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估计没有不知道斯大林的,因为他曾经执掌苏联长达20多年,可以说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而另外恐怕还有许多朋友也知道苏俄革命以及苏联建立初期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导者托洛茨基,因为他对于十月革命的成功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在后来与斯大林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除了对两人之间的权力争夺之外,这两人之间在政治理念方面是否也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呢?为什么我们在标题里要说波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人后来的成败呢?
托洛茨基与早期苏俄红军

可以说托洛茨基在苏俄政权的建立与早期生存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托洛茨基在早期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之后并没有加入布尔什维克,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不久,他才随自己所在的派别一同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但因为之前的海外积聚的极高人气,所以托洛茨基在加入布尔什维克之后迅速成为了其主要领导人,不但当选了其外交人员委员,而且还成为了彼得格勒的苏维埃主席。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1)

青年时代的托洛茨基

而大家知道,之后不久发生的十月革命就是发生在彼得格勒。在由水兵们发动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托洛茨基作为主要领导者带领起义军击退了由彼得·克拉斯诺夫率领的顿河哥萨克白军发动的多次反扑,可以说在十月革命最终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所以到1917年底,托洛茨基已经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内无可争议的二号人物。

1918年3月13日,托洛茨基成为了苏俄政权的军事人民委员,同时也成为了苏俄红军的最高指挥者。而在他的指挥下,苏俄红军也迅速由各地自发组建的小规模独立武装力量联合体转变成了转变成了一支统一且具有高度纪律性的军队,其中央指挥体系迅速建立,而且制定了义务征兵制度。而这一系列转变,使苏俄红军数量在1918年3月到10月这短短8个月内,数量从30万人迅速增加到了100万人,到1919年又增长到了300万,可以说为红军在俄罗斯内战中的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2)

托洛茨基向苏俄红军发表演讲

而在1919年10月,苏俄政权遭遇到其在俄罗斯内战中最大的危机。当时白军将领邓尼金率军从南面逼近莫斯科,另一支白军则在尤登尼奇的率领下从西面逼近了彼得格勒,当时在苏俄决策层,放弃彼得格勒,集中兵力保卫莫斯科的意见已经占据了上风。但此时托洛茨基力排众议,坚持要保卫彼得格勒,至少要确保爱沙尼亚和芬兰不会借彼得格勒失陷之机深度介入内战。最终他的意见得到了斯大林等经常与其意见相左的人员支持,扭转了苏俄决策层的决定。之后托洛茨基迅速赶往彼得格勒前线,振奋了本已低落的守军士气,最终成功地使红军在10月22日转入反攻,扭转了战局。

托洛茨基与波苏战争

而在俄罗斯发生革命并爆发内战之后,原本被俄罗斯、德国和奥匈帝国瓜分的波兰在1918年底也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并在1919年初成功复国。而因为波兰复国之前有大量领土是处于俄罗斯占领之下,所以波兰的民族起义和复国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和俄罗斯内战融为了一体,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广义上的俄罗斯内战的一部分。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3)

托洛茨基视察波苏战争中的苏俄军队

所以从1919年初开始,波兰军队就开始和苏俄红军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交战。而因为当时苏俄红军在内战其它战线承受重压,所以一路败退,波兰军队深入到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腹地。不过,因为波兰和立陶宛很快出现领土纠纷,再加上他们与俄罗斯各个派系的白军之间也矛盾重重,而苏俄红军则很快在托洛茨基的率领下组建了兵力达到40万人的西方面军和兵力达到35万人的西南方面军,所以波苏战争及其它西线战事的战局逐渐逆转。

1920年1月,波兰集结了8万军队,发动了基辅攻势,其战役目标是占领基辅,扶植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尽管波兰军队在5月7日成功占领的基辅,但在5月29日,苏俄军队开始转入反攻,并在6月13日重新攻占基辅。此后即转入全面反攻。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4)

波兰战时宣传中丑化托洛茨基的漫画

而作为当时苏俄红军的最高指挥者,托洛茨基可以说直接策划了苏俄红军的反攻行动,因此也成为了波兰战时宣传中的头号敌人。当年8月10日,苏俄军队越过纵贯波兰的维斯瓦河,开始准备攻占华沙。8月14日,托洛茨基发布了《英雄们,向华沙前进》的进攻命令,之后堪称波苏战争决战的华沙战役爆发,托洛茨基甚至曾一度保证两天之后就可攻克华沙。但华沙战役的结果却是苏俄军队惨败,最终也使波苏战争的战局再次逆转。而在此战过后,托洛茨基指责是斯大林所担任政委的西南方面军不听指挥才导致华沙战役失败(但这一观点很有争议),这也使他和斯大林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波苏战争与托洛茨基的失败

而我们之所以要重点介绍波苏战争的过程,除了因为它确实是托洛茨基直接指挥的重要战争之外,还因为它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托洛茨基的政治理念以及他与斯大林最大的分歧所在。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5)

波苏战争的整个过程

因为当时托洛茨基是“国际革命”论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仅凭俄罗斯这个在当时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革命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最终苏俄政权必然会在外敌合围下失败。而要使革命成功,就必须去推动当时欧美最为发达的国家也进行革命,只有这些国家也发生革命并取得成功,包括苏俄在内的革命政权最终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所以在一战末期俄罗斯与德国媾和的《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托洛茨基对这一和约采取了坚定的反对态度,因为他和他所代表的“国际革命派”当时的目标是希望促成德国也尽快爆发革命,之后对其进行援助,从而使革命蔓延至西欧各国并最终取得成功。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6)

《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的托洛茨基

所以托洛茨基在当时积极参与到了与德国的和谈之中,不过他的目的却是尽一切努力延缓和约的达成,从而将和约谈判变成在德国宣传革命的一个舞台,希望德国的士兵与工人受到启发,在德国也发动革命。他甚至还建议苏俄拒绝德国提出的最后通牒,并认为这样做会促使德军士兵也像十月革命中的俄罗斯水兵一样发动起义。

而在1918年2月10日,当托洛茨基看到已经无法再拖延与德国的谈判时,则干脆拒绝了德国提出的条件,退出了谈判。结果导致德国在2月18日与苏俄重新开战,几天之后苏俄才再次与德国就和约条款达成了一致。而在对德和约签署之后,托洛茨基也仍然没有放弃在德国促使革命发生的目标,所以波苏战争在其计划里也具有核心地位,因为这场战争其实是他们援助德国和西欧革命的桥梁。

但华沙战役的失败使托洛茨基计划中的国际革命最终落了空。后来许多西欧历史学家认为,波苏战争没能达成预期是苏俄领导层最终放弃“国际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英国军事史学家约翰·富勒认为如果当时华沙战役逆转,那么当时的欧洲不可能抵挡住苏俄的攻势,所以可以说在1920年,波兰“拯救”了欧洲。

托洛茨基是对是错(托洛茨基是什么人)(7)

晚年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

无论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但在1920年华沙战役失败之后,可以说确实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国际革命派”就在苏俄高层逐渐失势了,因为其理念在现实中确实已经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在1924年才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内首先建成,苏联政权也可以在当时其它国家没有发生革命并成功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可以说这也是苏联政府在当时面对现实提出的一种务实理论。


所以虽然在后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争夺中,可以说有许多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最终决定了成败,但在一定程度上,华沙战役失败之后托洛茨基最终在苏联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定局。因为托洛茨基所倡导的国际革命基本失去了现实可行性,而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必须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选择可行的国策,即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确保生存并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后来的历史演变也基本证明了这一点。,