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出自我国北宋文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宁可吃饭的时候没有肉吃,也不愿住的地方没有竹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

可以说这句话,苏轼通过对竹子那种与生俱来的高雅风骨的赞美,表明君子要有像竹子那样的骨气。

《于潜僧绿筠轩》

宋 一一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那有扬州鹤。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

竹子被认为是有气节的象征,不肯折腰,在植物中被称为君子。所以宁可吃的饭里面没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气节,人活一口气,活着就应该像竹子一样有骨气。

竹子作为四君子之一,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从外形来看,竹子空心,象征谦虚,生而有节,被视为气节的象征,“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是诗人对它的赞美,向来有“君子比德与竹”的美誉,汉代苏武牧羊时所持的汉节,就是竹子所制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4)

竹子特别顽强,在极恶生存条件下,都能生长。它生命力旺盛,小小的一丛几年以后就能蔓延成一大片,而且四季常青,是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被郑板桥赞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由于竹子的这些品格,受到人们的推崇,许多人以竹子自比,还喜欢在居所周围种上竹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5)

“不可居无竹”是说住的地方附近要有竹子,也可以在周边栽种竹子。现在农村,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家会将竹子栽种在房屋两侧和后面,让房屋周围四季常青,带来美的享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6)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作者借物咏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感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7)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