠州博罗

在家门口享用精神文化大餐

车沿着大道开,转入观背村,只见两层高的玻璃房,一块“观背书吧”的牌匾高挂在大门上。这里是博罗县观背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一场百姓宣讲,一场广场集中展演,一批惠民志愿服务,一次“种文化”培训,一次走访慰问,一次“面对面”访谈……5月7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博罗分会场活动正式启动。

文化氛围浓了 邻里关系好了

治疗疟疾是世界难题,如何将中国成功抗疟经验推广到非洲国家?在观背村书吧,宣讲人、羊城晚报记者王倩分享了中国青蒿素助力非洲抗疟的故事。

在宣讲中,王倩还讲述了李国桥以身试药,两次往自己体内注射疟原虫,第二次甚至留下了遗书,只要求逝世后在花圈上画上一只疟原虫等众多细节,这让现场不少人动容。

得知有场宣讲会,村民张月英早早来到书吧。谈起李国桥的抗疟故事,她数次哽咽落泪,“李老的无私奉献精神勉励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服务社会。”

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雄告诉记者,在观背村,类似文化活动不少,村民参与积极性也很高。“每逢假日,书吧内挤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和小孩,村子里的阅读氛围好多了。”

有人会好奇地问,一条城中村为何能生产出美味的“文化大餐”?郑国雄解释,这是因为观背村走上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亮出了“文化部落”的新招牌,才实现了华丽转身。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以前村民形容观背村的一句顺口溜。2015年,村第一书记陈湘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劝说村民,希望他们把破旧的老房子腾出来,然后租给进驻的团体协会打造为“文化部落”。

不久后,村子里来了第一批文化团队。直到今天,张月英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村子里多了400多幅、2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原本墙体脱落、长满苔藓的老房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都是受村容村貌的改变影响,郑国雄说,现在村民的笑容多了,邻里关系变好了,村里的年轻人比以前更愿意帮人了,“遇到矛盾冲突,大家懂得相互谦让”。

打造品牌 志愿服务常态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惠州分队刚刚参加完博罗县分会场的百姓宣讲活动,就前往广东省五星级志愿者、“惠州好人”李海云的住处慰问,不料却“扑了个空”。

1个小时后,李海云匆匆赶来。原来,上午9时许,李海云接到一通电话,平日里私交甚好的一名82岁“空巢老人”称自己胸闷,情况危急。放下电话后,李海云前往老人住所,为老人进行一番理疗,并将救心丹送给老人,待老人病情缓解后,她才离开。

听完解释,在场的人纷纷为李海云的志愿者精神点赞。

李海云是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的会长。1996年,她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医生甚至告诉她最多还能活5年。但是,她不服从命运的安排,一边积极治疗,一边投入志愿服务,“延长生命的宽度”。

在博罗县,志愿服务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博学公益服务队的理事罗碧花便是其中之一。在石湾镇公园,正在参加惠民志愿活动的罗碧花忙着吆喝,“免费剪头发、剪头发。”

5年前,罗碧花开始招募专业理发师进入义剪团队,定时开展志愿服务。有时,遇上行动不便的人,罗碧花还带队上门服务,为老人家免费剪头发。

“志愿服务做得好,需要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接送孙辈返学途中,罗碧花发现学校周围车多人杂,家长一哄而上,不守秩序。为保障孩子的安全,她组建了一支护学团队,到学校周边维持秩序,“不管刮风下雨,我们都在那。”

现在,罗碧花将志愿服务当事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服务社会,我很知足,人家都说,我越活越年轻。”

东莞中堂

“看演出的人多了,打牌的少了”

当88岁的陈志杰拄着拐杖走向志愿服务摊位,60岁的志愿者谢艺明迎上前去,搀扶他坐下,帮他脱下外套量血压,量好后又为他穿好外套。“146/94,您的血压有点高啊。”一旁,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的志愿者提醒……这是发生在中堂镇“一批志愿服务”活动上的一幕。

5月,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走进东莞中堂镇,为基层群众带来惠民便民的志愿服务、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新颖实用的技能培训、催人奋进的百姓宣讲。

平均每10人就有1名志愿者

“这边可以量血压、验视力,还有省医的医生坐诊;那边可以免费剪发。”尽管已是花甲之年,谢艺明步伐矫健一点不输年轻人。在5月7日中堂镇中堂村中心广场,他和青年志愿者一起跑前跑后,不断为参加活动的村民群众“导航”。

义诊摊位上,广东省人民医院“90后”医生温惠红和她的同事们正在接受村民咨询。虽然刚工作一年,但温惠红已是“入行”9年的“老志愿者”,服务群众驾轻就熟。

除了中堂,东莞其他地区群众也将享受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作为“七个一百”东莞分会场子活动,“文明进社区,志愿我先行”百场志愿服务行动进社区(企业)也于5月6日启动。致力打造“志愿之城”,东莞的志愿服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注册志愿者人数目前已超百万,占常住人口的12%。仅中堂镇的志愿服务队伍就达54支,有志愿者12211名,平均每10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家门口就能看高质量演出

