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北京短暂生活经历,有上海求学经历,深圳工作经历的广州人,不妥之处望请包涵。

1)人是城市的细胞

京沪都是人口2500万级别的超级都市,这从根本上把广深这种1500万级第三第四名甩的远远的。虽这么说,广深较其余二线追赶者好歹也有几十年的积累,不是准一线杭州天津和个从来不靠海的成都重庆能一下子取代的。

所以,在京沪街道随随便便走走碰到一个建筑物就是什么所谓的「国家级」或者「亚洲/世界一流」,随随便便碰到的都是各类人中之杰。天然有名人聚居,加上清北复交这类国内top 4的顶级学府,使得京沪有着广深无法比拟的知识文化气质。

北京:在街上碰到的动不动就是某省最牛的人,奥赛金牌得主、国企高干、技术权威... ...不胜枚举,想必只有首都才有如此大的魅力在贫瘠的华北大地上汇聚行业顶级精英,建设出一个2500万人口的超级都市来。

上海:地铁人流熙熙攘攘,各类精致的服饰涌动在人流中。年轻摩登时尚上海女孩,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穿着过于前卫,走在玻璃钢光怪陆离的大街上潇洒自如。

时不时搂着个外籍男盆友,连个修单车的老大爷都会用沪语和你说他女儿嫁去日本并且过几天也把他老人家接过去。上海大妈操着听不懂的沪语打着电话,唯一几句能听懂的就是OK、Hello……粤语插英文广州香港人习以为常,上海大妈说沪语时不时插英文真是大开眼界啊,震撼了我的小心脏!

依官方统计,上海2400万的人口(据说事实上有3000万人口),比台湾一个省还多一百万。如此多人意味着什么呢?

举个例子,学界统计,同性恋群体约占人口总数的1-10%,假若咱们取一个相当保守的2%,那沪上的同志人口也是可观的50万!我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不论你是哪类人,总能在沪上找到有归属意义的大群体:同志能远离家乡世俗,找到另一半;狂热的柯南迷能找到幽默风趣的小伙伴和你谈论到底是小兰还是小哀得到了柯南的真爱;就算是很冷门的粤语爱好者,也能在上海找到一批只看原声TVB和会唱关楚耀最新粤语新曲的知音。

人多,无限可能。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奇幻都市。

曾几何时,咱们的课本渲染着人口就是负担的错误理念... ...以至于国人对拥挤的人口区域有着负面情绪。但我认为,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和不公正的权利分配才会导致人口的负面效应,譬如黑箱操作使得不劳而获的人掌控着大多数利润,使得多数兢兢业业自食其力的人得不到应有报酬... ...

而上海作为四大一线的老大,合理和相对透明务实的制度让绝大多数人有付出有收获,高房价能淘汰怨天怨地的失败者留住精明有真才实学的人,密集的地铁完善的高架道路系统和完善领先的服务行业,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公平的按需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只要你努力,不愁在2400万人的大都市找到自己的银行户口。这就是上海的魔力。

广州:广州可以算是南方九省事实上的首都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抢跑,领先发展了几十年,留住了四川、湖南、广西、江西、贵州和福建等临省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即便如此多外省人涌入,在老西关或者东山依旧能看到粤语如流。比起上海,广州人穿着随意……也许是因为天气炎热,或许精打细算的省城人都明白:几千块钱的精致服饰也许就是成本几十块的东莞货。但对于吃,也许很难再有第二座城市对美食如此极致了。

广州也许是地球上长得最像香港的城市。同样有拥挤破败不堪的民房区,同样有中环和珠江新城那样玻璃钢交错的商务区,甚至由于广电影视的互通,广州年轻人也讲起了插着英文强调圆润的港式粤语。

对,广州很土……毕竟人口构成的事实就摆在那。但同样硬邦邦的事实摆在这里的是,广州的居民存款总量紧随京沪,媒体亦全国第二发达……很难说在街上碰到一个穿短裤短袖拖鞋开日本车的粤语男子,就是百万富翁;说不好你碰到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英文却说的很溜的大爷,就是持有美国护照归侨。

深圳:深圳是中国唯一意义上的全国性城市,没错普通话就是母语。深圳给人的印象就是年轻!

坐地铁几乎不担心哪一站会给老头老太让座……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千万级城市……意味着生机和善于进取,不必忌讳老人的条条框框,整个关内就好比个大学校园:罗湖的是传统物流和电子商务学院,福田是金融和管理学院,南山最像个大软件园和计院,深圳还在成长,到处大工地,暂且算是土木院吧。哈哈,深圳就是这样一个大学校园,让武汉西安南京等二线城市的大学生选择义无反顾地来到深圳,就好比换了个校区一样。

我一直相信规模的劳动人口和合理的制度能带来发展红利,而深圳这座极其年轻毫无排外可言、平均教育程度极高的城市,不正说明深圳的未来吗?

