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张羽程 吴婷 许琳

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那么,从评估角度来看,目前师范教育与其它高校教育有着怎样的差异性?采取统一性的评估评估体系会给师范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制约?如何来为师范教育构建专门的科学评估体系,促进我国师范教育走向高质量?

带着这些问题,3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高校教育界相关人士。

师范教育有着十分鲜明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学科、本科教育、学位点以及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等系列评估工作,但现行的评估标准体系未能充分考虑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加快构建新型师范院校评估体系,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朱晓进看来,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学科性质以及组织架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殊性,因此需要相适应、相匹配的评价办法和评估内容,其中构建科学、广泛、适切的师范院校评估体系尤为重要。

“师范教育是面向教师职业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所以,与一般的专业不同,师范教育很难被认定为一个专业,而更像一个学习领域。”多年从事师资培训教材研究和师范教育的常州市政协委员、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学部副主任臧志军说,在这个领域中,既有专业学习的要求,更有教师职业的要求。

打造优质教育的对策(如何让科学评估促进师范教育走向高质量)(1)

江苏理工学院全国职教教师培训中心承担的传承泥皮壁画技艺项目。(受访者供图)

臧志军告诉记者,在现实情况下,师范生一般要用1/4的在校时间学习师范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与强度自然不如同一专业的非师范生。因此,在专业和学科评估中,如果用同一把专业主义倾向的“尺子”来衡量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其结果往往得到“师范教育质量不高”的结论。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德方研究员认为,无论是普通师范还是职技高师,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主力军,占据其主导地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学科专业 教育专业”的专业特征。即教师教育专业天然具有“复合型”特征,既有某个专业的学科知识,也有教育学科知识;既要懂得专业的实践技能,又要掌握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能。

李德方认为,这样的专业特点内在地决定了传统的学科评估、教学评估、学位点评估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评价体系并不适用。必须要在其基础上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特点进行适应性改进,进而构建新型师范院校的评价体系,否则就会导致师范院校“削足适履”,不仅评价的初衷难以达成,严重的甚至南辕北辙,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不合理评估对师范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牢牢牵住师范院校评价这个‘牛鼻子’,设置更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更合理的评价方式、营造更绿色的评价生态,引导广大师范院校培养出充满教育情怀、掌握教育技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李德方说。在教师素质、能力中,师德、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

打造优质教育的对策(如何让科学评估促进师范教育走向高质量)(2)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对师范生开展板课堂实践等教学能力训练。(受访者供图)

臧志军告诉记者,师范院校分类评估改革的方法应该是弱化专业主义倾向、增加职业主义倾向,即对现有的专业主义倾向评估标准与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同时针对教师职业特点开发新的评估标准与方法,使评估真正贴合师范这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这既是改革的难点,也是未来分类评估改革的方向,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学转向了应用技术型,越来越多的高职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开展与职业要求相关的评估已势在必行。

江苏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胡冰认为,当前的评价体制,更为强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对学生培养质量及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一些不合理的评价与评估,已经对师范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前些年的教师招聘(特别是职业师范的招聘)中许多用人学校更倾向于非师范的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好、专业能力更强。这一情况表明对师范生的分类学习评价和对师范院校的分类院校评估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臧志军说。

江苏理工学院校长崔景贵认为,高校在完善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突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及特色发展,不仅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考察,更要加强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包括毕业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后的学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状态与程度、教师职业素养、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同度等。此外,制度的建设将更重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紧密关联,使专业建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行业要求。

培养“好老师”要从强化科学认证开始

2017年, 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中学、小学、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八个方面对师范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目前,已成为师范院校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胡冰介绍,新的认证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并致力于对毕业生们通过专业学习后的学识和技能作出有效评价,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促进教师教育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也会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胡冰认为,培养好老师要从师范类专业科学认证开始。目前,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已成为制度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今后,师范类专业的建设将不仅要考虑与“认证标准”的衔接,也要考虑突出自身的内涵建设及特色发展,两者相互融合,以“标准规范”为基本要求,以“内涵特色”为发展方向,促进高校明确专业定位、发挥专业优势、优化专业布局,更新教师教育办学理念,提高师范专业建设水平。

朱晓进提出,要根据师范院校的分类定位,制定和构建有针对性的评价办法,评价指标,在各项评估中充分嵌入教师教育内容,开展符合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布局特点的评估;要细化师范院校学科教育方面的成果指标,在各项目评估中强化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的评价内容,强化对学科教育类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评估,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全面科学地对师范生的教育能力以及支撑条件进行指标设置。

朱晓进还建议,要加大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维度的权重,把立德树人、教学能力、教育实践等作为教师培养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要把培养人民教育家、特级教师或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数量作为指标,真正彰显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对社会的贡献度。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