“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百花齐放百鸟鸣,冲难关,破险阻,强大的精神力量来鼓舞。跟党走,有自信,实干兴邦向前进。”在“七个一百”东莞分会场主题晚会上,广东省文联带来的音乐快板《高歌颂党抒豪情》节奏欢快、引人奋进,台下不少观众不禁跟着打起了节拍。中堂镇自创粤曲节目《龙舟结良缘》则让观众大呼“接地气”。

“95后”青年吴健沛告诉记者,这种把曲艺和龙舟相结合的形式让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

中堂镇委委员黎锡浩表示,中堂作为中国龙舟之乡、曲艺之乡,龙舟和粤曲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因地制宜,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希望让传统项目焕发新光彩,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用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吸引他们参与进来,《龙舟结良缘》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平时,镇里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中,群众自排自演的节目也是主力军。“我们基本不用向外面购买节目,因为村民可以自排自演,演出效果还不错。”三涌村的胡婉霞告诉记者,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后,各种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序了,而且有了专业指导,水平提高不少。

村民直呼“种文化”培训实用

“希望这样实用的培训以后能经常举办,把更多新知识新理念带到基层!”5月7日,“七个一百”项目之“种文化”培训结束后,鹤田村的洪广文竖起了大拇指。当天,广东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宋玲、省文化馆舞蹈干部王忆佳,分别就“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和“广场舞欣赏与编排”为中堂文宣工作者和基层群众进行“零距离”培训。

听了宋玲的培训,洪广文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有两个小孩,大的读初一,小的才2岁半。大宝一直不爱看书,我们很头疼。听了宋老师的讲座,才知道原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最重要的年龄段是3—6岁。接下来一定要多引导小宝阅读,早早培养好习惯。”

江门台山

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吹进侨乡

“参加志愿服务既能帮助他人,又能提升自己,很有意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首场展演活动现场,台山市义工联秘书谭慧娴一边派发志愿服务宣传资料,一边耐心地解答群众的问题。

5月7日至8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江门台山市分会场活动举行。多场活动为基层群众献上精彩的文化大餐和多类型的志愿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吹进侨乡百姓家。

文明实践接地气、有底气

“以前要在电视上看演出。现在,我们在镇上就可以看到高水平的演出了!”首场展演活动举办时,家住江门台山端芬镇的村民梁婉玲特意约上朋友到梅家大院看演出。精彩的节目传递着生活文明,让梁婉玲不断鼓掌。

在梅家大院,省志愿服务队和台山青年志愿服务队、学生志愿服务队、巾帼维权志愿服务队等还联合开展了健康医疗、法律援助、科学普及等惠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从展演到志愿服务,每一个场景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收获感与幸福感。“这次活动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面貌、新风尚,也感受到了台山的乡情文化,我希望有更多好的歌曲,唱出台山的新风貌,带给基层的朋友们。”台山民歌《接妹还》的演唱者蔡道忠说。

互动交流汇聚强大合力

“以前没了解过这些技术,今天大开眼界!如今,我们做文艺工作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更大的发展了!”在台山市举办的“种文化”培训活动上,台山市文化馆旗袍秀学员郑结兴高兴地说。下课后,郑结兴还和朋友交流了学习心得。

“种文化”培训活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台山分会场活动之一。“这里的群众很热情,我觉得培训的氛围和效果不错。”培训结束后,不少文化工作者争相和陈剑晖进行讨论交流。“这次来到台山,一方面是希望把我们好的经验做法带给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加强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交流,收集来自基层的好的经验做法,并进行推广,共同推动全民阅读。”陈剑晖说。

在和当地的志愿者交流经验后,广东省应急救护志愿者培训基地队长徐暐杰认真记录了台山开展志愿活动的“秘诀”。“在活动中,我们除了为群众提供服务,还和当地的志愿者交流了基层志愿服务的方法。”徐暐杰难掩兴奋。

让新时代精神文明传播海外

“好看!节目很精彩!”上个月从美国纽约回到台山探亲的侨胞伍阿姨看完展演活动的节目后,竖起了大拇指。在活动现场,伍阿姨还把每个节目录成小视频,分享给远在美国的亲友。

突出侨乡特色,台山抓住“侨”味、“乡”味、“趣”味、“情”味,激发海内外台山人的家国情感,广泛传播新时代精神文明,不少侨胞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魅力并正逐渐参与其中。

学校是台山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台山已组织台山与澳门学生到南粤古驿道台山段及沿线著名景点开展“研行驿道”活动,通过参观深入研学侨乡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银信文化等特色文化,让广大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激发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下一步,台山还将打造江澳青少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学旅行基地,挖掘盘皇岛及周边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子了解台山文化、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

文明新风进农村:精品项目下基层(2)

来源:南方网

校对:彭令辉 编辑:肖声扬

责编:邓小敏

文明新风进农村:精品项目下基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