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姓宁,我妈姓王,所以我自幼(3岁)就觉得宁王才是我的名字。

前几天看了一个日本鬼片《仁科受难记》,在日文中,仁读作宁,仁科读为宁科。仁,真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汇,代表了君子最崇高的境界。

不过对于精通经史子集的我而言,从历史角度看,宁王却更有来头。

宁,nin,最古老的文字存在于苏美儿楔形文字之中。国际主流苏美、亚述学学者认为这个字的表意为queen,或者夫人。但我个人的研究和观点,还是认为它可能是个姓氏。

历史上骂宁王的是谁(宁王小史)(1)

吉尔伽美什之母宁松

历史上骂宁王的是谁(宁王小史)(2)

楔形文字的宁/寧

在华夏文明之中,宁的含义,就是文。

在周朝,宁王谓开国受命之王。也就是说宁王便是周文王。所以宁王爱八卦,自己才那么喜欢做新闻。

《尚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此句是说,用文王留下的大宝龟占卜,卜问天命。

郑玄曰:“受命曰宁王。”

孙星衍疏:“郑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宁王'者,《君奭》云‘惟宁王德',郑注云‘宁王者文王也’。

又注《洛诰》云‘周公谓文王为宁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文王,“宁”当作“文”。参阅曾运乾《尚书正读》。

所谓《洛诰》周朝准备在洛邑(今洛阳)修建都城,召公已经勘查好了宫殿、宗庙、朝市等重要建筑的选址,周公也前往营建洛邑,派遣使者迎接成王前来,把所占卜的吉祥预兆报告给成王,史官为此写下了《洛诰》。

宁王在以后多个王朝也有册封,比如唐朝、宋朝、辽代、元朝,最有名的是明朝。

其中,唐朝的宁王是唐玄宗李隆基之长兄李宪,唐睿宗李旦嫡长子,本名李成器,李旦登基后为太子,但其弟弟李隆基因为政变帮其父李旦夺权,功劳及声望很大,于是李宪把太子位让给了李隆基,封宁王。善音律。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让皇帝。

明朝的宁王是宁献王朱权(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齿序第十六子,卒谥献,又称宁献王。

朱权15岁时,朱元璋为防御蒙古,封朱权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与燕王朱棣等王子节制沿边兵马,称宁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进军南京,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前,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经过四年战争,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了政权,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权恃“靖难”之变有功,颇骄恣。朱棣即位后,非但只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还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朱权时年25岁。

朱权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托志冲举,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朱权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

朱权百余种著作中,可归入道家的超过三分之一。其中许多已经失传,但最重要的一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幸而存世。对此书的内容这里不作全面述说,只说其中表达的朱权思想的一些要点。

首先是表达他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道教。在序言中他说:

自有道教以来,三皇建极,五帝承天,其奉道而修天道者,其教之事物有未备,言奥有未宣,制度有未传,仪制有未正,余乃考而新之,非余则孰能为焉?

长时期来,道教在民间流传,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制度与高水平的思想文化建设;久经战乱之后的明初,道教更存在沦落与混乱现象,因此朱权以拯救道教为自己的责任。

“非余则孰能为焉”——如此敢于担当,是什么意思呢?并非是指他的亲王贵族地位,物力财力等,而是他对自己长期学道、修道,信仰之诚和理解之深有着高度的自信:

今是书之作也,若羲驭之出沧溟,果日之破昏暝,可以涤凡尘之俗陋,藻太华之神英。是以驻心灵域,探至道于天津;默契太玄,握神枢于紫极。而日尝赜至真之神奥,究造化之枢机,亦有年矣。(《自序》)

他还叙述了历史上“胡夷”对道教的攻击与损害,因此说自己编纂此书是受天命拯救道教的:

太清授以蓬莱玉玺、太阳金符,令余下降人间以匡天道,使振玄风,握灵枢而阐玄化也。于是立勋三界,注名天府,又何伟欤!乃作是书,发天地秘藏之奥,袭日月霄汉之光。彼磷火之纵横,妖芒顿熄;令玄风之普扇,大道开通。使千载之幽阴,重开于化日;继万年之道统,再续于今时,以明吾中国圣人之道焉。(《原道》)

由此可见他对《太清玉册》的撰述自视是很高的。

其次,他对此书的修撰态度极其恭谨慎肃:

于是三沐熏修,质于神明,告于天帝,大发群典,缵类分编,悉究其事,大宣玄化。(《原道》)

对全书的内容,他说:

其天地之始分,造化之始判,道统之始起;仪制之式,器用之备,衣冠礼乐之制,天心灵动之奥,道门仪范之规,立为定制。举道门之所用,皆载此书也。(《原道》)

全书二卷,十九章,汇集了道教义理、源流、经典、神仙、道术、斋醮科仪、典章制度等,非常全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以理论建设为重点,以理念贯穿各章节各个方面。

道教沦落的标志之一是理论之不讲,惟余方术末流。《太清玉册》将《原道》一文冠于全书之首,是有针对性的。《原道》阐述“道”的本质、道教起源和一些相关的根本理念。《开天辟地章》是对“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阐述;“道教源流章”是对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历代重要尊神的叙述。《天皇龙文章》是历代道教经典概说与部分经典著录。法咒、设施、服饰、仪轨、制度等的解说。自《干运造化章》以下则是对道教宗教每一章都贯穿着理念和相关说明,当然不免也容纳了许多神话和荒诞不经之说。其中还有对佛教的指斥。有关设施、制度建设各章取自典章和现实生活之外,又有他的许多补充创新体现在南极长生宫的建设中,在《太清玉册》中都有说明,二者密切关联。

朱权多才多艺,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且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教思想。生平好宏装风流,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之。

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中国现存最早杂剧曲谱,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所制作得“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为:宁、衡、益、潞。“飞瀑连珠”传世仅一张,制琴人署“云庵道人”。

朱权耽乐清虚,悉心茶道,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茶谱》,对中国茶文化颇具贡献。

历史上骂宁王的是谁(宁王小史)(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