论深圳老四的位置即将被取代,我的观点是: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有哪个城市能取代深圳第四城的位置。论GDP,深圳很快被天津重庆这种不缺固投的直辖市亲儿子超过,甚至连苏州也会不明所以地超过……但深圳在物流,金融和互联网这种顶端产业的领导位置依然稳固。当然这段话写于2014年中,现在的深圳,已经追紧了广州,在可预见的未来,超过上海也不是不可能,原因无他:GDP其实是虚无缥缈的,年轻人口的数量,高素质人口的比率才是实打实的财富。

深圳的「年轻」意味着,巨大的互联网土壤,可以在街头轻易推广一款社区服务类APP,可以在任何一条街道摆上一台带有支付宝/微信端口的自动售货机,每个商业活动都能轻易添加微信入口……年轻真好!关于北上广深的外籍人口,结合统计数据:北京更像是韩国的副首都,上海则为金发碧眼的欧美人士和日本人的聚集地。长久以来,广州被冠以「黑人之都」这一浑身不自在的外号,其实我们只是太注意有色人种,广州的中东和巴基斯坦人群数目也是极为可观的,所以我本人更倾向于「第三世界首都」这个「雅号」。

深圳就有点特殊了,由于河对岸的香港对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免签,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倾向于先访港后从香港获取签证通过深圳入境大陆。所以,在深圳,不论是欧美人士,还是港澳台同胞数量都十分巨大,从这个意义来说,深圳是四大一线中走得离外边最近的一个城市。君不知,深圳的户口有「一签多行」这个恶毒的属性!国内众多持有双护照的敏感人物,多有深户。他们先利用港澳通行证入港,再用第二本护照离境。这不说也罢,谁叫天朝还不承认双国籍呢,多数人就利用香港这个bug来合法离境。所以,即使深圳远离皇城,你也不必对某些太 子在深圳拥有几栋楼感到太惊讶……你也别太指望深圳房价会从均价4万掉下来!努力奋斗吧少年!(笔者注:自己在2014年4万元上车的房子,2017年中已经涨到了8万)2)生活氛围

上海/广州/深圳这种南方城市街头有一种能迅速和二线城市区分开来的商业形态:便利店。

上海以蓝白绿的清新全家为主,广深则为7-eleven的天下。

北京?过了10点钟街道一片冷寂,24小时便利店不成气候半死不活的。这些日式便利店是体现一线城市服务意识的最佳载体,进店打招呼,微笑结账唔该等等… …便利店作为永远不会被淘宝革命的商业形态,集合了都市生活的所有内容:早餐报纸咖啡一杯,午餐便当交水电费(2017年早就可以用微信搞定了),晚餐顺便领个顺丰,夜宵日用外加点卡。

对了,去年有家不知名的杂志评选了一批「新一线城市」。依我看,连一家能提供24小时便当服务的便利店都没有的城市,就自觉别称自己是一线城市了。好比南京,地铁里程超深圳了(2017又被追了回来),上个地铁还像村民赶集一样,连一间像样一点的便利店都存活不下来……自动退出吧。

交通上:京沪都是500公里级别的超级地铁都市,永远不会为去到哪个城市角落不准时犯愁。广深的地铁网还在朝着500公里里程前进,但服务上更向港铁靠拢:干净整洁指示明确,大体来说,京沪深的地铁换乘有九曲通幽的换乘通道,一不小心就在换乘的时候钻进某官方合作伙伴商场入口了……广州就人性化很多,宁可修建长达30-50米的扶梯来上下楼换乘,也不敢得罪乘客朋友委屈走几百米的换乘通道,还生怕你近视,把指示系统字体弄得老大……喂喂喂,是不是觉得我太主观啦?京沪的朋友初到广州,也被超长的换乘扶梯吓坏了,喜欢对上下楼换乘赞不绝口。

北京上海广州哪个房价最高 北京上海广州(1)

北京上海广州哪个房价最高 北京上海广州(2)

(图,广州的超长换乘扶梯很普遍)

四大一线的共同点就是秩序都还未形成!相比港铁,北上广深的屏蔽门一开,刚要下车的乘客又被正面来袭的敌军挤回车内,大家喜欢充分利用扶梯;港铁的扶梯清一色动静分明左行右立,下个车感觉上车乘客都像大臣太监一样在两边恭侯着。

3)生活价格

京沪的房价无疑远远超前:毕竟买了这房子能享受京沪高考待遇啊,亲!(误?)

深圳的关内房价紧随上海,有一流的民企,有央行深圳分行,有港资有台资有外资,我认为房价在有限的未来内不会下降,始终坚守不放弃限购。

但广州的均价看起来就仿佛某个二线城市:这几年甚至已经排在了杭州和厦门之后。

的确,广州的楼市发展极早,竞争充分。90年代开始,就存在着一些只有港币才能买到的复式公寓,那时候销售商就会玩起炒作概念的方法卖房子,譬如楼盘前有个菜市,广告却打出「尽享人间繁华」的文案,我呸。虽说这种玩弄文字游戏的房地产广告在全国遍地开花,但不得不说其学师广州,是广州人90年代的一个痛得发麻的领悟。

在本土的恒大富力保利,佛山的碧桂园和深圳中海万科军团共同充分开发运作下,广州大小楼盘遍地开花。几乎不缺精品舒适的生活盘,也不缺600月租就能搞到的江景豪宅(误?)。

维持在1-2万的均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人才从深圳手中吸引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